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职美术课程的探索

2016-12-06 05:51任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

任艳

摘 要:高职美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专业美术技能、素质全面发展的文化新人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高职美术教育不仅应该是培养绘画艺术人才的基地,还应该成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基地,这不仅是当前教育形势变化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高校应该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快推进美术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

在高职美术教育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创作,定可直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今,高校美术教育更应循着这一传统,引导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艺术创作中,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职美术教育的价值

1.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主要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师父占据着主导地位 ,徒弟经过多年的跟随才能掌握技艺 "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更加科学的艺术传承方式 " 所以,尽快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传统艺术人才是非常紧迫的任务。随着高校在社会进步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增强 , 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传播艺术知识和传授美术技能的义务 ,是传承传统艺术的重要渠道。

2.提高人才艺术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和技术的进步当代人的审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市面上内容简单、模仿照抄的艺术作品很难再引起人们的共鸣 ,缺乏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很难被大众青睐 ,更无法在世界美术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 因此,提高艺术人才的素质、发掘民族独有的艺术元素及其象征意味已成为许多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对审美意味的体验,还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知识和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 ,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媒介,材料也展现了民族前进的轨迹和传统文化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作为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艺术素养、增厚人才的文化积淀。

深化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的需要,美术教育课程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落脚点,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人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专业的学生继承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艺术的昀直接的途径。高校需要加快美术学科专业建设 ,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 , 以便更好地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服务。高校美术教育应当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 ,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课堂教学应创新教学模式 ,突破以往以造型训练为主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 将理论课程与考察实践相结合,通过地方特色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资源 , 发掘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 高校美术教育应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艺术活动中 , 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高校具有科研和人才的优势 ,可以结合自身特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学术带头作用 , 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提升中国的美术教育研究水平。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入高职美术课程体系的途径

1.确立鲜明的教学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和形象塑造力,培养对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领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个体走向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因子,强化非物质文化特色 ,完善丰富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建立基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培养具备跨文化视野的创新型艺术人才,为美术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2.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建构完整的美术教育教学体系 ,应从人文的视野出发 , 以社会的、历史的、宗教的、民俗的角度来丰富和补充现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 ,依据通识教育的理念,完成对高校美术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高校美术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开发 ,运用科学的方法集成课程内容 ,深化和补充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一方面可以介绍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另一方面 ,可以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课程设置。

3.突破固有的教学理念

在学院派的美术教育中强调造型的写实 ,极力在平面的二维限定中追求三维的空间效果 , 透视成为学生通过绘画表现世界的唯一认识工具。很多学生推崇西方绘画 ,放弃了自我认识世界的渠道,导致课堂作业千篇一律。民间美术中则存在着全方位空间经验的创作规则,放弃固定方位、距离的单眼聚焦所留在视网膜上的结像 , 以散点或纵深的观照方式获取另一种空间的真实。例如:乡下老太太画碗 , 常常把碗口画得圆圆的,把碗底画得平平的 ,概括了从不同方位去看实物得到的印象,巧手的老太太把两种视觉印象融合在了一个画面中 ,展示出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与表达。

通过学习民间美术的造物观念 ,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定向思维的枷锁,找到艺术创作的突破口。高校作为相对封闭的象牙塔,给予了美术专业学生清静的学习环境 , 但是也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 创作题材跟不上时代潮流。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市场压力极大的环境下 ,美术教学不能够再局限于单一的绘画技能训练上 ,培养目标应从市场需求人手 ,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美术技能 , 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的朝阳产业 ,将美术专业学生扎实的艺术基础和具体的文化产业需求结合起来 ,可以在动漫设计、插画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领域内大展身手 , 带动大批的就业。高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建立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三、通过美术课程实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14年 3月,河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以衡水冀派内画为拍摄题材,让学生们创作微电影。同学们以自己不同的视角制作出了采访纪实片等电视短片,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关注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使其重新充满了生机。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记录和研究,还可以在高校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培养新一代文化传承人,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动力和资源的艺术创作是实现其传承与创新的昀佳方式之一,它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并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

参考文献:

[1]陈孟昕,张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研讨会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4)

[2][3]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3]黄永玉.黄河十四走.序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乔晓光.30年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J].艺术 .生活, 2009(5)

[5]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整合[J].美术研究,2003(1)

[6]钟富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风俗画[J].美术观察,2008(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