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凤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82-01
新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一方面赋予了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困惑,不知道怎样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其中,在教科书解读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教师不知道怎样解读才能更好的顺应新课改。此论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科书过程中的解读层次、教师对教科书解读可能会出现的误区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教材解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对教材的合理解读是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必要准备。
1 小学语文教师对教科书解读的层次
对教科书的解读:以教科书为中心;多元化解读;创造性解读,而对教材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解决教材疑点、疑难。语文教材的解读是对语文课本内容的分析,也是在理解学生学习语文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设计。因此,语文教材解读,不仅要了解教材讲了什么,还要进一步地在“怎么教”的背景下来寻找探索“教什么”。
2 教师对语文教材解读的误区
教材的准确解读对一堂语文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到位是语文教学的前提准备,如果没有合理解读地教材,怎么来处理学生所思考的提问,何来一堂有人文性解读的语文课。综合查阅和阅读相关资料,当前的语文教材解读存在如下具体的语文教材选编的政治化,这确实不得不引人深思,长此以往,会形成对语文文本的主题先行的习惯性解读。另外文学文本阅读、解读和教学也受到复杂时代的制约。
2.1 语文教材的单一化解读
中国的文化固有遵从权威的特性,学生很少提问,更不用说质疑了,老师也把教材教参奉为圭臬,对语文教材的解读遵照教参所言,不敢越雷池半步,也是由于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导了。在中国,中学教育的国家主义性质把教参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起来,教师没有自由阅读和欣赏教材中所选语言文学作品的权利,学生就更没有这种权利,再加之高考的统一出题、统一阅卷、统一答案。教参重要起来了,教材反而变得极不重要了。
2.2 语文教材的纯文学性解读
语文教材固然不提倡教材文本的教条化、单一化以及随意性的解读方式,但也不完全赞同教材文本的纯文学性解读,纯文学的解读方式多在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的语文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写出来,或发于期刊,或传于网络,这些文章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文学审美与语文教材的解读确实存在相关关系,但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不完全等同于纯文学的解读,不可能把这些文章生搬硬套地讲给学生听,这可能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报告会,因为还需考虑到教学的过程,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的接受等因素。王丽认为专家学者的文学文本解读对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再好的参考还是参考,参考是不能直接进入教学过程的。
2.3 语文教材的浅层次的解读
王崧舟老师提倡“真功夫硬功夫”的文本细读,他认为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是没过教材和教法的关。这里“教材的关”就是指文本细读,假如老师没有“教材教法的扎实功夫和深厚修养”,表面上做足形式化的教学也只是徒有其表,对学生并无助益。王尧先生所说的“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语文教材的解读并不是在文本上溜过去就行,而是要深入细读文本,但不是照搬专家学者的解读,而是老师沉入教材的文本当中,并作出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斷,而语文教师的判断则不仅仅是直觉意识的什么感受,而是必须基于文本意义生成及其背后隐藏的各种力量和权力的审慎和理性的思考和择选。这样语文教学才游刃有余。
3 走出语文教材解读误区的对策
3.1 熟读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编写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培养的素养,包括学科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是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内容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活动目标,所以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之前,需认真熟读语文课程标准。如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阅读中的目标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2 注重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解读教材的基点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语文老师散发着特有的“书卷气”,不仅对解读教材有着更好的帮助,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语文气质熏陶,而现实却与之相反。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如他的《长相思》教学过程当中,展示了王崧舟老师的才情与智慧,对文本的诗意解读,正是基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王老师的书房里有着六千多册的书,博览群书才让他对语文课文的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因此老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是解读教材的基点。
3.3 细读文本,鼓励多元化的解读,探寻解读教材的核心
对教材文本的解读,首先需要对文本有着清晰而基本的认识,文本的解读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创作文本的作者,解读文本的师生,以及文本自身。王崧舟老师身体力行,在骆驼式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对《长相思》1493字文本细读的自我感悟与自我发现,最后自然地流淌出浑然天成的《长相思》上课过程。阅读教学并不是教师把自己的解读套在学生的身上,也不是单向性地还原作者意图,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4 结语
解读教材与回归教学之间的平衡,是考验一位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教育的本义和真义所在。假设教师解读教材深刻,却只是把这些知识强加给学生,没有激发学生解读教材的兴趣,教学效果就达不到理想状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合适的教和引导,考虑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仅从文学的角度来深入解读语文教材,还综合考虑教学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情等这些因素来解读语文教材,让学生自主的构建教材文本解读,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才是回归到教材解读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曹禺剧评[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95页
[2] 王富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M].教材·教参·教法,第4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