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论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小妥倮村跳花坡民俗及其音乐研究
刘丽娜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跳花坡是黔西北苗族地区最隆重的民俗节日,也是苗族一个古老的节日,已有数百年历史。小妥倮村跳花坡属苗族歪梳苗支系,无论服饰、语言都有独自特色。跳花坡内容丰富,不仅有山歌独唱、对唱,还有芦笙独奏、芦笙舞等活动,是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的珍贵史料,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根据笔者2016年农历二月初九至二月十一参与织金县官寨苗乡小妥倮村为时三天的花坡节,探究“跳花坡”这一民俗节日的特殊价值与意义。通过对“跳花坡”的过程描述,阐释音乐在其节日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跳花坡;小妥倮;民俗;音乐
织金县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县,坐落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带,属于黔中经济核心区。北边与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毗邻,东靠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东南接安顺市西秀区,南邻安顺市普定县,西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抵毕节纳雍县,地处乌江上游六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三角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物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特产苡仁米与竹荪的营养价值极高;织金县还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也是贵州省三大磷矿之一;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土豆、小麦、烤烟、茶叶等为主。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有著名的世界溶洞织金洞,小妥倮村是织金县官寨苗族乡的一个苗族自然聚居村落,位于县城东北部,据县城约19公里,与织金洞、织金大峡谷接壤,是织金县最具特色的苗族村落之一。织金县是毕节地区苗族人口最多的县辖,分别分布在8个民族乡及其余乡镇上,其中官寨苗族乡的苗族人口数量居多。
苗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宗教信仰、节日节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语言、服饰、区域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支系。织金县苗族主要分为五大支系,即: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白苗、长角苗五个支系,而小妥倮苗寨则属于五大支系中的歪梳苗支系,主要因其服饰、发饰等打扮的不同而得名。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一般女子会将头发盘起来,在头上插上一把梳子作为发饰,梳子并不位于头部的正中央,而是位于头部的斜上方,因此而得名歪梳苗。织金县拥有丰富而多彩的民间文化与民俗节日,随着织金洞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对苗族工艺的兴趣。小妥倮村以蜡染与刺绣著名,许多本国及外国游客对其赞口不绝。在小妥倮苗寨随处可以看到苗族姑娘们身着精致的苗族服饰端坐于窗前染布或刺绣,小妥倮苗寨由此称为织金县苗族蜡染及刺绣等手工艺品基地。蜡染的材料由植物板蓝提炼而成,先用板蓝煮水再用石灰点制,再经加热生成沉淀,制成蜡染材料,再将材料用于白色布匹上绘上花、鸟、虫、鱼、兽、波纹、方、圆、菱等几何图案,放于染缸中染成靛青色或浅蓝色,然后将布匹上的蜡煮掉,便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花纹。这是苗族值得传承与创新的民间工艺,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而在苗家人的平日生活中,有许多丰富的民俗传统节日,如:三月三祭山节、端午节、重阳节、跳花节等节日,其中以跳花节最为隆重。跳花也称“跳花坡”“跳场”,是集音乐、舞蹈、体育竞技、贸易等与一体的民俗节日活动,跳花时所举行的跳花项目与内容也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年中举行跳花节近十余次,其中有正月跳花、二月跳花、三月跳花、五月跳花、六月跳花、七月跳花、月半跳花等,而月半跳花是织金县场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表演内容也最为精彩的跳花节。
跳花不仅是织金县苗族同胞欢聚一堂的民俗节日,也是整个黔西北苗族人民按照一定时间、地点安排的隆重节日。2016年三月中旬,有幸参加了织金县官寨苗族乡邬家山小妥倮苗寨跳花节,场面及其热闹,整个花山人山人海,是一场苗族歌舞音乐文化盛宴。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本人认为跳花坡这一民俗节日对人们具有的特殊生存价值及意义。
(一)跳花坡的由来
传说跳花坡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是苗族同胞世代传承下来的节日,对于“为何跳花坡”?在小妥倮当地有多种多样的说法。第一种说法,以往因交通的不便,各地的苗族亲友们很难团聚在一起,为促进亲友间的友谊,则通过跳花坡这种方式将各地同胞团聚在一起。第二种说法,跳花坡是青年男女相识、相知到相恋的场所,以跳花坡作为媒介给男女青年提供认识的机会。第三种说法,传说当地如有不能生育或缺男丁的村民,寨中便举行跳花节广邀各地苗族亲友跳花热闹,最后将跳花时围跳的那棵花树赠予村中不育人家,便可使家中增添儿女。以上的三种说法是通过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得知,各地说法不一。不难看出,跳花坡实际上是一种娱乐性节日,无论是为了增进民族友谊,还是作为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介,以及宗教色彩极其浓厚的敷衍子孙后代,跳花坡的形成在今天看来,都是人们在闲暇之余的娱乐性节日。人们通过跳花场上的表演,达到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与享受,而这种娱乐性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娱乐,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娱乐性的后面又表现出极其深厚的文化意义。这种节日是一个民族拥有丰富文化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的产生值得人们尊重,更需要子孙后代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二)跳花坡的过程
跳花坡作为苗家人的大型传统节日,苗家不论男女老少、孩童儒人都要去往花坡现场。小妥倮苗寨跳花是织金县规模较大的花坡之一,此次跳花坡需准备三天,三月十七(农历二月初九)为踩场,踩场当日主要准备次日跳花坡的场地布置;三月十八(农历二月初十)为正场,便是正式跳花这一天。三月十九日(农历二月十一)为扫场,主要是清理和打扫跳花场地。在小妥倮当地,每年二月初十这一天,由当地乡长和寨中负责人主持,节日一到便将事先准备好的花树置于花坡或花场的中央,树上挂满色彩斑斓的花,花树选择的是高大挺拔的松树,树上挂一串鞭炮,吉时一到,便将鞭炮点燃,跳花坡正式开始,整个跳花时所表演的节目都是围绕着花树进行。开场由一名中年芦笙师傅吹芦笙,带领若干妇女们跟随芦笙师傅围着花树手舞足蹈,场面极其热闹,围观的苗族同胞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开场结束后有来自各地的苗族同胞演唱苗歌,有山歌独唱、对唱,还有当地表演者所表演的芦笙合奏、芦笙双人舞等精彩节目。而花坡场上最有趣的就是对歌了,青年中年男女各三五人团坐在一起,小放歌喉,所唱歌曲内容有表达情义的情歌、有叙述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叙事歌。还有来自其他村寨或其他地区的苗族亲友们的表演,有来自大方县、纳雍县、黔西县、威宁县等的民间歌手,也有来自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同胞的参与,以表示衷心的祝福,展现出天下苗族一家亲的热闹场面。而最精彩的环节是则是芦笙舞,分别由两人吹起芦笙边吹边舞,场面极其激烈,是造成整个花坡高潮的精彩表演。以往的花坡场上会设有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竞技项目,但小妥倮苗寨因场地的原因没有开展体育活动。散场之后,寨中主人家会邀请各地的亲朋好友到家中招待食宿,借此聚会增进感情,而未婚的单身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与对上眼的对象攀谈,增加更多的了解,以求相识,缔结良缘。而老人们,则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亲友们闲聊、拉拉家常。
民俗是研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人民大众生活、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跳花坡作为黔西北地区苗族的传统风俗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节日,是在本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不同的社会形式、经济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这种风俗节日不仅保存了民族文化,并且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通过举行传统风俗节日,跳花场上苗族同胞的精彩表演,不仅增进了苗族同胞的自豪感,强化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力量,同时也促进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友谊。
音乐在整个花坡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开场的芦笙舞,过程中的芦笙合奏、歌者的民歌对唱等,音乐与舞蹈始终贯穿在整个过程中,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简单阐释跳花坡中的歌舞音乐:
(一)芦笙
芦笙在跳花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跳花坡的过程中,由芦笙开场,接着跳芦笙舞、斗芦笙、芦笙合奏,芦笙烘托了整个节日的气氛,是使节日的场面更加欢乐和热烈。芦笙作为苗族的传统乐器,生动地丰富了花坡节的民族音乐文化,其制作与取材也非常精致。从外部结形态上看,小妥倮苗寨的芦笙有大、中、小、六管与七管之分,七管芦笙的音域比七管芦笙的略高。芦笙由苦竹制成,六管芦笙由竹管、笙斗、共鸣管组成,竹管插入共鸣管中,吹管拆开可与笙斗分离,吹奏时安装上即可。吹奏时,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腹按住音孔,吹奏时气流由吹管进入竹管内振动簧片,吹出高低不同的音阶,可吹奏出五声音阶。形制的差异造成音域的不同,大芦笙的音域低沉、中芦笙的音域比大芦笙略高、小芦笙的音域又比中芦笙偏高,大、中、小芦笙齐奏时,高、中、低音齐全,层次清晰。芦笙又讲究和声性,吹奏时,吹2时同时吹5、吹低音6要同时吹6、吹3时同时吹1,听众在聆听时,能清楚听到骨干音,和声的效果是为了使芦笙的音色呈现多样化,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六管芦笙无论大、中、小都可以吹奏出五音,音阶相同,只是音高因形制的不同而已,下面以六管小芦笙为例,从长度、音域等方面简单了解基本情况:
六管小芦笙左排第一管 左排第二管 左排第三管右排第一管右排第二管右排第三管长 度 59cm 86cm 76cm 52cm 63cm 70cm音 名 5 6(低音)1 6 3 2吹 管 32cm 笙 斗 28cm
在小妥倮的跳花坡活动中,就有芦笙与竹笛合奏,代表曲目《染花情》,由四人芦笙队与一人竹笛共同完成,笛笙合奏使整个花坡的气氛显得非常热闹。齐奏时,曲调速度缓慢,轻快自由,节奏规整,声音圆润悠扬。在曲式结构上大多是首尾一致,中间多变的模式,也有首尾不一的,如:ABC、ABBC、ABBCCD等几种曲式,也有同一曲调不断反复的形式。
(二)芦笙舞
芦笙舞是花坡场上最精彩的活动环节,苗语称“梗梭充”,即花坡芦笙舞,是集音乐与舞蹈于一体的高难度表演。在小妥倮跳花节中,我们不难看出芦笙舞的丰富多样。首先,开场的花坡芦笙舞,由一人手吹芦笙带领妇女们围着花树手舞足蹈,苗族同胞们兴高采烈、热情奔放,舞步与芦笙曲调统一和谐,气氛热烈,场面极其隆重,由几十名身着苗族服饰的妇女围着花树旋绕舞蹈。芦笙曲调的速度缓慢,四二拍,妇女们表演简单的摆手和踢脚动作。舞步欢快营造欢聚一堂的喜庆气氛。而另一种花坡舞则表现得比较激烈,由两人边吹边表演高难度的舞蹈,有斗芦笙的表演成分,表演动作难度极高,舞步刚劲有力,芦笙的曲调也有极大差别。芦笙双人舞的曲调轻快、节奏急促,表演者所吹奏的曲调一致,芦笙双人舞营造了整个花坡节的高潮,舞者的精彩表演带动观众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
在织金当地,芦笙舞无处不在,除花坡芦笙舞以外还有其他的芦笙舞类型,例如举行丧葬礼仪时也常跳丧事芦笙舞,同时还要敲击木鼓跳木鼓舞,以表示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悼。
(三)民歌
在小妥倮苗寨跳花坡的过程中,山歌的演唱是不可缺少的,演唱的形式极为丰富,有男女生独唱的山歌、也有对唱情歌。凡是来参与跳花的亲朋好友都会在花坡场上唱起山歌,歌词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描述酸甜苦辣的叙事歌,也有对异性表达爱意的情歌。歌曲曲调婉转,大多是同一曲调反复唱不同的内容,节奏规整,尾句一般使用平稳的托腔,具有贵州黔西北地区平腔山歌的特征,音域较窄,歌词多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极赋情感性,部分山歌用真假嗓交替的方式完成。歌唱时有真声、假声、喉音、滑音等演唱技巧。花坡场上最为热闹的是山歌对唱,有单身青年男女对唱、也有中年男子与妇女对唱,对歌时,由三五人团坐在一起,由两名青年男女或者中年男子、妇女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对唱,青年男女大多是向对方传达爱意,希望通过歌声得到对方的赏识,而中年男子、妇女大多对唱的是生活中的趣事或无奈。在对歌时,观看的村民也趁机吆喝哄笑助兴,场面极其热闹。男女对歌时,所唱曲调一致,只是歌唱的内容不一致。在当地,许多夫妻都是通过花坡场上对山歌相识、相知、相恋,最后获得美满婚姻的,因此,唱山歌已经成为传统,世世代代相传至今,是歌唱民俗,民俗中既有音乐,音乐中也体现民俗。花坡场上的山歌唱出了苗家人的心声、唱出了对生活的憧憬、唱出了对亲朋好友到来的欢迎,对山、树、木、神的崇敬……织金山歌的种类与内容形式多样,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瑰宝,有诉说故事的叙事歌、情歌、酒歌、劳动生活歌、儿歌、婚嫁歌等歌种。在小妥倮当地,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喊歌”的说法,闲暇之余,人们也会唱起山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综上所述,在小妥倮跳花节中,民俗中有音乐,音乐中又有民俗。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民俗和音乐是共时共生的一个整体,所有的音乐都具有实用性的,都包含了民俗的内容。对于黔西北苗族跳花这一古老的民俗节日,需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才能发现其价值和意义。传统是条河,承载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跳花坡这一民俗节日在历经苗族的不断迁徙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能传承至今,足以说明这一民俗事项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无形精神力量的体现。而跳花坡中的音乐成分象征着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展现了苗家人独特的艺术风情,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1]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3]龙厚华,肖远福.毕节地区苗族百年实录[M].政协毕节地区工委,2007.
[4]潘年英.民族 民俗 民间[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
[5]鸟居龙藏.国际视野下的贵州人类学《苗族调查报告》)[M].贵州大学出版,2009.
刘丽娜(1993—),贵州毕节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