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米特里·卡波林《第二交响曲》主题与和弦研究

2016-12-06 03:17杨功彦
北方音乐 2016年20期
关键词:二度调性乐章

杨功彦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季米特里·卡波林《第二交响曲》主题与和弦研究

杨功彦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俄罗斯当代作曲家季米特里·卡波林的《第二交响曲》是一部基于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作品。特别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既有基于序列音乐作曲技法创作的序列主题,也有基于传统作曲技法的非序列主题;和弦既有传统和弦的使用,也有现代和弦的使用。这充分的反映了作曲家此种创作理念。本文通过对作品的主题与和弦研究,希望对笔者的创作有一起积极的影响。

季米特里·卡波林;第二交响曲;主题;序列;和弦

一、品介绍

作品第一乐章为无调性乐章,速度为中板。序列在这个乐章有很大作用;第二乐章为有调性乐章,速度为慢板。之所以称为有调性乐章,是因为此乐章和第一乐章相比较,有了更多的调性因素,而不是因为这个乐章的和声从头到尾都是功能性的。现代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并不是纯碎无调性,而是在其中有调性因素,哪怕调性因素只是体现在旋律或者动机方面,都可以称为有调性作品,这一点一定要区别用传统作曲方法创作的作品;第三乐章又是为无调性乐章。

二、主题研究

(一)序列主题

1.第一乐章序列主题

第一乐章中的序列如下:(谱例1)

在上例中,序列的第一号音到第六号音,可以构成G大调,虽然作为G大调的主音G没有出现,但是其他6个音都出现了。第七号音到第十二号音,若我们把升降音作等音的变换,就会看出后6个音构成了bA大调。

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第一号音到第三号音为大三和弦,第一号音到第四号音可以构成一个G大调的属七和弦,第十号音到第十二号音为减三和弦,也可以暗示调性,所以此序列为调性序列。但是从四号音到十号音之间的音程度数分别为小二、纯五、小二、大二、小三、小二,增强了这组序列音之间的倾向性(因为有三个小二度音程),所以,此序列的两个明显特点是首位适合纵向分布,中间适合横向运动。

事实上,作曲家在乐曲的开始,也是这样的做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第一和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先后进入,演奏出D,#F,A,C这四个音;之后,双簧管独奏奏出序列剩下的九个音。最后一个#C连接首音D,又恰好形成了一个导音到主音的进行,调性增强。序列的第二次陈述还和第一次一样,提琴组和巴松,单簧管演奏出D,#F,A之后由单簧管奏出其后各音,同样还是#C连接D。用这样的方法,乐曲陈述了4次序列。

在这里,作曲家对于序列的前三号音也是非常重视。由于这三个音可以组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三和弦,在整体第一乐章中,这个大三和弦出现的时候,都是以单独的长音先后出现,处在无调性乐章之中的这个大三和弦就很容易让我们的听觉发现,被听觉上认定为一个段落部分的开始,所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下例,长笛和第二小提琴奏出D,之后中提琴和单簧管奏出#F,双簧管和第一小提琴最后奏出A,在这个和声背景之下,没有任何旋律和声部再进行。第70小节也是这样的情况,第一小提琴第一声部和第二小提琴奏出#F,大提琴奏出A,第一小提琴第一声部奏出D。

2.第三乐章序列主题

此序列由钢琴第一次奏出,这个序列每相邻的两音都是三度以内的音程,其中只有两个三度音程,其余全为二度音程。比第一乐章刚开始就给人以三和弦,让人感觉很温暖的序列,此序列更让人感到紧张、阴冷。

这个序列从1号音到12号音之间的音程分别是大二度、小二度、小三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小三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若把这些音没相邻三个音作为一个音组,一共可构成十个互为交错的音组。它们属于三种结构,如下:(谱例2)

音组a = 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音组b = 小二度+小三度+大二度;音组c = 小二度+大三度+小三度。任何一音组都没有构成大、小三和弦和属七和弦,其中大多数音组都包含连续的大二度与小二度,这不仅排除了调性的可能,而且还带来了和声的紧张度,所以此序列为无调性序列。

(二)非序列主题

第二乐章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旋律性主题,一个是动机性主题。

旋律性主题由双簧管奏出,悠扬,舒缓。虽然背景上的音响仍为线性流动的音响,而且不协和,但笔者还是可以观察出它的调性。如果把#A,#F,#G看作是调号,那么这段旋律就属于#f和声小调。而且我们还可以分析作为伴奏织体的弦乐组。低音提琴更多是在#F和A两音之间进行,大提琴则主要围绕#C来进行,第一小提琴围绕着A,第二小提琴围绕#F,我们把这些音纵向排列起来,正好是#f小调的主和弦。而长笛作为双簧管的对位补充旋律,也在加固着#f小调的调性。在第16小节,主题在a和声小调上陈述,弦乐组还是依旧用同样方式演奏a和声小调主和弦的同时,长笛、单簧管和巴松也在继续加固调性。如果我们只看单簧管和巴松这几小节的谱子,会感觉作曲家就是在创作传统风格的作品;如果我们把弦乐组的谱子加以简化,去掉经过音和辅助音等和弦外音,再把节奏整齐化,就会发现,这几小节就是两个调的主三和弦。

动机性主题和旋律性主题有着明显的不同。速度稍比旋律性主题快,性格更加活跃灵动。动机性主题由木管组奏出,分为两部分。单簧管和巴松为前部分先奏,长笛和双簧管为后一部分,在第三拍奏出。

三、和弦结构研究(一)传统三和弦的使用

这里的传统三和弦,并没有和声功能上的意义,只是结构为三度叠置的三音和弦。低音提琴第一小节用波奏的形式演奏出了C、E、G这三和音,如果把这三个音纵合化,就是一个大三和弦的结构,之后的第三小节的bB、E、G三音也纵合化之后,就是一个减三和弦的结构。大提琴在第二小节与第四小节也是如此。这些分解的三和弦,从听觉上并没有明显显示出三和弦的感觉,那么下例不只在和弦结构上,而且在听觉上也能听能使听者感受的到。

谱例15中第二小节,除了Vip是旋律性演奏,其它声部都在此小节的第一拍演奏长音或者八分音符,笔者纵向观察这些音,发现除了第二小提琴有一个E音,其它所有的音都是D、#F、A这三个音,而且各个声部在前一小节的最后一个音都解决到这三个音,形成了一个D大调D—T的进行。虽然这个过程只是短短一小节,但在和声功能不明显的作品中,还是比较突出的。

(二)三度高叠和弦

三度高叠和弦因为还是保持和弦各音的三度关系,是以传统方式构造的,但又因其和弦音比较多,功能不确定,不协和度比较高,所以这些和弦还是被现代作曲家经常用到。

钢琴就有是一个明显的三度高叠和弦。钢琴演奏的各音,笔者按照三度关系叠置排列,就是A、C、bE、G、bB、bD,为一个十一和弦。

另一种现象是整个木管组和铜管组都在演奏的长音,把木管组的音纵向组合就是C、bE、G、bB、D,为一个九和弦,铜管组的音纵向组合就是A、E、G、B,是一个缺三音的九和弦。

(三)音块化和弦

若干个相邻的音以纵向结合方式构成的和弦称之为“音块”,这种和弦结构的频繁使用,使得和弦内部的密度达到极致。

在《第二交响曲》中,作曲家也是频繁的使用这种音块化的和弦。这个和弦就是C、D、E、#F、#G、#A,这六个音每两个音都是相邻的二度,而这一小节第四拍后半拍的各音则是C、D、#D、E、F、#F、#G、#A、B,这九个音每两个音也是相邻的二度,这个音块和弦不仅比上一个音块和弦多了三个音,而且上一次和弦两音相邻是大二度关系,而这个九音音块和弦又多了四个小二度,所以其音响的不协和程度更高。

四、结语

十二音序列写作已经诞生好多年,虽然像勋伯格、韦伯恩那么严格的写作十二音序列作品以不多见,但是作品主题由序列写成又是大多数作曲家通用的手法,用序列作为乐章或者作品中暗含的动机也已经是现代作曲家的共识,因此,对于现代作品,特别是无调性作品的主题与和弦研究,应更加从序列的角度上去分析。

猜你喜欢
二度调性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仅有三个非负特征值的图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图说·“梅”开二度
界定·分析·理解
——泛调性音乐分析引论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课后二度设计的两个“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