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教出“语文味儿”

2016-12-07 10:50刘文韬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味多元化

刘文韬

【摘要】语文是充满灵性与情感的学科,本应是学生放飞身心,释放心灵的所在,然而由于我们语文老师在演绎语文教学时,方法简单粗糙,导致语文课堂也俨然成了说教、填鸭的所在,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效果低下。新的课程理念呼唤语文课堂的多元化解读,从而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语文味”。

【关键词】多元化;解读课文;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不是将自己的预设演练出来,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为学生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去探究、去感悟,这就是我所说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路。基于此,我遵循“多元有界”的阅读观,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品析语言、感悟主题、定位形象,让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主动表达,鼓励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并提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见解和主张,促进其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一、品析语言,体会意蕴

我们的高中生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这是教学的基础。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的差异,不约束学生的主体思维,让学生能将文本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在教学中,我一般都是从品析语言开始,让学生深入阅读,并对名言佳句进行精读,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蕴。

在《声声慢》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词的韵味,读懂诗人的心声,并寻找全词的词眼。“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六个叠音词让整首词有了韵律美,也为全词奠定了抒情基调。其中个别学生诵读的语速非常快,且没有情感,受到其他学生的反对。经过指点,在音乐声中,学生语调低沉,语速放慢,读出了一种凄凉的味道。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时,音乐继续,语调拖缓,回味无尽,仿佛还在愁绪中挣扎。整首词婉转凄楚,在低声倾诉自己的孤单和无助,在表达自己的凄惨和忧愁,读完之后,学生们确定了词眼——“愁”,还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说,这是一首婉约词,文如其人,李清照身逢乱世,家遭变故,她是家愁和国恨的代言人;有的说,读完词,我才知道才女是怎样定义的……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明显的“痕迹”。在多元阅读中,我们品读并思考文本的语言,探索其特色,就如同在品尝陈酿,回味无穷。

二、感悟主题,拓展延伸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主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感悟主题,体会作品的多主题性,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探寻文章的深刻内涵,并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我还让学生进行类文链接,让学生更深刻的体悟作品的主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的层次,真正实现心灵的碰撞。

在《苦难中的尊严》一课的教学中,大屏幕上普罗米修斯因为人类盗取火种而被宙斯锁在高加索的峭壁上,忍受猎鹰啄食心肝的痛苦,未曾屈服;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坚持透析,坚持写作,用坚持书写人类的尊严,表现高贵的灵魂。看完之后,学生们感触颇深,大家齐读:幸运的好处固然应当使人向往,但是厄运的好处则会令人惊奇叹赞。这些饱含情感和力量的文字在不断撞击学生的心灵,他们有感而发,有的说,“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生活中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有了幸运就肆无忌惮,如果面对厄运而不懂得坚持,那么注定要成为一个弱者;还有的说,面对生活中风风雨雨,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不因为顺境而骄傲,不因为逆境而绝望……学生们说得多好呀!

教无定法,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感悟作品的主旨,激活其思维,我会打破定式,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实现对文本的多维度解读。

三、定位形象,异中求同

每一个人物都不是标签化的,而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长廊中,别里科夫、夏洛克、桑迪亚哥、林黛玉、鲁侍萍……每一个都是鲜活的、立体的。在多元化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定位人物,异中求同,让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行为、结局的原因,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在探究“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时,有的学生说,这个套中人太可恨了,他封闭、固执、迂腐,你看在他的影响之下,两名小学生就被退学了,教师们不敢得罪他,太太们不敢参加戏剧晚会,教士们不敢吃荤;有的学生说,这个人也很可怜呀,你看他连觉都睡不好,脸色苍白,战战兢兢,怕别人嘲笑自己,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当局的要求,最后吓死了;还有的则说,这个人物太过神经质、胆小,因此专制统治让他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一个套中人,被人恨、被人耻笑……我问他们,你们认为“别里科夫”这类人消失了吗?我怎么从他身上看到了现实中某些人的影子呢?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们有开始寻找生活中的“别里科夫”和“别里科夫”现象,对文本的理解又多了几分现代意义。

巧妙的设疑、适时的追问让语文课堂高潮迭起,学生们感受着探究的幸福,体会着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交流的欢乐,学会了更全面、更深刻的分析问题、评价人物,锤炼了语文思维。

总之,多元化解读,读出语文味儿,还原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老师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从品读作品开始,从文本中知道读了哪些内容,并初步感受人物的特点,珍惜其“第一印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文本主题进行理解和反思;在自由、开放交流的基础上,全面定位人物形象,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味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