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鲁建军,缪蓉,巫国勇,罗红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510080)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马俊,鲁建军,缪蓉,巫国勇,罗红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510080)
目的 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与ESCC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收集60例E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VEGF-C、VEGF-D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计算ESCC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MVD、MLVD的关系;患者均行CE根治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或转移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对ES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ES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VEGF-D的阳性表达率、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VEGF-C表达水平还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ESCC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与MLVD、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1、0.561,P均<0.05);VEGF-D表达水平与MLVD呈正相关(r=0.660,P<0.05)。术后复发转移患者ESCC组织VEGF-C、VEGF-D相对表达量高于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GF-C、VEGF-D及肿瘤浸润程度是ES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8.321、7.683、0.104,P<0.05)。结论 ESCC组织中VEGF-C和VEGF-D呈高表达,二者与ESCC转移、复发有关。
食管鳞状细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微血管密度;微淋巴管密度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和病死率为女性的2~4倍[1]。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为主,约占食管癌总数的90%[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具有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的一种糖基化碱性蛋白。VEGF家族共有7个成员: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VEGF-F和胎盘生长因子,均为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在新生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等方面有重要的调节作用[3]。目前研究认为,VEGF-C、VEGF-D对促进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管生成起重要作用[4,5],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观察ESCC组织VEGF-C、VEGF-D的表达变化,并探讨二者与ESCC转移、复发的关系。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ESCC患者60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均行CE根治术治疗,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及其他抗肿瘤治疗。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9.37±9.13)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距肿瘤组织4 cm的正常组织制作石蜡标本。
1.2 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VEGF-C、VEGF-D表达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法。取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包埋、切片脱蜡至水、抗原修复、3%过氧化氢孵育、山羊血清封闭、一抗孵育、二抗孵育、辣根酶标记、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及脱水、透明、封片、镜检。VEGF-C和VEGF-D阳性细胞染色呈浅黄色至棕黄色,定位于细胞质内,以阳性细胞百分比≥30%为阳性表达。采用Image-proplus 6.0软件分析5个视野的光密度值,以平均光密度值作为VEGF-C、VEGF-D的相对表达量。
1.3 ESCC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微淋巴管密度(MLVD)测算 采用免疫组化法。CD31蛋白染色阳性定位于血管内膜,呈现黄色至棕黄色颗粒。以CD31染色阳性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作为一个单独的可数微血管。低倍镜下定位血管高密度区域,高倍镜下随机计数5个视野微血管数量,计算平均值即为MVD[6]。D2-40染色阳性定位于肿瘤内淋巴管中,呈棕黄色,D2-40染色阳性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簇为一个阳性微淋巴管,低倍镜下寻找D2-40染色阳性密集区域,高背景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数微淋巴管数量,以其平均值作为MLVD[7]。
2.1 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比较 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3%(41/60)、7.14%(4/60),VEGF-D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7%(34/60)、3.45%(2/60),ES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VEGF-D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SC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50±0.043、0.074±0.046,VEGF-D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41±0.028、0.075±0.045,ES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VEGF-C、VEGF-D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2.2 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VEGF-C表达水平还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二者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均>0.05)。见表1。
2.3 ESCC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与MLVD、MVD的关系 ESCC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与MLVD、MVD的关系见表2。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ESCC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与MLVD、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21、0.561,P均<0.05);VEGF-D表达水平与MLVD呈正相关(r=0.660,P<0.05),与MVD无相关性(r=0.212,P>0.05)。
2.4 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 60例患者术后1年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24例。术后复发转移患者ESCC组织中VEGF-C、VEGF-D相对表达量(0.274±0.049、0.252±0.032)高于术后无复发转移患者(0.183±0.034、0.189±0.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s)
表2 ESCC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与MLVD、MVD的关系
2.5 ESC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VEGF-C、VEGF-D阳性表达及肿瘤浸润程度(OR分别为8.321、7.683、0.104,P均<0.05)是ESC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ESCC早期可通过淋巴管扩散到局部淋巴结。VEGF家族中的VEGF-C被认为能够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VEGF-C和VEGF-D是主要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肿瘤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8]。VEGF-C在结直肠癌、胃癌等多种消化道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被认为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在头颈部鳞癌组织中高表达,被认为可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及淋巴管增生[9]。在非小细胞肺癌[10]、乳腺癌[11]、黑色素瘤[12]等实体肿瘤组织中均发现VEGF-C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相应部位的正常组织或癌旁正常组织,且其表达水平与淋巴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现有的研究中,多数支持VEGF-D与多种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相关。VEGF-D不但可促进肿瘤内部的淋巴管生成,而且可诱导肿瘤细胞向淋巴结扩散,VEGF-D的特异性抗体可阻断这种淋巴道播散。VEGF-D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高提示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13]。对胃癌的研究表明,VEGF-D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14],这种相关性甚至出现在早期的淋巴结微转移中。本研究不仅用了传统的阳性表达率来定性表述VEGF的表达情况,还联合应用光密度值来定量描述其表达情况,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本研究发现,ESCC肿瘤组织中VEGF-C、VEGF-D的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该结果说明VEGF-C、VEGF-D促进了ESCC的发生发展。
肿瘤组织的淋巴管形成是一个涉及淋巴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本研究发现,在ESCC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水平与有无淋巴转移、临床分期以及有无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较晚及术后复发转移的ESCC组织中,VEGF-C、VEGF-D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同时,本研究选用D2-40单克隆抗体对ESCC组织的MLVD进行定量检测,在ESCC组织中,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MLVD均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证实VEGF-C、VEGF-D是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诱导剂,促进了淋巴管的生成。且VEGF-C表达水平还与MVD呈正相关,说明VEGF-C还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复发与转移是癌症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VEGF-C、VEGF-D阳性表达以及肿瘤浸润程度是ESCC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能够预测患者的术后预后状态。
综上所述,VEGF-C、VEGF-D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促进了ESCC的肿瘤发生发展,并且参与了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管生成,与ESCC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
[1] 庄璐,马丹.食管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9):1141-1145.
[2] Siegel R, Naishadham 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2013[J]. CA Cancer J Clin, 2013,63(1):11-30.
[3] 李京佳,林相国,许涛,等.VEGF家族及其在肿瘤生长中作用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4):777-779,701.
[4] 刘建平,张永恒,付茂勇,等.VEGF-C 与食管鳞癌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9):1315-1318.
[5] 杨进,马水根,徐朝军,等.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DGF、VEGF表达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0):5956-5959.
[6] 王伟,胡冰,何义富,等.食管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14,41(1):31-34.
[7] 马俊,缪蓉,鲁建军,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14,36(9):1253-1255.
[8] 张伟,任凤云,金丹,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2917-2920.
[9] 邓莅霏,齐淑轶,刘学明,等.VEGF-C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头颈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6):565-567,585.
[10] 张利斌,王平,熊健,等.非小细胞肺癌中VEGF-C、VEGF-D、VEGFR-3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8):933-937.
[11] Li X, Dang X, Sun X. Expression of survivin and VEGF-C in breast cancer tissue and its relation to lymphatic metastasis[J]. Eur J Gynaecol Oncol, 2012,33(2):178-182.
[12] 殷芳,宋宁静,王晓楠,等.STAT3和VEGF在皮肤黑素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39(1):28-31.
[13] 刘英,莫金龙,刘震,等.VEGF-D在口腔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表达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29(4):330-334.
[14] 李开智,刘飞飞,王翠玲,等.淋巴管新生与胃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J].海南医学,2015,26(22):3391-3393.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7.031
R735.1
B
1002-266X(2016)37-0090-03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