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思祥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发达,而网络环境却极为复杂,在多元化社会观念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冲击、影响下,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困境,也到了需要进行革新的时候。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教育受到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创新措施。
关键词:网络形式 小学教育 德育
一、网络形势对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
发达的网络传媒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尤其对于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正在起步阶段的群体,其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德育教育的对象,小学生在当下的环境中,已经不再像传统受教育形式那样仅仅局限在课本上,互联网使其与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也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因而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网络对于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各个平台上的大众传媒所宣扬的内容,尽管在主流导向上是正面的、积极的,但是仍不乏存在众多不良信息、不健康的价值导向,这些几乎无法避免。而小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没有成型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这样的情况下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这与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几乎背道而驰,由此对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小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发达的网络技术对小学生也有一定不良影响。在当今环境中,高端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中,教育工作借助信息技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但是,教学活动中过多的计算机应用,使学生缺少了与教师面对面的真实互动和感性的交流,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点极不利于跟教师之间教学关系的培养。在人际关系方面,发达的网络使学生的课外及社会活动减少,非常不利于学生培养坚强开朗的性格,反而容易导致学生自我封闭、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群体,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虚拟的网络世界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多样化的乐趣,这样会极易沉迷网络,从而被分散精力,不仅无心学习,严重的还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多种信息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也容易迷失自我。
二、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在被网络技术“包围”的环境下,面对新型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以及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小学德育教育有了更多的要求。
首先要对传统的德育内容进行反思。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历史已久,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整体风向、人群的价值观念都跟以前有所不同,呈现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在保持固有的教育方式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网络平台的各种冲击,从思想内核到教学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相对纯粹而理想化,但这一思想体系并不是能够全盘适合当今的社会发展,甚至与当今的一些社会观念形成冲突,这就对道德教育的思想内容的革新提出了要求。
其次是教学环境的新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方式。新时代的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学方式也不再仅仅依赖于老师的课堂当面讲授。网络世界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丰富,教学方式也丰富多样,其效率和趣味性都胜过传统的教育方式,因而小学生会更易于接受网络渠道的信息,这对传统课堂形成了挑战。如何使现代的德育教育适应社会新发展,更具生动性和趣味性,成为德育教育亟待改善的地方。
三、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革新教育内容
一直以来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都是以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主,但是,在过去传统社会中产生的价值观,在如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并不能完全适用。例如,有些小学的德育课上教授给小学生的《弟子规》,尽管这是我国传统孝道的代表作,也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对父母的孝顺意识,但这本书中的内容并不能全盘教授给学生,因为其中包含的一些“愚孝”观念不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更不值得提倡。一味灌输这样的陈旧思维,并不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对待选用为德育教育理论内容的材料,应该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教育内容进行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更新和改善。
其次,由于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小学生在本身没有充分判断力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误导,对事物认知产生扭曲,导致自我的迷茫。因此德育教育要建立起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坚定德育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另外,通常德育教育中的观念都是经过提纯,属于相对理论化的东西,本身在趣味性上就有所欠缺,因此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改装”,保持其内核的情况下加以生动、贴近生活的诠释,让德育教育尽量“接地气”,这样也更利于小学生接受,更好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传统的德育方式进行创新,使之更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状态。
首先,德育教育应大力发展信息化。可以创建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教育信息平台,以主页或论坛的形式,邀请学生亲身参与,教师负责引导与监督。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利用发达的网络通信手段,例如微信、QQ、E-mail等,建立交流群或教师信箱,昀大限度地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在网络平台上的交流不仅方便迅速,而且能够有效避免面对面交流中学生的紧张情绪,因而这项措施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能够让教师充分发挥职责,对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也应建立起专门的网站,开辟德育教育专栏或主页,昀大限度地利用有益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这项措施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使德育教育更顺利、深入地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访问过程中,也能够无形中吸收正面的、积极的信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是非判断能力。
四、结语
网络环境利弊兼有,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发达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来帮助德育教育更好地开展,同时也要注意避开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这需要学校对德育教育加大重视力度,并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这项工作不断地进行更新和改善,对小学生进行符合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225.
[2]杨淑霞.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学周刊,2012,28:192.
[3]夏红艳.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