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对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以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小组督导为例

2016-12-07 04:03张威
社会工作 2016年5期
关键词:咨询员督导员助人

张威

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对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以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小组督导为例

张威

从理论角度分析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的特征、功能和要求之后,本文以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小组督导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分析,探讨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对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推动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核心功能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技术支持;二是能力建设;三是心理支持。助人者技术和技巧的提高基于能力建设之上,而能力建设又基于心理困惑的澄清和内心能量的释放。因此督导最核心的功能是心理支持和能力建设,即促使助人者自我认识、自我思考和自我成长;督导不仅是一种二级助人、二级咨询,亦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措施;成功有效的督导基于督导者、被督导者以及双方关系和互动过程三个因素。

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 二级助人 二级咨询 助人者的自我成长 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张 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开姆尼茨科技大学博士(成都 610065)。

一、助人者为什么需要督导

“助人者如何助人”“助人者如何自助”“助人者如何被助”是“助人职业的三大焦点问题”。人们通常所关注的是“助人者如何助人”,即助人者如何借助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有效地帮助他人。而在专业培训和实践操作中,后两者“助人者如何自助”“助人者如何被助”通常被人们所忽略。“助人者如何自助”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助人者对助人角色和工作目标的定位和理解;二,助人者在助人过程中对自我的了解、认识和觉知,以及如何应对自我成长的挑战。对一个职业助人者来说,知识和技能的挑战并非最大,最大的挑战是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助人者的自助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其工作效果和身心健康状态。“助人者如何被助”亦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专业技术层面,一个是心理支持层面。“督导”(Supervision)涉及“助人者如何被助”。督导是对助人者的帮助、对咨询员的咨询,它是一种二级助人、二级咨询(张威,2015)。

为什么“助人者如何自助”“助人者如何被助”如此重要?为什么助人者需要督导?社会工作理论家斯陶普-蓓尔娜斯科尼(Staub-Bernasconi)认为,“社会工作是对(有问题的)特定现实的社会联结性、反思性、行动性回应”;社会工作理论家奥托(Otto)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又是一种反思性职业”(Lambers,2013)。这一功能定位和科学属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是一种“能力职业”(Al-ice Salomon),社会工作过程是一种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过程”。因此,第一,它对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比如识别、分析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和行动能力。第二,社会工作的效果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1.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和互动过程;2.求助者因素及其配合;3.助人者自身因素。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其中“助人者因素”包括很多,除了知识、经验、阅历、技能、价值观以外,他们与生俱有的天性和个人特质、生命历程和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和行为特征、从事助人职业的动机、自我认识和觉知的能力、反思能力、自我学习和不断成长的潜质和能力、保持自我身心健康的意识和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其助人过程和助人效果。而一个助人者能否自我成长,受制于两个因素: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外界影响。外界影响来自现实生活或专业性帮助,而督导属于后者。及时有效的督导,不仅能提高助人者的工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助人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专业性的社会工作督导能够有效回应助人者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也能避免助人者进入职业衰竭状态,它对促进助人者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保持助人者的工作热情、提高助人者的工作效率、维护助人者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小组督导为例,重点分析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对助人者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但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分析的“督导”是指类似于规范的欧洲“社会工作督导”、聚焦于专业技术和心理支持双重层面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而不是国内目前某些地区类似于“行政长官”“以监督和管理”为主要目的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督导”。那么与“行政性督导”相比,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有何特点?其工作过程基于哪些理论模式和方法?专业性督导对咨询员能力有何要求?它主要以哪些(学习)形式进行?

二、理论分析: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的特点——理论模式、能力要求、主要形式

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模式和方法主要来自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各种流派,由此可将专业督导分为以下几种方向:精神分析、完型治疗(Fritz Perls、Hilarion Petzold)、非指导性咨询(Rogers)、系统性咨询以及其他流派。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员通常不止使用一种解读模式,而是灵活使用三种以上解读模式。按照被使用的频率,这些解读模式的顺序为:精神分析、系统性咨询、小组能动性、小组动力、谈话疗法、完型疗法(Hege,1996)。但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督导员在工作时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界限,鉴于社会工作“贴近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错综复杂性、灵活处理问题、以预防和咨询功能为主”的特性,社会工作领域的督导应与“远离日常生活、聚焦于心理过程、浓缩于关键问题、以治疗功能为主”的心理疗法划清一定的界限(张威,2016),它是一种“对咨询员的咨询”“对助人者的帮助”;第二,多维模式和方法,社会工作督导的任务错综复杂,它并非单单针对助人者的心理过程工作,社会工作者自身因素、他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和(远近)距离、案主的问题和需求、案例本身、团队中的同事合作、机构组织结构等都可能成为督导的谈论主题。因此,仅仅建立在心理疗法基础上的单维工作模式,其效果和作用往往较小。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督导员很少只使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各种理论流派,大多情况下,社会工作督导员会根据具体情形和需求,选择采用多维工作模式和方法。所谓多维模式和方法是指,督导员兼顾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多个专业角度(尤其是教育学),将多种因素一并考虑在内,如助人者个人、小组、团队、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的问题等(张威,2016);第三,中国的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鉴于中国自上而下的行政化、官僚化、等级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在社会工作督导中,督导员应兼顾考虑助人者及其所在机构的特有管理框架和文化氛围,包括国内目前“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申请”机制和现状。此外,督导员还需具备与各种机构和系统(系统理论)打交道的知识和能力。因为,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大多数问题,不是单单由个人行为失误引起的,而是由人际交流中、组织机构中、领导管理层中所存在的各种结构性不足所导致的。

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属于二级助人、二级咨询,因而对督导员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它要求督导员具备两种能力:第一,社会工作领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即他是否了解被督导的社会工作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比如他面对的服务群体、工作机构、工作内容、专业关系、常见困难等。理想的督导员通常是经过专业督导培训,同时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因为这类督导员非常了解这一行业出现的典型问题,比如服务对象的需求、新手常犯的错误、工作核心以及常见问题等。假如督导员没有做过社工,也不了解被督导者的工作领域和内容,便不具备督导的条件。第二,咨询能力,这也是两种能力中的决定性能力。通常,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效果不单单受认知因素的影响,也会被情感因素所左右。所以更要求督导员具备咨询能力。咨询能力主要体现在:督导员能否推动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情感层面的自我反思和学习过程。也就是说,通过督导,督导员要找出社会工作者职业行为中精神层面的障碍(比如阻抗和移情),或者充分利用小组督导中的优势(Kreft、Mielenz,2005)、借助小组动力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思考和学习过程。仅具备工作经验而不具备咨询能力的督导员,其督导会简化为“技术指导”或演变为“监督、控制、行政干预”,使社会工作者受益较少,督导甚至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和障碍。因此最理想的督导员是:既在社会工作领域拥有常年经验,又具备咨询素质与能力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或教育学工作者。

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通常以以下几种(学习)形式(Setting)进行:个人督导(也称单人督导)、小组督导(也称团体督导)、团队督导、同辈督导、对机构负责人的督导(Coaching)、机构督导(也称组织发展、机构发展)。其中较常用的是个人督导、小组督导和同辈督导。个人督导是指督导员针对一名社会工作者进行“一对一”督导,督导员与其谈论工作案例、工作过程或其他话题,案主不在场。这种二人组合环境的督导类型,关系密度较大,接近“心理咨询”;小组督导也称团体督导(Group Supervision)。它是指督导员与多个社会工作者谈论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过程,这些社会工作者要么在同一机构中但彼此独立工作、要么来自不同的社会工作机构、要么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已实习过/拥有实践经验的实习生。团队督导(Team Supervision)有别于团体督导,它是指接受督导的社会工作者均在同一机构工作,并有着共同的案主、相互之间是团队关系和合作关系;同辈督导(Peers Supervision)也称合议督导或互动小组。这种督导中,小组成员均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督导培训,他们轮流担任主持人、相互之间进行督导。谁若担任主持人,就不提出自己的案例,也不参与案例讨论,其主要任务在于主持、关注小组的交流规则和沟通规则。这种督导形式成功的前提是:小组成员均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并能够在小组互动过程中避免妒忌、猜忌、对抗或其他干扰(Kreft、Mielenz,2005)。此外,也可以对督导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分类:内部督导或外部督导。内部督导是指督导员来自被督导者所在机构(如上司或专门负责督导工作的同事);外部督导是指督导员来自被督导者所在机构之外(如从事自由职业的专业督导员)(张威,2016)。两种督导形式在工作效果方面各有利弊。

三、分析背景和框架:华仁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

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针对专职社会工作者和高校研究生实习生的个人督导和小组督导。此种督导属于华仁的内部督导;根据需要,华仁也为部分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以及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小组督导,此类督导属于外部督导。接受华仁督导的外来助人者都是带着一定的困惑和问题、志愿前来的。

华仁的主要服务领域为“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即基于社会教育学①“社会教育学”在欧洲是社会工作的近义词或同义词,波尔摩对社会教育学的最初定义是:只要不是家庭,不是学校,都是社会教育学。她将社会教育学界定为除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但它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华仁尝试在国内创立社会教育学领域,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补充或协助。故此处的社会教育学不同于社会教育。(不同于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提供预防性、咨询性和介入性社会工作服务。华仁倡导“社会教育学”对儿童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理解,并由此确立双重总体目标: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自身成长以及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因此,华仁的工作重点在于两方面:“儿童工作”即儿童青少年自身能力和公共意识的培养(对自己、他人和公众负责)以及“环境工作”即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家庭)。围绕这两个核心目标,华仁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的服务功能链”。该功能链用以描述和概括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领域所应承担的一系列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和预防→预防和保障→咨询→介入和干预→保护、救助→治疗→惩罚(张威,2015)。华仁目前所承担的主要社会服务功能集中于:预防→咨询→介入。由此华仁将工作分为预防性、咨询性和介入性社会工作三种类型。

预防性社会工作包括家庭教育讲座、儿童综合素质与行为教育班、儿童成长小组等,该类服务面向所有儿童青少年,对服务对象不作“有无问题”的区分,其目的是预防问题的出现;咨询性社会工作包括儿童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咨询和家庭咨询,此类服务面向有咨询需求、但仍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和家长或整个家庭,咨询性社会工作是华仁核心的服务内容,其主要目的是能力建设;介入性社会工作包括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和家庭社会工作等,此类服务面向具有结构性问题或处于危机状态中的儿童青少年和家长或整个家庭,其目的是危机干预或危机处理。预防性、咨询性和介入性社会工作均属于社会教育学服务领域范畴,其共同的目标是补充和辅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确保服务对象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其中咨询性社会工作是华仁的核心工作,本文所分析的督导主要针对承担此类工作的助人者,即在华仁从事“家庭教育咨询”的“咨询员”。

自2013年1月起,华仁开始面向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截至2016年1月共计120个家庭接受了华仁的家庭教育咨询。而承担此工作的咨询员队伍由高校教师+专职社工+志愿者+实习生组成。三年中共有96位咨询员承担了上述120个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其中一部分咨询员承担了多个咨询案例。咨询员中,2位是四川大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的教师,3位是华仁的专职社工,5位是取得社会工作资质或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86位是四川大学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华仁启用志愿者和实习生咨询的前提是:一,他们在校接受过咨询方面的训练;二,上岗前他们必须接受华仁的专业培训;三,咨询前后他们必须严格整理咨询记录和提交咨询报告;四,在咨询的中后期他们必须接受华仁的专业督导(包括个人督导和小组督导)。

鉴于咨询员队伍中大多咨询员较年轻、为咨询新手,华仁定期为其提供专业性、以欧洲社会工作督导为规范水准的督导服务,督导员主要为高校教师和机构负责人,二者均在欧洲接受过严格的专业督导培训和专业教育、拥有多年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并亲自在华仁为儿童青少年和家长提供咨询。如上所述,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要求督导员必须具备两种条件:一咨询能力,二社会工作实践经验。因华仁的督导员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因此能够为咨询员提供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督导,并对咨询员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因而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对督导作用的分析基于华仁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以及“督导员具备双重能力”的两个特殊框架之上,因此其分析结果不代表“行政性督导”,也不代表“只具备社会工作经验而不具备咨询能力、以监督管理为主要职能的督导员”。尽管如此,鉴于专业性督导对助人者的巨大帮助作用,本文的分析对于人们“认识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的作用、探讨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督导体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四、实践分析:华仁小组督导对助人者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

此节以华仁的小组督导①与华仁为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提供的(一级)专业服务一样,华仁为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督导(二级助人服务),也均为免费,包括华仁为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以及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督导。为例,从实践层面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华仁小组督导的主要特点、基本前提和工作步骤;二,华仁小组督导案例分析;三,华仁小组督导效果分析。以期从实践层面分析阐述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对助人者自我成长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一)华仁小组督导的主要特点、基本前提和工作步骤

因华仁咨询员人数较多、督导员人数较少,华仁只能根据个别督导员的需求为其提供个人督导,此类督导不定期、占少数。大多数督导是以小组督导的形式进行的,并且是定期的。华仁通常将小组督导的时间确定在咨询的初期或中后期,因为咨询员在几次谈话之后通常会“满脑子问题”、急于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或者在中后期,因各种不同原因出现咨询进展缓慢或停滞的情况,咨询员有新的困扰和疑惑。小组督导的形式:一可以应对咨询员类似或相同的困惑和需求,二可以同时为多个咨询员提供专业督导、效率较高,三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华仁小组督导严格按照欧洲社会工作小组督导的专业要求进行,除了上文所阐述的理论模式和方法之外,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多维工作模式和方法、多个专业角度,或者说,跨理论、跨方法的工作方式。华仁的督导理念与其(一级)服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就是说,华仁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服务的多维模式和多专业角度,也同样适用于面向助人者的督导,即在工作过程中,将社会工作、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角度相结合,而不是僵硬孤立地将某个学科的单一理论模式套用于服务对象身上。华仁的创新之处尤其体现在:它对“广义教育”概念的强调及其与“成长、发展”和“学习”之间关系的理解。现代教育学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称为“广义教育”,督导过程是一个促使助人者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讲,督导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教育过程,其核心是督导员与助人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由此推动所产生的助人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为了达到督导预期效果,华仁在为咨询员提供小组督导之前,通常会澄清以下几个重要的伦理性和法律性基本前提,或者说,只有在符合以下条件和规则下,督导才会有用:一,参加督导者必须是自愿而非强制的,小组成员具有学习意愿是督导成功的重要前提;二,参加督导者必须从事过社会工作(或其他助人职业)、具有实践经验,并愿意在督导中提出自己的案例;三,参加督导者敢于在督导中真诚、大胆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困惑、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不用担心或顾虑因自己说了某些话,会被瞧不起、影响形象、或遭到惩罚或报复。鉴于此点,督导员需要在督导过程中尤其注意:尽可能不用评价或评判式语气谈论咨询员,更不要对其作出任何负面的评价或判断;四,咨询员(包括督导员)不允许谈论那些从案主处获知的(与督导无关的)私人信息,除非这些信息涉及到了犯罪行为。案例讨论时,为了保护案主隐私,隐去案主真实姓名或使用化名;五,咨询员所提出的案例和问题,其性质必须是“通过咨询员或案主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比如沟通方式或关系问题,而无需动用其他员工、其他机构或其他资源;六,以下主题不在督导处理范围以内:谈论机构负责人(上司)、体制问题、国家政策、法律,以及督导本身无法影响或改变的其他话题;七,督导结束后,小组成员不允许在小组之外谈论督导中所获知的内容。假如参加督导者不具备上述条件,比如不是自愿参加,或没有做好督导准备、顾虑重重、不能敞开自己(防御机制较强),或者督导话题是体制性或政策性问题等,这种情况下,督导对参加者的作用和意义通常不是很大。

华仁的小组督导严格采用欧洲社会工作督导的专业规范,同时兼顾中国的文化框架以及助人者的特殊需求,工作流程和督导过程非常规范。其基本工作步骤如下:小组成员(6~12人)围坐在一个圆圈里(人数太多无法达到互动效果);督导环境独立、安静、安全,没有来自外部的干扰(手机关闭或静音);小组成员很清楚: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共约3~4个小时;督导员尝试营造一个轻松缓和、舒适愉快的氛围,比如告知小组成员:督导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谁好谁坏而是共同分享和成长,为小组成员放松、愉悦、开放地进入督导做好准备。之后,进入以下几轮“小组督导的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描述—第一轮案例分析—第二轮案例分析—第三轮案例分析—闪电总结。

首先是案例描述:督导员鼓励第一位咨询员提出案例、讲述他与案主工作时所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还不清楚的地方和情况。之后是第一轮案例分析:首先,督导小组的其他成员提问,但这一轮只能提一些简短的理解方面的问题,比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案例,还缺少哪些具体的数据或信息。此时,督导员必须注意,这个阶段不能出现以下情况:即其他小组成员开始对此案例进行解释、解读、分析和评价,或者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把自己的案例掺加进来、“挂”到该案例上(比如说“我那个案例是怎样怎样的”),专业督导称这种做法为“在陌生的马背上骑马”。假如其他成员出现这种情况,督导员必须立即叫停。坚守这一规则,是督导员的任务,否则,督导小组中的交流和互动就会混乱。

第二轮案例分析:督导员询问小组成员对该案例的想法、观点、想象。案例介绍者仔细聆听,并针对这些评价进行反馈。小组成员密切观察和思考他的反馈(也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案例卷进来)。这一轮中,案例介绍者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反思过程是工作的核心。这一过程中,督导员处于一种中立的、更多以“过程”而不是以“内容”为导向的位置上,也就是说,督导员所关注和引导的是整个互动过程的走向,而不是大家所谈论的内容,这种位置使他拥有一种“自由滑翔的注意力”。出于这一原因,督导员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小组互动进行案例分析。结构式和分析式的讨论进行得越少,参加者就越能自发地表达他们对案例的想法和感觉,案例分析就越有可能有效和成功。通过激发小组成员的自发感受,在督导中期,督导员可以达到“让小组成员释放出无意识想法”的效果。这一过程中,共鸣效应或反射效应得以应用。在案例介绍者描述起因事件的过程中,最初工作中的现状、能动性、过程或行为错误被映射出来,在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和反思后,新的想法和思路可以被运用于未来工作的建设性战略中。

第三轮案例分析:督导员询问案例介绍者:从刚才与督导员以及其他小组成员的讨论中,有没有得到什么新的启示或想法?小组成员密切关注案例介绍者此时的反馈。之后,督导员请案例介绍者理性地重新审视一下案例,并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案例介绍者讲完后,督导员针对该案例说结束语、作出总结。之后,由下一位小组成员提出案例,重复上述第一轮到第三轮的案例分析。在所有小组成员提出案例之后,进入督导最后一个环节:闪电总结。督导员请每个小组成员用一句话总结:今天小组督导的收获。

上述基本流程和工作步骤基于一个条件,即所有小组成员均具有常年的咨询经验,善于倾听和“透过表面看实质、透过现象看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此外,小组成员相互之间较为信任、关系和睦,没有猜忌、对抗或防御。只有在这种前提下,互动和讨论才会使小组成员受益并得到启发。但是,假如参加督导的所有成员均为咨询新手、缺乏经验,那么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就会演变为一种漫长的、“同类型、无法逾越表面、在故事上来回打转、毫无新意和进展”的信息交流。因此,在案例讨论时,华仁督导员通常会根据参加督导者的工作经验和实际情况,对督导风格进行辨证调整。也就是说,督导员会灵活地将自己从“中立、非主导的主持者角色”调整为“主导、非旁观的引导者角色”,以提高督导效率、避免冗长无效的分析过程。以下华仁的小组督导案例便属于此类督导风格。

(二)督导案例分析:华仁小组督导的核心功能和作用

华仁小组督导的核心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心理支持;二,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华仁督导的实践经验表明:第一,两大层面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就是说,心理支持是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的前提,也是推动助人者真正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换而言之,纯粹的“技术指导”型督导对助人者的帮助非常有限。第二,两大层面通常是相连的。在华仁的督导中,技术支持以及能力建设很少是分割、单独进行的,而是与心理支持水乳相融、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的。以下节选华仁小组督导案例①在此笔者感谢华仁社会工作者对督导录音的记录和整理工作。每次督导历时3~4个小时,整个督导过程的文字整理工作耗时耗力。每次督导记录的字数达3~5万字,但他们认真记录并整理,这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资料基础。再次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的两个场景,对华仁小组督导这两大层面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深入分析。

督导场景节选1②节选于华仁2015年1月14日的小组督导记录。咨询员(社会工作者)的姓名为化名。:

下列督导中共有12位咨询员参加(均为新手,两位为专职社工,其余是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实习生),历时3个半小时,由两名督导员同时为小组提供督导,7个咨询员提出自己的案例并与督导员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以下是其中一位咨询员的案例分析过程节选。

在此之前,已有三位咨询员提出了自己的咨询案例,并与督导员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小组成员对咨询工作的实质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即咨询的目的并不在于“替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而是引导服务对象发现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并协助其培养或提高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以下是(督导中间休息之后)第四位提出案例的咨询员(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家长来的时候时间很晚很着急,所以临时给他做了咨询。家长是爸爸,是一个企业管理者,主要担心儿子的问题,儿子是独生子,已经上六年级了。爸爸说,孩子在三年级以前特别听话温顺,但是三年级以后就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有特别的爱好、在电脑软件方面的能力特别强、智力比较好,但对学习就没什么兴趣。因此爸爸特别担心,孩子的爱好会影响到学习,爸爸对孩子成绩非常看重,但是孩子觉得成绩不重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夫妻对孩子的教育有分歧,爸爸觉得孩子必须得打、不打不成器,但妈妈很宠溺孩子。另外,家里有一个奶奶,平时父母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是奶奶只能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无法满足孩子的其他需要。另外,孩子周末上辅导班,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孩子在学校跟其他同学相处很好,但是在家里越来越不听话了,感觉有一点叛逆了。爸爸经常拿自己的小孩跟妹妹的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妹妹的小孩一直成绩很好。

督导员1④该督导员为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负责人。:我听到了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三代人住在一起吗?

社会工作者:是的。

督导员2①该督导员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授。:你跟这个父亲谈了几次话?

社会工作者:一次。

督导员2:谈完话以后呢?

社会工作者:我跟爸爸说,你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我会做一个计划,再跟爸爸预约。

督导员1:这个回答非常好!现在预约了吗?

社会工作者:还没有。

督导员2:他愿意再继续来华仁咨询吗?

社会工作者:非常愿意!但这个家长给我的压力特别大,我觉得……

督导员2:爸爸是怎么来到华仁的?对不起刚刚打断你了,你说“压力大”是怎么回事?

社会工作者:因为爸爸刚来就想解决问题。

督导员1:想通过一种方法就把整件事情板过来。

社会工作者:对对对!他抛出了很多问题给我。爸爸一直在那里说,我一直试图去打断,但是不能。

督导员2:爸爸怎么到华仁的?

社会工作者:他说是听陈主任的讲座,一年前的讲座。

督导员2:这个有点意思,一年前的讲座现在才来。

社会工作者:说明孩子的问题确实严重了,可能爸爸这么觉得。

督导员2:小田,现在你想跟我们讨论什么?

社会工作者:开始我想:爸爸给我的压力很大,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去计划我的咨询。说实话,这是真的,那两天我吃饭睡觉都在想怎么解决爸爸的问题。

督导员2:等一下!我听到了几个词。你说“压力”说了几次,又说到了“解决”。我想问:你觉得“压力”跟“解决”之间有关系吗?

社会工作者(停顿、思考后):有关系啊。

督导员2:好!那我问你:你觉得你工作的目地是什么?

社会工作者:其实,(督导)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意识到这一点。当他们(指之前的三位咨询员)说了他们的案例,你们分析了他们的案例之后,我觉得我的压力是毫无必要的!

督导员2:刚刚说的压力是接触了爸爸之后有的,现在还依然有那么大的压力吗?

社会工作者:现在没有了!因为刚刚听到他们分析了自己的案例之后,我觉得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地去替他解决问题,而是协助案主自己发现问题,去给案主牵线搭桥,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

督导员2:现在你心里有一点轻松了吗?

社会工作者:现在轻松了,其实我刚一开始就想第一个说我的案例!但是,我想先看看他们的案例分析情况再说。

督导员1(笑):看来你还比较狡猾。

社会工作者:对了,我还有个疑问,就是我的案例里,爸爸的教育观念就是:孩子必须得打。听到他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窝火,说真的。

督导员2:继续说下去。

社会工作者:说实在的,我真的很想发火,我一直在控制我自己。

督导员2:为什么心里有火?

社会工作者:因为他的想法根本就是不对。

督导员2:你为什么又没有发火?

社会工作者:因为那是他的价值观,我没办法改变。

督导员2: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心里一股火,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火?

社会工作者:他的那种教育观念我不认同。

督导员1:是什么勾起了你心里的那股火?

督导员2(重复追问):你为什么那么生气、那么窝火?我现在很感兴趣:你听父亲的描述让你很窝火,为什么?

社会工作者(停顿、长时间沉默。之后,声音低沉):这个……跟我的经历有关吧!因为小时候我爸妈就是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而且我哥也是从小不听话,我爸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他。

督导员2:小田,谢谢你,谢谢你能够跟我们直接说出来!因为我刚刚听到你说:听到案主说的情况心里很窝火,这个情况引起我的注意,所以这也是我所预感到的。你能跟我们说说你以前是怎么过来的吗?

社会工作者(流泪、开始哭泣):其实我从小很听话,我爸把我跟哥对比教育,我哥从小就很叛逆,经常跟同学打架、打老师,他中途就辍学了,但是我爸很想让他读书!你知道以前在农村,学习很重要,一定要读书,包括现在很多人也这样认为。所以我哥从小到大就挨打,我爸用那种带刺的条抽他,把他捆起来、放在床下面(声音颤抖、停顿、哽咽)……我觉得自己很无能为力,我看到都很害怕(无法停止哭泣)……尤其是看到:我哥背上的血已经全部模糊了(伤心痛哭,其他成员递上纸巾)……(所有小组成员都沉默)所以,我从小就很没有安全感,包括现在也是。都是我的家庭造成的,所以当案主那样说,我心里就很窝火,因为我爸以前也经常那样说,他脾气很暴躁,对我哥也那样,所以我当时也想到我爸经常说的那句话“黄金棍下出好人”,所以我真的很窝火,这跟我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包括我自己的性格,表面很开朗,其实我是一个心思很细腻的人、想的东西很多!

督导员2:你其实谈话的时候非常憎恨那个父亲!

社会工作者:是的!内心至少是这样的,虽然表面上我表现得跟没事似的!

督导员2:你刚刚很简短的这些话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可怕的场景!

社会工作者:对。

督导员2:很可怕、很痛苦的场景!

社会工作者:对,而且我还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这些。

督导员2:你在这之前说过这个没有?

社会工作者:没有。如果是我自己的话,可能会躲在一个角落里这样子。

督导员2:今天是第一次?

社会工作者:是。

督导员2(朝向小组的其他成员):所以我再次恳请大家,就像在开始我说的一样:今天我们在这里说的这些话不能带出去。小田,我要再次感谢你!你把自己内心最痛的那一块给我们分享了!

社会工作者:我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我们班只有两个同学填了社会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觉得这个专业是一个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的东西!

督导员2:小田,我现在问你:你说完这些话之后,有什么感觉?

社会工作者:我觉得发泄了!

督导员1:感觉轻松了吗?

社会工作者:是的,轻松了!但是毕竟经历是自己的,它在内心深处,会在某一个瞬间出现。

督导员2:你在与案主的沟通中是两种状态,一个是你内心对案主的抵触,另一个是自己外在表现得很礼貌的样子,这种感觉,你觉得舒服吗?

社会工作者:不。

督导员2:你会很不舒服,因为你内心充满了怒火,你觉得这样子你还能跟案主继续下去吗?你的工作还能进行吗?

社会工作者:不能。

督导员2:好,小田,虽然你的案例才刚刚开始,但是这个问题很重要。现在的问题不在案主那边,而是你和案主之间的问题,是咨询员与服务对象的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这种情况是一个什么现象呢?

社会工作者(思考):移情(几个小组成员也不约而同地说出“移情”)。

督导员2:你对这个父亲有什么冲动没?

社会工作者:很想去反驳他。

督导员2:你想阻止他。

社会工作者:对。

督导员2:假如说,继续这样的话,这个父亲内心的东西你还能看到吗?

社会工作者(沉默、思考):看不到。

督导员2:所以说,如果这种移情出现,就成了你工作的障碍,带来的结果就是后面的工作没办法进行。你想反驳的是他的内容,但咨询的实质不在内容上。你也意识到这种做法是没用的。

社会工作者:对,(所以)我没有那么做。

督导员2:对,当时,你也发现咨询进行不下去了,但是你及时停住了工作,现在你明白了吧。(面向其他小组成员)今天,小田提出来的话题非常好、很重要。我们的工作是双方的,既有服务对象也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过去,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很容易把自己的故事带进去。(面对小田)小田,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经历,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咨询员来说,重要的不是说:我们不能有这种感受,而是要马上意识到。你现在告诉我:下一次咨询的时候会怎么样?对你意味着什么?

社会工作者:不会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过分地表露自己的事情、把自己变成核心。

督导员2:但这个很难。

督导员1:我所关心的是这个会不会影响你工作的继续。

社会工作者:我觉得不会。

督导员2:是因为我们今天把这个问题澄清了,你觉得澄清这个话题重要不重要?

社会工作者:重要。不然,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督导员2:不然你会带着更大的愤怒,愤怒就意味着拒绝。

督导员1:就是从一开始你们之间就砌了一道墙,一开始就结束了。

督导员2: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我们的耳朵封住了,我们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了。但是你这样的经历很正常,所有人都可以理解。重要的是,你今天和我们一起澄清了这个问题。

督导场景节选2①节选于华仁2016年1月19日的督导记录。咨询员(社会工作者)姓名为化名。

下列督导中共有11位咨询员参加(均为新手,两名为专职社工,1名中学心理辅导老师,其余为社会工作和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实习生),历时3个半小时,由两名督导员同时为小组提供督导,3位咨询员提出自己的案例并与督导员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讨论,以下是第一位咨询员(即上文社会工作者)的案例分析过程节选。

社会工作者:我这个案例做了6次,现在想起来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上次我跟陈主任到娇子小学去做教师培训。培训完之后,有一个老师推荐了一个孩子过来,这个孩子的妈妈就来华仁了。这个孩子在学校跟老师和同学相处很困难。班主任或其他老师经常会把母亲叫到学校批评孩子和母亲,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过得很委屈,也非常头疼这个问题,想了很多种办法,还在暑假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四川)青城山去参加所谓的“国学班”。但是孩子参加完回来后,情况就更糟了:孩子在这个地方受到了严酷的对待,并且“恨”自己的母亲。所以老师就推荐孩子的妈妈来华仁咨询。

孩子的父母亲、还有孩子,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母亲是小学毕业,父亲文化也不是太高。夫妻双方都离过婚,这个孩子是爸爸妈妈再婚后生下的,是妈妈的第一个孩子、爸爸的第二个孩子。爸爸再婚前有过一个女儿,这个女儿比儿子大9岁。儿子现在8岁,读二年级。妈妈39岁,父亲47岁,跟我父亲差不多大。父亲从事的是建筑行业,在山东那边工作。孩子零到两岁是母亲在带。两岁过后,他们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在山东,到七岁他们三人回到成都,但是父亲还会经常出差。母亲是(四川)乐山人,在成都生活了20年,生了孩子之后就做了全职妈妈。母亲很坦诚,会讲婚姻中经历的很多事情。她跟孩子父亲结婚几年都没要孩子。过了几年,父亲的前妻回来了、变得很有钱,要和孩子的父亲一起投资。前妻的意思就是想和他复合、让孩子的母亲走人。他们夫妻两人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经常吵架。最后,一个亲戚就说:让孩子的母亲生个孩子来结束这些……孩子在家经常受到父亲和母亲的打骂。对于孩子的毛病,母亲也在想:到底是哪儿有问题。她说:会不会是自己的胎教没做好。

这六次咨询分别是这样的:第一次跟孩子的母亲咨询,主要就是收集资料、建立关系,但是关系并没有怎么建立。第二次是孩子和母亲一起过来,主要是观察孩子和母亲的教育关系纽带、以及母亲讲讲自己的历史,她从小到大是怎么长大的。第三次我和孩子的母亲单独谈话。这一次咨询时间很长,我把话题引到:她要建立与孩子之间的教育纽带,她又把话题拉回去,讲她自己生活痛苦、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循环了很多次。到了最后,我就非常郑重地讲到她跟孩子的关系问题,她好像听进去了。第四次是孩子和母亲一起,母亲和孩子都表示:咨询有很好的效果了,非常感谢我。当然我也非常高兴。第五次情况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孩子的母亲又变得忧心忡忡,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第六次是孩子的父亲和母亲,我主要是想观察他们之间的沟通模式和夫妻关系,他们两人都说:不可能在一件事上达到一致的意见。他们在咨询室吵起来,父亲说母亲不对,母亲说父亲不对。最有趣的是,最后他们俩又关系很好地结束了咨询。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之后是第一轮案例分析:督导员和其他小组成员向咨询员询问了更多关于该案例的详细信息和情况,咨询员一一回应。之后,进入第二轮案例分析。

督导员2:你想和我们讨论什么?你的问题是什么?

社会工作者:我一次一次讲起,问题就出来了。第一次,想跟她建立关系,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只是收集了一些资料。第一次完了之后我写记录的时候,越写越生气,觉得这个女人怎么这么讨厌?真的非常非常生气,生气到我都写不下去了。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谈话的时候都是很平和的,现在我却会这么生气?是因为: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想说的话,没有勇敢地说出来,所以写记录的时候我非常生气。我把对自己的愤怒不自觉地变成了对案主的愤怒。我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了之后,我就不讨厌她了。

督导员1:想清楚什么呢?

社会工作者:因为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想打断她,说一些自己想说的东西,但是当时我没有这个勇气。在写咨询记录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就很生气。

督导员2:你为什会这么生气,能不能多说一点?

社会工作者:就是:本来该我说出来、我也能说出来的,我却没说出来。恨铁不成钢!

督导员1:是对你自己生气吗?

社会工作者:对对。对自己的。

督导员2:给我们多说一点。我还有点不太明白。

社会工作者:在做咨询的时候,我想把话题往我这个方向引,但是这个妈妈一直在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遭遇。我把自己想说的说了之后,她又开始继续说她的。我觉得我应该勇敢一点。不是说,具体内容上的东西,而是怨恨自己,很生气。

督导员1:你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而生气,对吧?

社会工作者:当时写咨询记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觉得这个女人很讨厌。她为什会这样子,她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子)。很生气。我就停下笔,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想通了之后就不会把对自己的生气转加到她的身上。第二次咨询的时候,孩子的母亲讲了她从小到大的经历。她从小家里很穷,但是她很坚强。结婚了之后她丈夫又这样对待她。我就从讨厌她变成同情她,和她站在一条战线上。我觉得我中了连环计。第三次咨询我跟她讲了很久很久,她才领会到我的意思。第四次的时候,孩子和母亲一起过来,他们都说最近的生活状况很好,孩子和母亲都很快乐,我很受鼓舞。

督导员1:第五次母亲回到原点,有什么情况吗?发生过什么事情吗?

社会工作者:第四次和第五次中间也就隔了一个星期,其实也没发生什么情况,根本的原因是:我告诉孩子母亲,要用更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但是“这个更好的态度”她其实是做不到的,她只是在忍受这个孩子,多忍了一个星期就忍不了了。第五次咨询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我觉得好怄气、很伤心,感觉自己的工作又等于“零”。第六次他们夫妻俩一起过来的时候,我就提不起精神、没劲。说来说去,我还是掉进了陷阱,被绕进了问题之中。

督导员2:你把六次咨询每次的情况大概都给我们描述了一下,但是每一次之后,我都听到你的一句话,你说“我很生自己的气”,一直到最后。这是我听到的。

督导员1:除了第四次“你说你很受鼓舞”以外。

社会工作者:其实我也在想,我们做咨询的时候跟普通人一样,也喜欢听好听的。当第四次有效果了,孩子也感谢我,孩子母亲也感谢我,我就觉得很受鼓舞。第五次效果又不行了,我就很沮丧。

之后,其他小组成员向咨询员提出了一些他在该案例中可能没有关注到或忽略的方面,比如母子关系、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夫妻关系和沟通模式、夫妻与其双方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学校和同辈群体对孩子的影响等等。咨询员一一回应并思考。督导员继续引导。

督导员1:大家都很清楚,社会化过程中,有微观、中部、外部、宏观的影响。我听到了微观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还有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中部、外部的,我也听到了,比如父亲的职业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各方面的情况,小李也很清楚,他主导的思想也很明确。但是现在一个问题抛出来了:为什么效果是这样的?大家思考一下,还有哪个环节我们一直没有触及到?脱开信息和技术,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督导员的引导下,小组中的交流和互动转向“咨询员与案主的关系”“双方之间互动、合作的工作方式”(而不是单相情愿或者要求、命令案主怎么做)、“对案主需求的关注”(而不是一味地聚焦于自己的目标)、“跟随案主的节奏(工作的耐心)”。这些反馈和讨论,为咨询员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示。至此,督导从信息、内容、故事层面逐渐走向技术、方法层面,又从技术层面走向关系层面。以下,在督导员的进一步引导下,督导又从关系层面逐渐走向感受、情绪、情感层面;从案例本身走向咨询员自身,逐步接近核心。

督导员2:我们再回到刚才小李疑惑的核心。你不停地重复说:你老是在生你自己的气,除了第四次以外。你生自己的气、你气馁、自己对自己生气。为什么?我想再明确一下,为什么会这么生自己的气?

社会工作者:如果咨询效果不好的话,我会觉得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否定。

督导员2:好,也就是说,你认为:效果不好就是否定你自己的价值。

社会工作者:对,我会觉得是我没有把事情做好。

督导员2:那也就是说,你的烦恼更多是和你自己有关系?

社会工作者:对,我觉得咨询效果不好对我生活影响很大。我会因为这个事情不开心,工作生活也很烦恼。

督导员1:这就是刚才我想提醒大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咨询员本身,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督导员2:那我们让小李自己来:你分析一下,你说,你自己很生气是因为没有效果,因为没有效果否定了自己,然后你就会很烦恼。那你觉得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你所谓的“没有效果”?

督导员1:我补充一下,或者:通过咨询这个事情让你联想起其他什么事情?

督导员2:比如说你个人的事情。这个工作过程怎么会影响到你个人呢?会给你个人带来这么多的思考。

社会工作者(停顿、思考):主要是,这种“效果不好或者失败”,跟之前我经历的、比如说“学校里成绩没考好遭到老师、家长的责骂”,是同一种状态、同一种心情。督导员1:就是以前的状态又回来了,是吧?社会工作者(思考):是。

督导员1:我想问的是你的目光一般是容易盯在自己的弱点上还是善于观察自己的成长?社会工作者:应该是弱点、缺点、不足。

督导员1:也就是并没有用优势视角审视东西,而是老是关注负面的东西。这一点你记住,很重要。

督导员2:即便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有很大的成长,但是依然是在注意缺点和不足。

社会工作者:有时候我很痛苦的就是:身上有这些缺点自己不知道。更痛苦的是:知道了这些缺点,却改变不了。

督导员2:比如说哪些缺点呢?

社会工作者:比如说我有时候不知道在害怕什么东西,做事情就会很拖延,完成一个任务我就会拖拖拖。

督导员2:有点像家长带来的这些孩子。

社会工作者:有时候看到华仁这些孩子的情况,我觉得我跟这些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其他社会工作者:我有一个感觉,最开始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这个孩子的爸爸跟自己的父亲差不多。这个“差不多”只是年龄上的差不多,还是更多的方面?

社会工作者:孩子父亲的年龄跟我父亲年龄相仿。很有趣的是:我好像在跟我爸爸做咨询,我在他面前底气不足。

督导员1: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其实小李的方向也很清晰。他能够从教育关系纽带入手,也能够从社会化的过程入手。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就像他说的一样,对自己来说,他知道自己的缺点,却不知道如何去改变。同样也有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他知道很多东西,却不知道如何去传递、如何去付诸行动。另外一点,受助者是不是跟小李有一样的问题:我知道我所有的缺点、问题在哪儿,回到家里以后我却无法去改变。那这需要我们做什么?

其他社会工作者:就像刚刚陈主任说的:你知道这个问题,她(孩子母亲)也知道这个问题,但是她不知道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你告诉了她:这个问题需要关注。但是她还没有准备好。当她真的去面对了,就像你说的:她只是多忍受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了。我的理解是这样。

督导员1:非常好!非常到位。非常正确。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是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跟她同样是要建立教育关系纽带。也就是说,他们也像孩子一样,要接受一种广义教育。这种教育也可能是从你的为人、你对她的影响力来获取;还有一点就是:有一点点小成绩以后,你们共同的喜悦加上你的鼓励,去做支撑,这一点你有没有做到?当她第四次告诉你有这种变化的时候,你有没有给予她更大的鼓励、给她更多的能量去继续,一种支撑?比如对她说:我们加油!如果缺少这种支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忍不住”。而家长“忍不住”这种情况,在华仁晚班①华仁晚班是指华仁面向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的预防性社会工作服务,其名称为“儿童综合素质与行为教育班”,孩子们和家长每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7点到8点半到华仁。除了工作人员,家长们轮流担任“妈妈老师”。该服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帮助妈妈爸爸们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孩子成长。已经多次听到这个声音。你有没有掌握这种能力,用一种态度去吸引她,让她感受到你的鼓励以及你对这种效果的肯定?

社会工作者:我觉得,我很模糊。我不知道,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说,我想学习。

督导员1:非常好!非常棒!我们督导的目的也在于此:不只是简单地传授技术。技术是非常简单的东西。但是我们是否能够驾驭技术、我们是否具备这种能力,这是最重要的一块核心!也就是说,我们本人的事情!小李,今天真的,我觉得你非常了不起!我看到你的这个成长过程。我们是用一个过程性的眼光和发展性的眼光去审视。你的进步让我非常吃惊,小李。真的,如果说我跟张老师看这块的话,在你还是一个咨询新手的情况下,这已经是你非常成功的一次咨询了。其他的东西,就像你刚才说的一样,你需要学习。学习就意味着改变自己。小李已经准备好改变自己。同时,他也需要一个环境去影响他,而这个环境可能就是我们当中这个环境。我们的督导是二级咨询,同样的,对于你们的一级咨询,你要给案主同样的态度,去引导他、协助他发掘和认识到问题。同时去鼓励他、赞扬他。人是需要这样的动力,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把这个过程掌握了,那他就掌握了教育的过程。

督导员2:好,第三轮。通过前两轮的讨论,小李,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社会工作者:像刚才说的,我从学校、家庭、同辈群体角度,用很多“方法”来做咨询,并不能阻止“我咨询做得不好”。我觉得,方法、技术上的东西都是很机械的东西。如果有技术之上的东西引导我的话,我就能成功。

督导员2:那这种技术之上的东西是什么呢?

社会工作者:一种思考、思想,或者说,一种能力,看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被绕进问题之中。

督导员1:很好!这个思考能力,还有就是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特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有的人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让他去咨询的话,也许无法胜任,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社会工作、助人工作跟我们本人的特质密切相关,就是我们在学习之前已经完成了的社会化过程,是什么样的个人特质和个人状态决定了你的工作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说,今天小李通过这样的督导,他能够找到原因并且提出“我还需要学习”。我们试想一下,我们在给案主咨询的时候,如果案主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将是什么效果?想过吗?而为什么在督导的状态下你能这样提出?而在咨询的时候,你是否也能引导咨询对象这样提出?如果引导不了的话,是为什么?如果真的一个案主说“我咨询完了以后还需要学习”,那么以后的工作就非常非常轻松了。

社会工作者:我还有两个收获。我觉得,这次咨询我太着急,没有把案主放在咨询的中心。督导员2:非常好!非常好!

社会工作者:还有就是督导结束了之后,我能不能和张老师和陈主任再单独谈话?督导员1:没问题。

从上述督导可以看出,咨询员最大的障碍和困惑通常不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或案例本身,更不是技术或方法,而是自身因素或咨询关系,比如咨询员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困扰、障碍或者能力的缺乏。因此督导最核心的功能通常是心理支持和能力建设。由于接受督导的咨询员大多为新手,华仁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同时具有多重功能:心理支持、能力建设、技术指导、专业培训,这些多重功能通常在督导过程中被督导员灵活、巧妙、智慧地融为一体。在这些多重功能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功能是心理支持,即协助咨询员看清问题的本质、促使咨询员清晰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同时给予其力量、鼓励其迈出改变和成长的第一步。实践证明:当咨询员最艰难的一步迈出去之后,在督导的持续帮助下,咨询员会发生奇迹般的改变。也就是说,只有在澄清了心理困惑的前提之下,咨询员才有可能迈入成长的进程、产生学习和改变的动力、借助各种资源和机会增强自己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和技巧的提高则是“信手拈来”之事了。换而言之,技术和技巧的提高必须基于能力建设之上,而能力建设又基于心理困惑的澄清和内心能量的释放。抛开心理支持和能力建设,单纯谈论技术和技巧的督导,其意义不大,效果很受局限。

此外,上述督导过程也显示出,督导员将多维专业视角的多种理论灵活巧妙地融会贯通于督导过程之中,比如教育学视角(广义教育和学习)、心理学视角(精神分析、系统性咨询、谈话疗法)等等。在督导之前,督导员并没有刻意计划将某个或某些理论模式用于督导,而是根据被督导者的现状和需求灵活、随机作出回应。能做到这点,不仅基于督导员坚实的多专业理论基础,更得益于督导员自身的咨询能力以及督导所需的其他能力和特质。正是基于这种前提之下,督导员才有可能对小组成员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将督导中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一步步地引向核心领域:从内容、信息、故事层面引向技术、方法层面、由技术、方法层面引向关系层面、再由关系层面引向感受、情绪、情感层面,同时将小组互动从案例本身引向咨询员因素,从而逐步抵达核心区域。

下一节,从被督导者的督导反馈和感悟,可以进一步分析:专业性督导究竟给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什么。

(三)被督导者的成长感悟:华仁小组督导效果分析

华仁小组督导为每一位接受督导的社会工作者所带来的收获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在华仁接受督导者大多数为咨询新手,因此对他们来说,督导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和技术支持。大多被督导者是带着自身疑惑和问题参加督导的,也具备较强的“与人分享和敞开自我”的意愿,对于此类新手来说,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成长和收获。但对于“没有做好督导准备”“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防御机制较强”“无任何反思能力”的参与者来说,督导的意义不是很大。

大多咨询新手在接受督导之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轻松愉悦”的感觉,督导不仅解除了他们心中长期以来的疑惑和不解、释放了他们身上的压力,也使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实质和目标更加清晰了,很多社会工作者表示:督导后他们对社会工作更加充满信心,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热情和动力。从接受督导者在督导之后的反馈和成长经历来看,督导对社会工作者自我成长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技术支持:工作方法、技术技巧;二是能力建设;三是心理支持。

从这三方面看,可将督导收获和效果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知识性的;二,技术性的;三,能力建设和自我反思性的;四,心理支持和自我改变性的。这几种效果类型从低到高、逐级递增。前两类属于技术支持层面,主要触及案例本身和工作过程,后两类属于心理支持层面,主要触及助人者自身。第一种收获主要来自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或中学老师。后三种收获主要来自华仁的内部工作人员。

除了华仁内部工作人员,华仁也不定期地为成都市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和学校老师提供对外小组督导。因目前国内很多人对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和职业性质模糊不清,导致他们对社会工作的实质和目标认识不清或理解混乱。来自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和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认为:参加华仁的对外督导,澄清了他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许多困惑。一位来自其他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接受华仁的对外督导后有此感触①以下内容节选于华仁2015年11月28日对外小组督导后被督导者的督导体会和感悟。:这种督导形式能够很大程度帮助社工解决自身的工作困惑,让社会工作者享受“被助”的过程。这种“被助”过程是我们在平时工作当中没有的,这种额外的“获益”对于社工来讲是情感支持,能够使人轻松下来。此外,参加这次华仁对外督导的最大收获,是明白了一句话“理解问题、解释问题,然后通过这种能力去影响他人”。平时工作当中,我们总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导致压力过大。而我们从来没有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局限,这样徒增了工作的心理负担。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才会明白自己要走路的方向。

这位社会工作者在督导中感受到的是情感支持,但通常来讲,这种面向其他机构社会工作者的对外督导更多是属于知识性的,它是督导效果中最为浅表的一种类型。基于很多前提条件的限制,使得此类督导只能局限于知识性传输层面,而无法深入。比如来自其他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与督导员之间比较陌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种稳固信任的督导关系,几乎不可能,这直接影响着督导效果。此外,参加督导者大多将督导视为简单的“指导和培训”,他们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和疑惑来,想在督导中“寻求一种答案”,因此并不清楚专业性督导的本质、更无法做好敞开自我的心理准备。此外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工作机构,彼此陌生,很难做到畅所欲言、毫无顾忌。鉴于这些条件限制,这种督导只能停留在技术支持层面,无法触及社会工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此类督导更类似专业培训。

后三种督导效果和收获,即技术性、能力建设和自我反思性、心理支持和自我改变性的,主要来自华仁的内部工作人员。华仁的所有内部工作人员在咨询之前就接受了相关专业培训,具备专业知识是他们从事咨询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针对他们的督导很少只涉及纯粹的知识性层面。

对于华仁内部工作人员来说,首先,他们大多数人在接受督导后,对咨询工作的实质、目标、过程更加清晰了,对影响咨询效果的核心因素更加明朗了,对双方的互动过程和咨询关系更加关注了。此类收获和效果属于技术性和方法性的,比知识性的收获进了一层(当然此处的“技术和方法”是一种广义概念,而非狭义理解)。督导结束后,一位咨询员这样写道①节选于华仁2016年1月19日督导结束后咨询员的督导感悟。:社会工作者需要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我的目的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我来解决问题,而是案主本身来解决问题。很多事情也是身为社会工作者的我不能做到的。要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工作,而不是:用有限的能力去做无限的事情。此外,社会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去关注案主的需求,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感受。不能把焦点放在所谓的方法、模式上、把那些并不适宜的手段强行套在案主身上,这样就会本末倒置,起相反作用。案主需要我们倾听他们的需求,我们唯一能做的、最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支撑,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位咨询员表示“督导员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有助人行为最终都是(广义的)教育’。”也许我一直在用精神分析的方式思考,所以我认为,(案主)一定“要讲特别的、不一样的事情”才是进展,才能达到助人的目的,却忽略了很多时候,案主只是需要一个陪伴、支持。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而只是在某个地方,提供一处“自由开放受保护的空间”,保持着平和的、宽容的态度,带着一双“开放的耳朵”,在约定的时间,等待他们。让他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倾诉、发泄、依靠。他们走到什么地方,我们便跟去什么地方。这就是最重要、最稳固的支持。他们可能并没讲出什么“特别”的事,但却在这种支持、陪伴中,获得了面对困难去斗争的力量、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思考和行事能力。这不就是一种教育吗?

另一部分华仁咨询员在接受督导后,开始对自身因素进行思考,能够迈开“自我思考和能力建设”的第一步,是他们最大的收获。此类收获和效果属于能力建设和自我反思性的。与技术性收获相比,它又提高了一个层次。督导结束后,一位咨询员这样写道:这次督导最大的感悟是我理解了真正意义上的“二级咨询”的实质——关注咨询员自身,而非改进咨询技术,我强烈体会到咨询员自身才是咨询工作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另一位咨询员感悟到“督导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过程,让我联想到我与服务对象的咨询过程,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我与其他小组成员的焦点多关注于案例本身的细枝末节和问题本身的解决之道,还是从解决问题出发、从技术出发,全然忘记了咨询的环境氛围和专业关系,以及咨询员和案主的个性与两者之间的互动。(案例分析中)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就是:着落在了咨询员身上!比如咨询员的个人特质、咨询员的自我评价、咨询员的情绪……这时,我觉得张老师所讲的反思性视角就派上用场了,同时要注重与案主的沟通互动。所以,社工不仅是观察者、引导者,更应当是内省者、反思者。”

对某些华仁咨询员来说,督导带给他们的最大收获是心理支持和能量释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此类收获和效果属于心理支持和自我改变性的,也是督导效果中最高层次的一种类型。

但需要强调的是,督导能够达到这种最佳效果,取决于多种前提:一,督导员自身因素。二,双方的信任关系;三,被督导者因素。首先,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要求督导员具备社会工作经验以及咨询能力。其次,华仁督导员与被督导者之间处于一种完全信任、放心的关系状态,这点也尤为重要。被督导者很清楚,他在督导中说出自己的错误、弱点或不足,不会受到督导员的指责或批判,相反,他很清楚,督导员不会责怪他,而会温暖坦诚地与其一起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被督导者具备强烈的改变意愿,并具备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在督导结束后的行动能力。上述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它们共同促成了华仁小组督导对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成长产生推动作用。

三个因素中,被督导者是决定性因素。第一,被督导者在督导前、督导中和督导后有着强烈的改变自身的意愿和学习成长的动机,这使得他们在督导中能够毫无顾虑地敞开自我、以一种真诚的态度进入督导。被督导者这种强烈的改变意愿和学习动机是督导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他们不仅具有一定反思能力,也能在督导之外积极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学习和成长。这两个前提加上督导员的素养与能力,才能“产出”最佳的督导效果。在特定情况下,督导在助人者身上所产生的效应会超出工作范围,影响和辐射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其家庭生活和个人成长。在那些善于自我反思、有强烈成长意愿和行动能力的社会工作者身上,这两种(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是相辅相成、同步产生的。上文督导节选2中的社会工作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该社会工作者初到华仁工作时①这位社会工作者自2014年9月起在华仁工作,至今在华仁工作已近两年。,是这样一种状态:社会工作专业刚刚毕业、缺乏工作经验、与人接触时较为胆怯、不善言谈。在一次咨询记录和自我反思中,他这样写道②节选于华仁2015年11月15日的咨询记录。:

第一次咨询时,我没有和案主的母亲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现在反思,想起自己当时的窘态,有些恼羞成怒。其实我是生自己的气,气自己咨询得太差,气自己不是一个果断而充满勇气的人。果断而充满勇气需要一颗智慧的脑袋、洞察的眼睛。可是我在人群中,眼神是飘忽的,甚至不敢直视,因害怕而发抖,想要逃掉。这样,自己的眼睛是闭上了、耳朵是关掉了、大脑是乱掉了,嘴巴是糊上了。这样的感觉,处在人群中,就如同堕入黑暗的深渊了。这样,就看不到别人是怎样,看不到世界是怎样,只能靠自己的猜测和揣度。

怎么变成这样子的呢?小时候,一家三口。父亲经常出去玩麻将,父亲带我的时候非常少,但是我又极端渴望父爱。在回忆里,爸爸的样子是很模糊的。留下的,只有爸爸严厉时候的样子。而妈妈,年轻时候很辛苦,忙着照顾家里,忙着照顾生意,年轻气盛,经常打我。所以,我脾气古怪,有心事也不会倾诉。我爱发脾气,却更想得到父母的关爱。可越发脾气,收获的打骂就越多。收获的打骂越多,脾气就越怪。为了得到家人的关爱,我就要听从家人的安排,接受他们的想法,可自己的希望和想法就要被压制。压制—接受—压制—接受…….这样会让人疑惑、让人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思想、歪曲自己的意志、怀疑自己的行为,甚至怀疑自己的怀疑。这样长期下来,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在迟疑中灰飞烟灭。

“在人群中,眼神是飘忽的,甚至不敢直视,因害怕而发抖,想要逃掉。”这些都应该是想逃避父母的责备、斥责和辱骂吧。在家庭中得到的塑形,让我在家庭之外也是这个样子。

来到华仁之后,华仁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负责人温暖鼓励的态度以及小组督导的真诚引导,为这位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生命中全新的体验,这种新的体验为其带来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成长转机。当他在督导员的真诚鼓励下迈出最艰难的第一步之后,成长和改变开始在他身上奇迹般地悄然发生。在接受督导后,他感触到①节选于华仁2015年7月4日督导后的咨询员督导感悟。:

从小到大,在家里,在学校,我都是“被忽视的孩子”。我感觉,没有人真正关注我的状态,除非我犯了大错、生了重病或者面临重大考试。在家里,父母要忙生意,平时休息也很少,他们真的很累;在学校里,我的成绩很普通,不会好到得到老师的夸奖,也不会差到引起老师的注意。我甚至觉得,成绩差一点反而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特点,也让自己更加难以得到别人的关注。在这样被忽视的环境下,我觉得自己是灰暗的,不是彩色的,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长时间这样的情况,让我对自己感到失望,并且已经失去能力来改变现状了。我能做的就是在这样消极的状态下,适应这样的消极,强迫自己觉得这样的状态是正常的,强迫自己的行为适应这样的不正常和挫败感。

在督导中,陈主任和张老师温暖的态度,其他小组成员向我询问案例的细节,真的让我应接不暇。我努力回忆每个我记得的细节、回应小组成员关注的眼神。从第二次督导开始,我有点喜欢这样被所有人关注的感觉了,我觉得这样的感觉让我非常幸福。督导的场景给了我太多我一直渴望得到的东西。

在督导中,陈主任和张老师温暖、循循善诱的态度,站在问题的制高点来询问,让我觉得很安心。我相信,我的问题在陈主任和张老师那里得到了解读,而他们正向我传递他们所解读到的,我相信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帮助。

陈主任和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让我觉得太愉悦了,我好像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如此真诚的鼓励,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陈主任和张老师对我的每一次鼓励我都牢牢地抓住,这些鼓励就像一颗一颗钉子一样,钉在我的“困难悬崖”上,我可以抓着这些钉子一步步从谷底往山顶攀登,最后越过我的“困难悬崖”。

督导之后,我慢慢决定要改变自己,不能让自己再消沉下去,不能再让我的问题影响我的孩子。

尽管这位社会工作者有着强烈的改变意愿、督导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体验、对其产生了某种推动作用,但因其问题积累已久,他的成长过程多次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位社会工作者在个人督导中这样描述他的起伏变化②节选于华仁2015年9月20日、2015年12月2日和2016年3月9日的个人督导记录。:

陈主任(即督导员),每次经过督导,我都从您身上得到太多的鼓励。这种鼓励是我在生命中少有的经历。因为一直以来,我得到的都是责骂。每次督导后,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能量。但是不久之后,我就又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这样的过程反复了很多次,太痛苦了。

我发现,我的状态是有规律的:一旦受到鼓舞,整个人就会发生改变,情绪非常高涨,进入“激情期”,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很有把握,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也会被占有欲所支配,这样的状态通常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激情期”之后会进入“消退期”:整个人都快速倒退到以前的状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用、厌恶自己,这样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消退期”之后是“敏感期”:这时候耳朵会特别敏感,听到别人讨论自己就会竖起耳朵,心情紧张得想知道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同时,听到别人很优秀、过得很不错,就会变得很难过、很愤怒,妒火中烧。

我终于明白您当初说的“我需要一个环境”是什么意思了,也明白没有环境的支持,一个人要

改变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和乏力。

这位社会工作者成长历程的起伏变化非常具有代表性:助人场景内所引发的变化,想要在场景之外持续存在,必须基于一种前提,即“环境”!它更多是指: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和事能否也为其带来一种温暖的支撑和积极的反馈,犹如在助人场景中一样。因此,作为华仁负责人的督导员决定为其提供更多的个人督导;同时也非常注重华仁能在日常工作中为其提供一种支持力量和鼓励氛围,使得这种来自外界的支持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持续存在。这种督导内和督导外的双重支持力量,为这位社会工作者一步步发生改变创造了条件、促使他在陪伴和支持的氛围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和形成独自应对问题所需的能力。在后续的个人督导中,他这样谈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变化①节选于华仁2015年9月20日、2015年12月2日和2016年3月9日的个人督导记录。:

最近我觉得自己有一些变化:我觉得工作轻松了,有再多的工作事务都不是事。不像以前,事情多了就很烦躁,多一件工作就很焦虑。我现在觉得自己的生活变轻松了,工作变轻松了,甚至运气都变好了。我觉得从本质上讲,我和在华仁寻求帮助的孩子一样,面临的是一样的问题。我觉得,我现在需要的,不是给自己增加一项能力、添加一种技巧,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推开阻力、把自己应有的能力找回来而已……

我觉得,跟我在华仁得到的这份工作相比,我在华仁得到的帮助更重要。

两年以后,督导内和督导外的各种持续性支持因素和力量,共同促成了这位社会工作者增强自身能力、进一步成长和发生改变。他在接受华仁近期小组督导后感慨道②节选于华仁2016年1月19日小组督导后咨询员的督导和成长感悟。:

因为知道督导的机会非常宝贵,所以我抓紧机会第一个分享自己的案例。在咨询第五次之后,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非常沮丧,那段时间早上不想起床、不想上班,整整半个月都很焦虑、很消沉。

在督导过程中,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张老师陈主任的引导,我渐渐把视线从困扰我的案例内部转到我自己身上,反思自己的个人因素。督导中,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的感受被触动了,这些感受联系着我的过去和现在,它们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我发觉,当这些感受被触碰到了之后,我最开始是非常慌乱的。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当这些感受平静下来了之后,我发现,把它看清楚了之后,自己就不会再被它困扰,自己就变得轻松了,之前的经历将不再是我的负担,它们将重新成为我的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关于案例本身的思考和看法变得越来越清晰;另一方面,关于我自己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清晰。有趣的是这两个方面几乎是同步的。督导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这两个不相干的方面会同时进步得这么相似。督导结束之后才明白,在这两个不相干的方面之上,是我自己!是我的眼界、视野、思想、思考问题的方式、面对问题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态度在督导的过程中成长了!我觉得,我是在这次督导中收获最大的人,我这次赚大了。

督导之后,我变得渴望学习、渴望成长了。慢慢地,我觉得更奇妙的体验发生了:当我准备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发觉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每一个人、每一个刹那,都有无穷的东西值得我去思考、学习。我也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有我渴望的特质和东西在我身上萌芽了!我有一种“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之义”的感觉。原来,真正的成长也许真的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

们体内,随时等着我们去唤醒它。

虽然,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位社会工作者的状态依然会出现起伏,但他成长的动力无比巨大、前进的方向无比清晰,长期以来被抑制、被封闭的“情感”被一点一点地唤醒、破土而出,长期以来被封锁在这些情感背后的“能力”被一点一点地找回、散发能量。尽管这些“嫩芽”还不“茁壮”,但只要这位社会工作者自身拥有成长的力量,督导员的耐心支持会像温暖的阳光、肥沃的土壤为他的成长提供养分,华仁温暖长存的工作氛围会像和煦的春风、珍贵的春雨滋润他的成长。改变,将一点点地发生,就像咨询员的案主一样。督导作为一种二级助人、二级咨询,能为社会工作者带来这样的影响,足矣!

上述分析再一次验证了:小组督导出现效果,需具备几个必要前提。一,督导员因素:督导员具备双重能力(社会工作经验、咨询能力),督导员充分尊重被督导者、将其看作是“有成长潜力的、完整的人”。在督导员眼里,他们之所以“有问题”,只是暂时受阻碍因素所困。在鼓励和肯定他们之后,需要与其一起分析问题并引导他们;二,被督导者因素:被督导者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期望和需求来接受督导。尤其是被督导者具备“真诚”的个人特质,他没有把自己藏在盾牌之后。这点是督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三,督导双方处于一种绝对的信任关系中,它是督导成功的基础。督导员和助人者之间的关系,与日常人际关系不同,督导员甚至鼓励助人者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当督导员与其建立起了纽带关系,这时再注入知识性、技术性的东西,助人者才有可能成长;四,小组成员因素:督导小组中的成员相互之间关系融洽、没有偏见,这是督导成功的氛围条件。因为小组成员会将日常的相处模式和防御机制带入督导,假如他们相互之间充满对抗和防御,就意味着他们不再具备督导所要求的“真诚”。以上几个条件中,只要缺少一个,就不可能出现理想的督导效果。

华仁的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之所以效果显著,是因为具备了上述前提条件。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督导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相互信任,督导员不会因为其不足和弱点而责备之,而是希望其成长。同时社会工作者具有很强的接受督导的意愿、想主动学习和改变自己。在这种氛围下,华仁的社会工作者飞速成长。这是督导最好的效果、真正的目的,而不是让助人者在督导中“得到一个答案”。

五、结语: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推动助人者自我成长的四个层面

本文的督导过程和效果分析显示: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推动社会工作者自我成长的作用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和心理支持。技术支持层面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触及案例本身和工作过程,它又含两个方面:专业知识、技术与方法;心理支持和能力建设层面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触及助人者自身,它又含两个方面:自我反思、自我改变。督导过程中,这几大层面通常不是相互隔离,而是融为一体、同步进行。

由此,可以清晰地得出结论: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能为助人者的自我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能在助人者的心理健康和能力建设方面起到推动作用,这种影响和效果具体体现在四个层面:一,专业知识;二,技术与方法;三,自我反思;四,自我改变(见图1)。督导的重点是确保助人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助人者的自我成长和能力建设,而不是技术层面。假如助人者能获得以上四种收获,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真正成长之后,他们将成为“训练有素、善于思考”的助人者。在掌握了反思能力之后,他们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所有问题,而不会受任何“模式或方法”的束缚。

图1 :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推动助人者自我成长的四个层面

本文也澄清了督导出现效果的必要前提:督导员因素、被督导者因素、双方的信任关系、小组成员因素等。接受督导者在督导中取得什么样的收获,取决于这些条件是否存在及其质量如何。成功有效的督导不仅能为助人者提供心理支持、解除心理困惑、减轻工作压力、协助其保持心理健康,亦能促进其工作热情、增强其工作动力,最理想的情况下,亦能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从这一角度看,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也是一种广义教育过程(包括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它不仅是一种针对助人者的二级助人、二级咨询,亦是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措施。在欧洲大陆国家的某些心理社会服务领域,助人者(如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定期接受督导,已成为一种法律规定和义务。

因此,无论是从“助人者被助”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工作“质量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督导体系”势在必行!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督导是指专业性社会工作督导,而不是以行政监督和指导为主要功能的“行政性督导”!以纯粹监督和干预为目的的督导,对社会工作者的意义不是很大,它更多只是承担着一种“行政监督”职能,有时甚至会成为社会工作者的负担和障碍。

当然未来建立专业督导体系,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而是要判断:需要用哪类督导应对社会工作者的哪类需求。面对不同助人者的不同需求,督导的作用和内容也不同。比如督导是面向来自同一机构的所有人?还是面向同一工作团队中的人?还是面向来自各个不同机构的人?若不清楚这些需求,督导就毫无意义。此外,国内很多人对督导概念还很陌生,将督导简单地理解为老手对新手的“监督和指导”。因此,澄清督导这一基本概念、让社会工作者真正受益,任重而道远。

[1]张威,2015,《社会工作督导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国际发展与国内现状》,《社会工作》第3期。

[2]张威,2016,《社会工作咨询与临床咨询(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结构性特征与差异》,《社会工作》第1期。

[3]Belardi,N.(2005):Supervision.Grundlagen,Techniken,Perspektiven.München 2005.

[4]Hege,M.(1996):Konzeptionsfragen der Supervision.In:Supervision 29/1996,S.104-106.

[5]Kreft,D./Mielenz,I.(Hrsg.)(2005):Wörterbuch Soziale Arbeit.Juventa Verlag Weinheim und München.2005,S. 941-945.

[6]Lambers(2013):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Verlag Barbara Budrich.

编辑/万德志

C916

A

1672-4828(2016)05-0043-22

10.3969/j.issn.1672-4828.2016.05.005

猜你喜欢
咨询员督导员助人
感染防控督导员长效管理机制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
社区督导员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的自我关怀策略探析
浅议基层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转变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山东肥城:建立机关党建联络督导员制度
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的自我修养
论独立学院督导员与教师的关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