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姪”与“侄”的关系演变

2016-12-05 05:18贾利青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义走马竹简

贾利青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亲属称谓“姪”与“侄”的关系演变

贾利青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姪”与“侄”作亲属称谓时是正字和俗字关系。“姪”从孙吴时期已有从表姑侄关系扩大到表叔侄关系的趋势,而非魏晋时期;“姪”和“侄”在魏晋后期同时互用是从“姪”表叔侄关系开始的,并且二者互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侄”代替“姪”成为表侄辈关系的专门用词,应在唐代之后。

姪;侄;亲属称谓;演变

一、 “姪”义探析

一般认为“姪”由表姑侄关系扩大到叔侄关系是从晋代开始的。依据是《颜氏家训·风操篇》:“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多呼为姪。案:《尔雅》《丧服经》《左传》,姪名虽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以来,始呼叔侄。”[11]看来“姪”是对孤兄、孤弟之子的避讳性称呼。但是在走马楼三国吴简(以下简称“吴简”)中的“姪”却带给我们新的信息,在三国时期,“姪”就已经出现了新义,即表叔侄关系。*新义指“姪”表叔侄关系,相对旧义指姑姪关系。下文以此称呼,不再重复解释。韩树峰对“姪”义的发展和演变有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姪”之新义虽然在三国时期首次出现,之后在魏晋时期无论是在史书、奏表、诏书等,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并不广泛,和“兄子”“弟子”相比处于劣势,在唐宋时期才开始在文献资料中和“兄子”“弟子”取得相等的地位。*韩树峰《中古时期的“姪”与“兄子”“弟子”》,载《历史研究》,2010年第1期。本文通过查阅、校对吴简图版和释文*目前出版的走马楼吴简竹简共5版,分别是《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贰]》《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叁]》《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为了方便和简洁,分别简称为《竹简[壹]》《竹简[贰]》《竹简[叁]》、《竹简[肆]》、《竹简[柒]》。,在原来吴简《竹简[壹]》《竹简[贰]》《竹简[叁]》《竹简[肆]》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竹简[柒]》,也发现了关于“姪”的一些特点,具体论述如下:

吴简中表示的“姪”称谓(不包括第二旁系“从姪”之类的称谓)有608例,其中用的最为频繁的书写形式是“人名1+‘姪’称谓+(身份)+人名2+年龄”,为了严谨起见,本文用下列三种行文格式来确定“姪”称谓表示的是叔侄关系*韩树峰先生也在《中古时期的“姪”与“兄子”“弟子”》中论证此几种格式中的“姪”表叔侄关系应是不武断的。。

第一种格式为:

待妻大女□年五十一姪子男□年七岁踵足(柒·2426)[13]788

第二组格式为:

万岁里户人□□年子男□年姪子男侯年八岁(柒·303)[13]738

第三种格式为:

妻大女曲年卌一姪子男□年十五(柒·2905)[13]799

根据统计,吴简中明确表叔侄关系的“姪”称谓如表1:

表1 吴简中表叔侄关系的“姪”称谓表

由上表看来,确定表叔侄关系的“姪”称谓共有32例,尤其在《竹简[柒]》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此外,从户籍简中可知男性户主居多,那么很大部分“姪”称谓表示叔侄关系,也是有极大可能的。*除了很多“人名1+‘姪’称谓+身份+人名2+年龄”外,基于吴简户籍简中男性户主居多,本文认为以下简中的“姪”称谓也是表叔侄关系的:“姪子”:文姪子仕伍祓年三岁·文从兄贤年八十七(贰·1765)[12]753将子男金年六岁将姪子长年八岁(柒·3980)[13]824子男金年六岁姪子头年八岁(柒·5919)[13]868;“姪子男”:子男重年十盲两目姪子男生年十二(柒·3722)[13]81昌从兄岑年八十刑右手昌姪子男客年六岁盲目(柒·2387)[13]787霜姪子男加年十五霜子男三(?)年四岁(柒·3671)[13]817子男苌年十二姪子男华年廿(柒·2285)[13]784桥兄格(?)年卅八刑左足姪子男城年五岁(柒·3558)[13]814;“姪子女”:启子女惠年七岁姪子女思年五岁(柒·3797)[13]820;“男姪”:子男□年二岁男姪黠(柒·4755)[13]846“兄子”“兄子男”“兄子女”称谓目前在吴简中共有35例,“子”男女都可指。*如:杲兄子小女姓年十(贰·2853)[12]775,这里的“子”指女儿。虽然从总量上看,“兄子”称谓远没有“姪”称谓多,但是“姪”之新义数量和“兄子”称谓平分秋色,甚至可以说在吴简中,“姪”新义是占主导地位,基本取代了“兄子”称谓*根据韩树峰先生所论述,虽然“姪”之新义有所扩大,但在传世文献中,魏晋南北朝时的史书、典籍中仍习惯用“兄子”“弟子”称谓,唐宋“姪”之新义才与“兄子”“弟子”称谓取得同等的地位,甚至在法律文书中出现。,故也没有出现“弟子”之类的称谓。而且吴简中有一例“兄男姪”的称谓*如:奴兄男姪□年(贰·3201)[12]781,当指兄之子,也应该暗示了“姪”之新义的影响。但是三国时期的“姪”还不是专门表男性侄辈称谓。

而且在魏晋之前应该还没有开始用“侄”代替“姪”表旁系晚辈亲属。从目前公布的吴简来看,还没有出现“侄”,但本文发现整理者在《竹简[叁]》几例释文中,误把“姪”写作“侄”。本文认为应遵循图版上的原始写法,故而要改写过来。

在《竹简[叁]》的释文中分别出现了4例“姪”被隶定为“侄”的释文,具体如下:

奇侄子卵年十(叁·3808)[15]807

饶侄子□年十二嘉禾二年□月十日被病物故(叁·3819)[15]808

仨侄子男炅年卅给限佃客以嘉禾三年十二月七日被病物故(叁·3841)[15]808

子男□年八岁狂病卿侄子男政年十三(叁·6230)[15]808

本文核对了图版之后,发现图版上非常清晰地写着“姪”,如3808号简为,3819号简为,3841号简为,6230号简为,而不是整理者所隶定的“侄”。整理者在《竹简[叁]》的凡例中写到“凡是有古今分别的,都写成通用的繁体字”[15]2,但在说明“姪”和“侄”的关系似乎不恰当。而且本文发现《竹简[叁]》除了这4例“姪”被隶定为“侄”,其余35例均为“姪”。根据以上论述,本文认为整理者在整理释文的时候,可能时间紧迫,没能仔细看清,把“姪”错写为“侄”;或者认为二者是异体字关系而写。这也说明三国孙吴统治时期,“姪”是通用的文字,当时“姪”用来表示姑侄或叔侄关系。“侄”代替“姪”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另《竹简[贰]》中有一例补出的“侄”:

□□侄子□年十四一名扬(贰·7939)[12]879

按:释文补出来的“侄”在图版上看得不清楚,似乎只看到右面的“至”,而且《竹简[贰]》中只有这一例补释出来的“侄”,也不能说明三国时期,“侄”可以和“侄”互换使用或者“姪”被“侄”代替。

二、 “姪”与“侄”关系论述

本文以为“姪”转向“侄”也是一个历史变化的过程,二者的关系也需要仔细论证。

再有,《说文解字》无“侄”字,吴简中只有“姪”而无“侄”,是否可以说明了至少在东汉时期还没有“侄”现在这个字形呢?本文在检索魏晋时期的墓碑和造像记时发现只有“姪”,没有发现“侄”,如:《长孙士亮妻宋灵妃墓志》(永熙二年(533)正月三十日);《韩贿妻高氏墓志》(正光五年(524)十一月三日);《元谭墓志》(建义元年(528)七月六日);《长孙瑱墓志》(延昌三年(514)十月二十一);《贾思伯碑》(神龟二年(519)四月二十日);《贾瑾墓志》(普泰元年(531)十月十三日)。其中《长孙瑱墓志》:“宾亲号悼而永诀,子姪泣血而长辞。”[18]和《元谭墓志》:“诸姪众中,特加爱重。”[19]“姪”指兄弟的儿女。

那么“姪”和“侄”的关系到底怎样解释更为合理?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侄”是“姪”的假借字,即二者有可能为假借关系。“姪”在上古音属定母质部,在《广韵》中的反切是直一切,中古的音韵地位是澄母质韵开口三等入声,在臻摄;“侄(坚)”在上古音属章母质韵,在《广韵》中的反切是之日切,中古的音韵地位是章母、质韵、开口、三等、入声、在臻摄。从“姪”和“侄”的上古音比较来看,二者声母都是属于舌音,定母属舌头音,章母属章音,韵部相同,那么“侄”也有了假借“姪”的可能。这虽然从音韵上似乎说得通,但从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1]1从这一定义上来看,似乎不符合“姪”“侄”的关系演变。可能又有人说这是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情况,是典型的通假现象。“后起本字出现之后,假借字如果还继续使用,就可以看作通假字了。”[22]187但是“姪”从造字结构上来看,就是本字,是根据媵婚制而形成的字,而不是上述说到的后起本字的情况。

“侄”能够表示亲属关系,最初在魏晋民间社会中只是小范围的使用,从上述依据碑刻、简帛等材料来看,符合书写规范的仍然是“姪”,“侄”当是民间开始在正字“姪”的基础上用来表示旁系子辈亲属称谓的俗字,并且一直到唐代仍然是“姪”“侄”互用。本文以为“侄”代替“姪”而成为后世通用的字体,这一转变的时期应该在唐代之后。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46.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9.

[4][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620.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M].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8.

[6]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4.

[7]黄国辉.商周亲属称谓的演变及其比较研究[J].中国史研究,2014(2):33-62.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6.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1142.

[10][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2853.

[11][北周]颜之推.颜氏家训[M].梁明,俞正平,译注.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3.

[12]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贰](上、中、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3]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柒](上、中、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14]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上、中、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5]走马楼简牍整理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叁](上、中、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K].2版.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147.

[17]周法高.金文诂林[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4.

[18]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4册.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9.

[1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5册.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91.

[20]臧克和.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83.

[2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28册.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94.

[2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3][南朝梁]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56.

[2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405.

[25]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2.

[26]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编校:王旭东)The Relationship Evolution of Kinship Terms: Zhi(姪)and Zhi(侄)

JIA Li-qing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ocu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When used as kinship terms, Zhi(姪)and Zhi(侄)are formal word and folk word respectively. Zhi(姪)had the trend of exp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unt and niece or nephew to uncle and niece or nephew in the Wu Kingdom in The Three Kingdoms rather than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Zhi(姪)and Zhi(侄)started to be mutually substituted in the later perio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from Zhi(姪)with the relation of uncle and niece or nephew, besides, the situation of mutual application lasted for a very long period; However, after Tang Dynasty, Zhi(侄)replaced Zhi(姪)to become the special term for niece or nephew.

Zhi(姪);Zhi(侄);kinship term; relationship evolution

2015-11-18

贾利青(1989-)女,山西朔州人,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H136

A

1008-6722(2016) 01-0086-06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1.13

猜你喜欢
新义走马竹简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旧裙新义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走马风化学成分的研究
从异解看成语新义的形成
竹简倒水
走马胎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奇葩”一词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