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洁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从“三美原则”分析《春怨》的两个英译本
陈莹洁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国诗歌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国外译者在翻译中国诗歌时虽然有目标语表达上的优势但也有原语理解上的劣势。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分析金昌绪《春怨》的两个国外译者的译本来赏析其具体的翻译效果。
《春怨》;三美原则;诗歌翻译
原诗:《春怨》作者: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弗莱彻的译本:A Lover’s Dream:O h,drive the golden orioles,From off our garden tree!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My lover smiled to me.
宾纳的译本:A Spring Sigh:Drive the orioles away,All their music from trees…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hasi,To join him there,they wakened her.
原诗是唐代诗人金昌绪仅存的一首诗,诗中描写家中妇女思念在外服兵役的丈夫而梦见自己到辽西与丈夫相见,但就连这梦中的相见都被树上的黄莺惊扰而不得见。本诗不仅体现了妇人对丈夫深深的情意与思念,还反映了当时古代兵役制度让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分析的两个译本分别是英国学者弗莱彻(W.J.B.Fletcher)的译本和美国学者宾纳(Witter Bynner)的译本。弗莱彻是一个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的英国汉学家。其翻译代表作《英译唐诗选》(Gems of Chinese Verse)是第一本断代唐诗英译著作,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1]。宾纳是美国诗人、作家。宾纳曾经与江亢虎合作翻译出版《玉山:唐诗三百首》(The Jade Mountain)。宾纳将翻译唐诗的飘逸洒脱的风格特点与诗歌形式搬进了对《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2]。两人对中国诗歌英译都有深厚的功底。
在中国古诗词译法方面,许渊冲先生是名副其实的“诗译英法唯一人”。探索过程中。许先生在长期的诗词英译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诗词翻译理论。能让自己而且也能够让别人赏心悦目,这是诗歌翻译时创造美和传播美的最神圣的目的[3]。为此,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意美”即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是要求“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他还指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4]
3.1 从形美原则分析
原诗共有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形式简洁整齐。
弗莱彻的译本除了第三句外每句都是五个词,形式大体整齐对称。为了译文形式尽量对等,弗莱彻在译文的第一句还增添了原文里没有的感叹词“Oh”,这样既将第一句凑成了五个词,又没有不忠于原文,还将原诗歌中的民歌色彩体现了出来,着实绝妙。第三句译文为了信息完整和句法清楚不得不做形式上的舍弃。总体还是保持了原诗的形美。
宾纳的译本也译作四个短句,但没有保持原诗每句字数相等。第三句尤其冗长,完全没有诗歌的简练美。并且最后一句实为两个小分句,形式上略显突兀。
3.2 从音美原则分析
原诗二、四句压尾韵,第二句的第五字“啼”/tí/和第四句的第五字“西”/xī/压韵/i/。
弗莱彻的译本也是按照原诗二、四句押尾韵。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tree”的英式英语发音[tri:]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的英式英语发音[mi:]压韵[i:]。这样尽可能保持了原诗的韵律。
宾纳的译本四句中都没有押韵,没有达到与原诗音美上近似。值得一提的是宾纳把标题《春怨》译作A Spring Sigh,其中spring[spr]和sigh[sa]两词的词首辅音s[s]相同,压头韵,也使译本标题有些音美。
3.3 从意美原则分析
原诗《春怨》内容大概的意思是“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啼声会惊破我好梦……害我梦不到那辽西。”写的是家中妇女思念在外服兵役的丈夫,因兵役制度两人不得见。既反映了儿女情深也反映了社会现象。本诗还采用了层层倒叙的手法。
弗莱彻的译本中标题《春怨》根据诗文的内容进行了改译,改译成A Lover’s Dream,但要注意原标题《春怨》中“春”交代了时间季节,花美鸟鸣的美好季节,而“怨”既和当前的美好季节产生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心情,又体现了黄莺惊梦的怨、思念不得见的怨和对兵役制度的怨。但改译的效果就把诗的主题定在情人思念的梦,而背离了原诗深刻的社会意义。
宾纳的译本标题A Spring Sigh是较为忠实地翻译,“sigh”的意思为“叹气、叹息”,这样翻译与“春怨”的意美和表达效果相近。译本中第二句中把黄莺的“啼”叫声译成了“music”,原诗的主人公是因为啼叫声惊醒了自己与远在辽西的丈夫梦中相见,此时主人公是憎恨讨厌黄莺的啼叫,才要驱赶它们。所以这里把啼叫翻译成“歌声”与原诗意义和意境上都不符合。三、四句的翻译没有继续保持原文倒叙的手法,是译文整体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大打折扣。
结论
从许渊冲“三美原则”分析两个译本发现弗莱彻的译本和宾纳的译本各有其优点与不足。总体来说弗莱彻的译本无论在意美、音美还是形美上都与原诗近似度更高,使译本也有更好了诗歌艺术表达效果。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尤其是中国诗词的外译中应该在照顾意美的前提下还应该尽量达到音美和形美上与原诗的近似。
[1] 江岚罗时进.早期英国汉学家对唐诗英译的贡献[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章媛.宾纳对《道德经》“诗意化”译解[Z](2015-7-5)
[3] 彭静.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 许渊冲.翻译六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陈莹洁(1991-),女,汉,江西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H135
A
1672-5832(2016)05-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