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2016-12-07 04:03邓永超庞日君
社会工作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分析法精神

邓永超 庞日君

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邓永超 庞日君

原因层次分析法与社会工作、精神脱贫有内在契合性,能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精神脱贫包括能力脱贫、思想脱贫和心理脱贫。已有研究涉及能力脱贫,较少涉及思想脱贫和心理脱贫。原因层次分析法不仅能促进能力脱贫,还能创新性地深入到世界观层和心理层,分别促进思想脱贫和心理脱贫。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的内容包括基于“社会交往策略和社会参与规范”促进“能力脱贫”,基于“社会价值选择”促进“思想脱贫”,基于“社会角色认知”促进“心理脱贫”。

原因层次分析法 社会工作 精神脱贫

邓永超,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社会工作硕士生导师(广州 510642);庞日君,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助教,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广州 510642)。

精神贫困被列为21世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东波,2010)。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很有价值,但由于难以介入人的思想和心理层面促进精神脱贫,其成效有待提升。原因层次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CLA)能超越一般的分析方法深入到思想和心理层面,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开展社会工作,能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一、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的必要性

无论导致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是指人的追求、信念、价值观、习惯等人类理性滞后,缺乏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技能、方法,无法满足现实生活基本需要的状况(吴稼稷,2002)。相对而言,精神脱贫是指贫困主体有追求、有信念,树立了积极的价值观,改变了不良习惯,具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等主观意愿,并在外界协助下主动努力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等。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的欧美国家,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城市贫民及失业者的助人活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丁伟,2012),社会工作是以一定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精神为指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扶贫济困、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向德平、姚霞,2009)。

社会工作与贫困治理具有共源性,反贫困是社会工作的起点,也是其核心理念(杨荣,2008)。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脱贫要实现的在生命质量、社会参与、基本权力、个人安全、生存选择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应该得到满足的目标具有一致性。社会工作秉承的专业理念是脱贫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努力目标(东波,2010)。学者王思斌(2016),陈成文、姚晓和廖欢(2016),以及高飞和向德平(2016)等都撰文指出社会工作与贫困治理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工作对脱贫具有促进作用。

在国外,贫困问题已经被纳入社会工作中进行探察,如前所述,在我国也有学者已经意识到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工作引入精神脱贫领域,如杨云峰(2007)提出社会工作能推动民工与城市的非震荡性互动,在民工与城市之间构建一条和谐的道路,从而促进民工精神脱贫。于娜(2010)提出社会工作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农民工尽快摆脱精神贫困,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有些人对贫困内涵的理解限于经济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忽视了对贫困的文化内涵、个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理解等(徐选国,2012)。精神脱贫包括能力脱贫、思想脱贫和心理脱贫。已有相关研究涉及能力脱贫,鲜有涉及思想脱贫和心理脱贫。从笔者参与的社会工作实践来看,难以触及到人的隐匿的思想和心理层,更难以改变具有持久性的思想和心理等。而且,社会工作者需要与扶贫的其他主体合作,在行动研究中形成边行动、边研究的共同体,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反思中不断地改进社会工作,但当前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合作成效欠佳。贫穷问题具有绝对性、相对性等复杂特点,社会工作要帮助贫困主体走向独立自主,实现自助,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探究和认识导致贫困问题的根源(徐选国,2012)。因此,有必要基于能独到地探察造成贫困的思想和心理根源,且注重行动研究的“原因层次分析法”更彻底地实现精神脱贫。

原因层次分析法是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预见式行动研究(An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的一种典型性方法,由未来学家伊纳亚图拉(Inayatullah,S.)1990年代初创立。美国、泰国、德国、荷兰、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多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原因分析、制订政策、改革时弊、规划未来和调控管理等方面高效应用原因层次分析法。原因层次分析法超越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和预测方法的平面式分析,新增了立体分析的层级,深入体制、社会原因层、世界观层、思想观念层和隐喻、心理层(见表1)解构问题的成因,创设多元未来愿景;通过纵向层不同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行动研究,批判和变革现实危机,创造最佳未来,从而超越传统未来研究,从“预测未来”走向“建构未来”(邓永超、黄甫全,2014)。有必要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深入剖析导致贫困的根源,以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二、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的可行性

原因层次分析法主要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宏观历史研究方法(macrohistory)和后殖民地多元文化(postcolonial multicultural)等理论,因而能超越难以深入到世界观(worldview)和隐喻层(metaphor)的传统社会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哲学反思”和“剖析隐喻”解构传统的世界观和隐喻分别转变制约人思维和行为的理性和感性等,创设出优化未来的多元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实施多元方案,优选方案并建构最佳未来(邓永超、黄甫全,2014)。原因层次分析法能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一)多层分析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

原因层次分析法能创新性地深入到世界观层和心理层,分别促进思想脱贫和心理脱贫。首先,人们的思想观念强烈影响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思想的逻辑支点是具有“逻辑强制性”的隐匿的“手”,制约人的思维和行为按照既定的路径进行。不转变不合理的思想,不转变隐匿的构成不合理思想的逻辑支点,就只能被动地按照原来的思维和行为进行下去,形成不合理的未来。只有深入到“隐匿”的世界观,解构这一制约人之思维和行为的逻辑支点,通过哲学反思批判性地超越现实,重构出更合理的逻辑支点和未来方案,新的思想和行动才能真正生效,才能建构出新的更合理的未来。原因层次分析法能超越难以探察到世界观的传统方法,找到隐匿的构成思想的逻辑支点,解构并转变这一支点,形成新的更合理的思想,从而能建构未来。其次,弗洛伊德(Freud,S.)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认为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是无意识,但无意识通常连自己都难以察觉到,要借助“梦、神话、艺术、文学、穿着”等隐喻“争到生活的表面来”才能被人意识到,进而加以调控。原因层次分析法吸收关注隐喻和无意识的新时代/绿色精神观(New Age/Green spiritual perspective)等,因而能超越极少关注隐喻的传统方法,解构隐喻所隐含的支配人思维和行为的无意识的情感、心态、直觉等,并转变其中不合理的要素,吸纳和重组优质要素,从而能更彻底地变革现实(邓永超、黄甫全,2014)。

如上所述,原因层次分析法能深入一般的分析法难以触及的世界观层和心理层,端正对贫困的认识和观念,消解对扶贫的依赖心理;而社会工作关怀工作对象的精神需要与人生希望和理想,充分考虑其实际境况、自我角色的认知、享有的权利、相应社会位置的角色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要达到的目的是真正帮助人,包括:倡导互助精神、培养自强独立精神、激励艰苦奋斗精神、发展主动参与精神和弘扬奋发向上精神(杨云峰,2007);精神脱贫强调贫困对象要改变愚昧落后、不思进取的生活观念,要勇敢战胜贫困,不屈不挠地排除障碍,不断跨越目标。原因层次分析法、社会工作和精神脱贫这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融合性。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主要包括社会价值选择、社会角色认知、社会交往策略、社会参与规范等内容,“原因层次分析法”能够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见表1)。

表1 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的可行性

如表1所示,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在“社会原因层”剖析引起贫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原因,通过社会工作的“社会交往策略”和“社会参与规范”活动,促进能力脱贫;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在“世界观层”剖析世界观、意识形态等,理清逻辑理路,通过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选择”活动,促进思想脱贫;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在“心理层”以情感为驱力,调整心态,消解不良心理,通过社会工作的“社会角色认知”活动,促进心理脱贫。

(二)行动研究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

原因层次分析法强调深入到世界观层和心理层分析与现实不合理的成因后,还需要利益相关者参与“行动研究”,在实践活动中采取措施去改变这些不合理,才能优化未来。行动研究指的是社会情境中的参与者进行集体自我反思的探究活动,旨在改善他们自己社会实践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促进其所从事的实践和情境的理解(STRINGER,2004),强调实践者边行动、边研究,倡导研究者践行,提倡利益相关者互动。行动研究一般循环开展两轮以上,有许多模式,各有差异,但所有模式都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和再次行动等基本环节(见图1)。

图1 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从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来看,这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不断相互理解、合理行动、有效运作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担当多重角色,提供多种服务,支持并鼓励受助者自立和助人自助。在社会工作的理念中,人占据核心位置。

国际扶贫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强调贫困人口的参与和赋权,强调对贫困人口的了解和信心,使贫困主体了解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作为贫困人口本身,其不但是反贫困的服务对象,更是重要的反贫困主体,反贫困工作不能缺少贫困群体的自身参与(东波,2010)。社会工作者要促进贫困对象自主参与反贫困,要与扶贫决策者、实践者等形成扶贫共同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如图1所示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和再计划的循环过程中与贫困对象互动。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原因层次分析法强调在多层分析原因后,要开展行动研究,这与社会工作是契合的,也证明原因层次分析法能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三、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的操作性

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具有可操作性。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社会工作者与贫困对象、扶贫决策者和管理者等协作,不仅从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体制入手来分析导致贫困的社会原因(system/social cause),更独特地深入到传统社会科学分析方法难以触及到的世界观层和心理层,解构贫困对象的依赖思想和畏难心理等,之后协同制订行动研究方案,实施行动研究,从而促进精神脱贫。

表2 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脱贫共同体开展的行动研究

如表2所示,原因层次分析法的纵向层各有许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社会工作者与之协作形成脱贫共同体,通过行动研究,不仅在每一层横向整合信息,也纵向整合每层不同的措施等(邓永超、黄甫全,2014)。原因层次分析法通过分层,尽可能广泛地吸纳了实际操作者、管理人员和学者等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社会工作者与各层的利益相关者形成脱贫共同体,在脱贫实践中边行动、边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改进实践。

(一)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扶志”促进思想和心理脱贫

如表2所示,运用原因层次分析法的“哲学反思”,社会工作者与作家、哲学家等,外显的占支配地位的言论者等形成脱贫共同体,深入贫困对象的世界观层,基于“社会价值选择”活动促进“思想脱贫”;运用原因层次分析法的“解构隐喻”,社会工作者与神秘主义者、指挥者和远见者等形成脱贫共同体,深入贫困对象的心理层,基于“社会角色认知”活动促进“心理脱贫”。

从“扶志”入手,消除来自精神层面的“贫根”。精神层面的“贫根”,主要来源于个体追求、信念和价值观等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畏难心理和个人进取动力的缺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内心孤独、信念缺失、人格不独立等。精神脱贫首先要从“扶志”入手,要把贫困人口主动战胜贫困的志气“扶”起来,把脱贫的外在动力与内在活力激发出来。一方面,经济、文化、制度和地域等因素是脱贫的外在动力。唯有激发这些外在动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扶贫才能够全面落实。另一方面,要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内在活力。贫困人口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的确立,直接影响其未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良好的精神风貌有利于从根本上脱贫。在“世界观层”通过哲学反思探察到“隐匿”的世界观,并解构这一制约思维和行为的构成思想的逻辑支点,而且变革其中不合理的要素;在最深入的“隐喻层”剖析和调控无意识的情感、心态、直觉和非理性等,基于原因层次分析法能更好地激发其脱贫的内在活力。从“扶志”角度看,脱贫的目标应侧重于使贫困人口能够共享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大家庭中,提升贫困人口物质脱贫的幸福感。社会应通过相关政策及宣传手段,帮助贫困人口减少所受的社会歧视、工作压力,增强贫困群体的自主意识,帮助其树立人生价值目标和提升认知能力,彻底消除“人穷志短”的心理和思想贫根。

(二)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扶智”促进能力脱贫

如表2所示,原因层次分析法在“社会原因层”剖析社会原因,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商业、民间社团,贫困对象等形成脱贫共同体,基于“社会交往策略和社会参与规范”,开展教育扶贫等,以促进“能力脱贫”。“扶智”是精神脱贫的保障。摆脱贫困不在于“授之以鱼”,而在于“授之以渔”。习近平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短期内解决贫困的有效办法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但从长期来看,必须要把贫困人口自我脱贫的能力扶起来。

“扶智”可以从职业技能教育、基础文化素质、产业组织结构、农业生产方式、信息流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加强劳动素养、经营意识、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开发自身潜能的动力和个人竞争能力。习近平精神脱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因此,通过社会工作扶智,介入大力发展的乡村教育,促进“能力脱贫”。

总之,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理论取向等,均与反贫困尤其是反精神贫困具有极大契合性,是精神脱贫的全新着力点。原因层次分析法不仅能分析导致贫困的社会原因,还能创新性地深入分析导致贫困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根源。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介入精神脱贫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工作者应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形成脱贫共同体,做到“扶志”与“扶智”结合,通过“社会交往策略”、“社会参与规范”活动,促进能力脱贫;通过“社会价值选择”活动,促进思想脱贫;通过“社会角色认知”活动,促进心理脱贫,从而实现“原因层次分析法优化社会工作对精神脱贫的介入”。

[1]陈成文、姚晓、廖欢,2016,《社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的推进器》,《社会工作》第3期。

[2]邓永超、黄甫全,2014,《原因层次分析法: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电化教育研究》第6期。

[3]丁伟,2012,《贫困视角下城中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4]东波,2010,《社会工作理论与农村反人文贫困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学习与探索》第4期。

[5]高飞、向德平,2016,《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精准扶贫的可能性与可及性》,《社会工作》第3期。

[6]孙咏梅,《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基于建筑业的调查》,《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

[7]王思斌,2016,《精准扶贫的社会工作参与——兼论实践型精准扶贫》,《社会工作》第3期。

[8]吴稼稷,2002,《论精神贫困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

[9]向德平、姚霞,2009,《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反贫困实践的空间与途径》,《教学与研究》第6期。

[10]徐选国,2012,《脱贫行动理论构建及其对我国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期。

[11]杨荣,2008,《论我国城市贫困治理中的社会工作》,《新视野》第3期。

[12]杨云峰,2007,《论民工精神塑造与社会工作的回应性介入》,《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

[13]于娜,2010,《社区工作对农民工精神贫困问题的介入》,《学理论》第23期。

[14]STRINGER,E.,2004,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4.

编辑/程激清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预见式行动研究”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的探索——以广东省为例(编号:GD15XSH06)。

C916

A

1672-4828(2016)05-0024-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6.05.003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分析法精神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拿出精神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