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反应着文化,文化支撑着语言。目前有关文化词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化词语本身。怎样高效地向学生讲授文化词语,让学生不仅知道文化词语的表面意思,更能理解文化词语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从而地道地掌握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该研究通过对文化词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词语,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文化词语的授课效率。
二、文化词语
关于文化词语的定义比较多样化,因为文化的定义原本就有多种见解。杨德峰将“文化词语”定义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笔者认为,文化词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反映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所以文化词语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覆盖到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风俗、环境或时代变化等。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同理,越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词语。
三、文化词汇的类别分析
国家汉办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0)中对汉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按照汉语等级教学的原则将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划为相应的五个层次。基于大纲中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大致分类,笔者将文化词语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交际类;2.饮食类;3.民俗习惯类;4.当代中国类;5.历史类;6.文学戏剧类;7.建筑旅游类;8.中国人物类;9.地理气候类;10.宗教神话类;11.生肖属相类;12.运动健康类;13.成语、习语和诗词等;14.其他。
四、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
对于中国文化词语,因为文化差异和学生母语相应词汇欠缺等原因,单纯的教师讲解无法让学生们透彻地理解词汇含义。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们在课堂时间内掌握好汉语中的文化词语,真正地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成为教授中国文化词语的关键。
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四种方法,可以直观地、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讲解文化词语。
(一)多媒体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MCAI(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形式更加多样化,因其将图、文、声、像四者结合的优势,让学生们从视觉和听觉上直接获取语言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信息获得效率,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特别是像民俗习惯、戏剧、体育、建筑旅游等类别,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笔者在教授文化词语中,运用最频繁的方法,也是学生习得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较多地运用该方法辅助教学。
(二)图片展示和体验法
图片展示和体验法对于一些名词类的实物型文化词语特别适用。例如饮食类、民俗习惯、建筑旅游类等。因为这些词汇通常在学生的母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去对应,所以教师单纯的口头解释只会让学生更加疑惑。例如“文房四宝、月饼、红双喜字、迎客松、胡同”等。这些词语如果教师边给学生展示图片,边简单地解释,学生们马上会恍然大悟。另外,对于教学条件允许的地方,实物体验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下。例如,在讲解“文房四宝”时,教师事先将“笔、墨、纸、砚”准备好,随后学生们既可以看到,又可以摸到,还可以自己体验一下磨墨、写毛笔字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文房四宝”和“笔、墨、纸、砚”这几个文化词汇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实物体验法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常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实物体验法要因地制宜,因当地情况而灵活处理。切记不要因为实物体验而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或饮食习惯发生冲突。
(三)比较法
比较法对于亚洲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尤其适用。例如,在讲解节日的时候,中国和韩国都有“中秋节、春节”,因而在授课时不能简单地仅仅告诉学生韩语释义。中国的这两个节日跟韩国的节日虽然名称相同,但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此时,教师需要比较两个节日在中韩两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对于中秋节,相同点是它都是两个国家重要的节日,都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不同点有中国人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韩国人中秋节吃打糕(一种年糕)、扫墓等。
(四)例举法
对于社会交际类和成语习语类文化词语,教师在讲解了词条意思后,还要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锻炼学生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这些文化词语。吕必松教授在《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讲授社会交际类和成语习语类文化词汇时,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文化词语成为教学重点。
例如,《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三册第三十二课有如下一段对话。
马大为:宋华,我今天也想关心你一下:你爸爸、妈妈每月有多少工资,你能告诉我吗?
宋华: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够花了。
这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文化词汇,属于中国的俗语。在给学生们介绍了词条本身的意思后,教师还需要列举更多的语境,让学生们体验在什么情况下用该俗语,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上次期末考试你考得怎么样?”“你篮球打得怎么样?”
五、对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中国文化词语在整个汉语学习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文化词语时,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拓宽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教学策略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法、图片展示和体验法、比较法、举例法等,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文化词汇信息输入。在增加课堂有趣度的同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中国文化词汇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中国文化词汇的研究还需要更加全面,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文中列举的教学策略是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概括总结出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丰富。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荆琳 天津外国语大学 3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