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方言本字考

2016-12-05 05:27王旭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本字鼻音中古

王旭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濉溪方言本字考

王旭东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汉语方言调查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大抵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方言中的某些词语实际上也见于普通话或汉语其他方言,只是这类词语在该方言中的音(义)与其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的音(义)失去了对应;二是某些词语不见于普通话或其他一些方言,但过去曾被普遍使用。濉溪方言中写不出本字的词语或者是发生了特殊的音变,或者产生了特有的意义,或者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语。方言本字考证需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并可用方言间的相互比较加以印证。

濉溪方言;本字;音义;比较;考证

引 言

调查研究现代汉语方言,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写出的词语,这便需要对其本字进行考证。方言写不出本字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方言中的某些词语实际上也见于当前的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中,只是这类词语在该方言中的音(义)与其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的音(义)失去了对应,故而人们误以为这些词语可能另有他字。二是某些词语不见于普通话或其他一些方言,但在过去曾被普遍使用。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考证濉溪方言口语中的一些常用词语的本字。濉溪方言属中原官话郑曹片,音系如下(本文所记为濉溪老城音系):

声母:

p布白 ph喷泼 m 慢木 f 富服

t 多夺 th拖秃 n 挪捏 l 兰劣

k 哥格 kh筐客 x 河鹤袄昂

声调:

阴平213 诗月;阳平44 麻笔;上声24 使老;去声52 用漏。

一、 本字见于普通话

本节的举例,横线前为含有带考本字的词语,待考本字用“□”代替,并用国际音标注词语读音;横线后为本字。

(一)本字所表示的词语(语素)和普通话中语义相同,但读音不合

1.共时的语流音变造成特殊的方音

方言中一些词语的特殊读音,可能只是共时的较为特殊而复杂的语流音变现象造成的。

表1 濉溪方言鼻音同化常用字

不难发现濉溪方言鼻音同化的规律是:单字音韵腹为前元音e时,被自身音节或临近音节中的鼻音成分同化为相应的鼻化元音韵母;当韵腹或韵尾为后元音u时,被自身音节或临近音节中的鼻音成分同化为后鼻音尾韵母。上述加点的字除了“默”字外,都是中古阴声韵字,而“默”字和其他阴声韵字走了同样的音变路子,也说明其鼻音同化是发生在该字从入声韵转为阴声韵之后。而中古阴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鼻尾韵的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字数不多”,但“分布区域较广,有不少是成片的”[1]。丁邦新认为湖北西南官话中,有些地方将“木、目、亩、某”等字读成-韵尾,其成因“相信是受到鼻音声母的影响……共同的特点是以u为主要元音或韵尾……u和都是部位偏后的响亮音,加上受双唇鼻音声母的影响,产生新的韵尾-,造成目前的现象”[2]。张燕芬统计“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所收930个方言、164个中古阴声韵字中有“95个方言共39个阴声韵字有读为鼻音韵尾的现象……以鼻音声母字占多数……今读鼻音韵尾有-n和-?两个”[1],不仅表现在双唇音声母的音节中,“还涉及其他鼻音声母”[1]。 她同样认为鼻音声母阴声韵字今读鼻音尾是因为“鼻音声母的鼻音性容易影响后面的韵母,产生顺同化”[1]。至于这些字今读鼻音韵尾是-n还是-,跟该字主要元音的舌位的前后有关。我们统计发现在其所统计的中古阴声韵今“读-尾的115字次”[1]中,主要元音为央、后元音的103字次,89.6%;主要元音为前元音的12字次,只占10.4%。与此相反,今读-n尾的28字次中,主要元音为央、后元音的3字次,仅占12%;而主要元音为前元音的12字次,则占到了88%。

可见,两处方言中该词语的第二个语素的读音只有舌根擦音[x]与同部位的塞音[kh]的差别。这一差别可以用辅音弱化的道理给予合理的解释:“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减小,……擦音的发音阻力小于塞音,……塞音变为擦音都是辅音弱化的表现。”[5]

2.历时的演变情况或读音来源不同造成方音与普通话读音不合

(1)一些词语在方言白读层中保留了较早时期的读音

“方言音类的历史演变,或采取同步的方式,即音类中的个体同时完成变化;或采取离散的方式,即音类各个体分批变化,甚至有的音类还可以不加入变化的行列,保持原有的语音形式不变。……其中保持原有语音形式的读音,也常被看成白读音。”[6]如果忽略了这一现象,就容易将这类白读音按常规的语音演变规律,误归入其他音类,而在“其他音类”中难以找到语义符合的字形,从而本字不明。如:

白□[pe44ha24]—扯

东北方言中有“白扯”一词,意思有:“①没有用。徒劳:只要本人同意了,别人说什么也是~。②没有希望,没有指望。例:他还说队长思想倒不错,就是在家怕老婆,让他回村也是~。”[7]这和濉溪方言中的“白□[ha24]”用法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认为濉溪话里的这个“白□[ha24]”就是“白扯”。濉溪话“扯”一般读[h24],如“扯布[h24pu52]”“拉扯[la213h24]”等。比较[ha24]跟[h24],二音声母、声调均同,唯韵母有别。这是因为濉溪话“扯”在口语词“白扯”一词中保留了中古时期的韵母读音。

“扯”为中古假开三麻韵章组字。麻韵三等字在濉溪话今一般都读作了[]/[iɛ]韵,但有个别字在濉溪话中读为[a],如口语中“甘蔗”说成、“蛇”说成[ʂa44]。“扯”尽管在其他词语里读为[]韵母,但在“白扯”这一老牌口语词中,却和“蔗、蛇”一样,韵母读成了[a],保留了麻韵三等中古音值[ia]的主要元音。麻韵三等字在今汉语方言中韵母维持古读的现象并非濉溪话独见。陕西“关中东府澄城、合阳、韩城等处把普通话读zhe、che、she、re的古‘假开三:麻”部分字读作a韵母”[8];陕北的“子长、延川、清涧、吴堡等地都把普通话中的e、ie韵的部分字读作了a、ia韵”[9]13显然都是同类现象。

(2)词语读音在方言中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方言中有的词语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特殊的语音变化。从而导致该词语与本字的字形无法相联系。如果能找到音变的原因和规律,则可能推断原来的语音形式,找到本字。例如:

读音上,“着(著)附着”中古为宕摄开口三等药韵澄母字,方言读声母,阳平是合乎语音古今演变规律的。问题只是韵母为何读了阳声韵。我们认为是宕摄入声字今读同了与之相配的阳声韵。濉溪方言中,宕摄入声字今读同与之相配的阳声韵的现象并非“着”字一例,宕开一铎韵“落”字,在濉溪话里一般读成阴平[lu213],但在“利落”一词中就读成了[·la],即读同与之相对应的唐韵字。这与张崇老师揭示的中古铎韵、屋韵等少数字在陕西读a、ua韵的情况完全一样。陕西方言中,“铎韵连语的‘顼颅’(头)的后字‘颅’,户县方言读为唐韵,念[na]。绥德方言中,通摄屋韵的‘缩’字,与铎韵字合流,走了与‘颅’字同样的道路,读作[ʂua]。‘缩’在陕北、关中很多地方都有[ʂua](或[sa])的念法”。*参见张崇《关中方言中一些口语常用词语的本字》,第一届陕西方言与民俗研讨会交流论文。

关于这种音变现象产生的机制,张崇先生的解释为:

中古铎韵[ɑk]发展至今多读[o]/[uo]韵,个别字今还有[au]韵的读法。如:落、薄、凿等字。王力先生在谈到这些字的[au]韵来源时说:“ak变au是有道理的:k是舌根辅音,u是舌根元音(在韵尾则带半元音性质),由k变u,发音部位是不变的。” ……既然“ak变au是有道理的”,那么ak变au则更有道理。因为k变不但保持了发音上的同部位,还保持了辅音音质的特点。*由潘悟云先生《集运查询系统》软件查询得到。

宕摄入声韵字读同与之对应的阳声韵字的现象也见于汉语其他方言。据考证,牌类娱乐用具“麻将”,“最初流行于浙江的宁波一带,时间也正当清道光、咸丰之际,……又叫麻雀”[11]“将”为宕开三阳韵精母,“雀”为宕开三药韵精母,二字阳入相配。 同为宕开三药韵的“着”如果走了“落、颅、缩、雀”等字的音变道路,即读成与之相配的阳韵,那么它在今中原官话中恰好就是读阳平[a]。

(二)本字所表示的词语,读音和普通话对应,但意义、用法迥异

1.某一词语在方言中保留了古义

2.方言词义发生了独特的演变

张光宇先生认为皖北中原官话霍邱方言“姜小牛,姜小狗”(即生小牛,生小狗。)中的暂代字“姜”“来历也还不清楚”[15]徐红梅认为“关于人和动物生殖的词语,在皖北按照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动词……牲畜类一般说‘姜(一小狗、一小牛)’”[16];濉溪乡下话分尖团,牲畜产仔说成[tsia213],可知本字不可能是中古见母的“姜”字。我们认为本字当为“将”。

再如濉溪话中说瓜果熟透之后会散发出的浓郁类似发酵的气味叫“□[khu52]气”, “□[khu52]”,本字即为“酷”。“酷”在普通话中常见义项“残酷”“程度深的;极”[17]729,但《说文解字》:“酷,酒味厚也。”[12]748;《玉篇》中“酷”字又收“熟也”[19]135一义,《古今韵会举要》“酷”又收“香气醲烈”[20]412义项。不难看出其词义引申的线索:由专指酒味浓厚,引申扩大为瓜果“香气浓烈”,而庄稼果木成熟往往散发香气,故又引申为“熟”。到最后引申为表程度的“甚,极”较虚的意思。不难得出濉溪方言中“□[khu52]气”即为“酷气”。瓜果熟透才有酷气,恰恰提供了“酷”从香气浓郁引申为副词“极、甚”的桥梁。

(三)本字所表示的词语(语素)的音义均与普通话相去甚远

这类情况的方言本字的考证,要从音、义两个方面论证本字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来源。

语义方面,“早晚”一词在普通话中没有上述用法,汉语其他方言中也罕有疑问代词的用法。但在中古及近代汉语中,表时间类疑问词则是“早晚”的常见用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早晚,犹云何日也,此多指将来而言。”[19]读音方面,濉溪话中的“早”字有上声[24]、阳平[44]两读。这样“□[tsa44]”和“早[44]”只有韵母的差异。上文考证“凉□”当为“凉快”时已详细论述濉溪话中鼻音同化现象,“早晚”作为口语常用词,受后字“晚”的鼻化元音韵母的逆同化,变读了后鼻音尾韵韵母。

二、 本字不见于普通话

这类本字曾存在于古代字书或文献中。行文先列本字,本字有异体字的,取其中一字作字头,其他的紧置字头后,外加(),然后标濉溪话读音,释义,并举出常见例句或例词,再作考证。

【殕】[u24]:食物因不通气而长白毛。如:夏天馍蒸多了,吃不完容易~。

《广韵》上声虞韵,芳武切,“殕,食上生白毛”[20]50。 殕,古敷母字,濉溪读零声母不合,但与濉溪方言同属中原官话的西安话中“殕”字“读‘屋’,意思为(粮食或食物)发霉、变质”[9]24,与濉溪话音义一致。

《广韵》平声萧韵,落萧切。“敹,捡择”[20]188。义不合。但《尚书·周书·费誓》“善敹乃甲冑”,孔颍达疏:“郑云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理穿治之。”[13]255《重校增补五方元音》獒韵雷母平声下:“敹,缝缀。”[22]

《广韵》上声阮韵,府远切, “坂,大陂不平”[20]354。《集韵》部版切,“坡也”*由潘悟云先生《集运查询系统》软件查询得到。。《汉书·袁盎晁错传》“帝从灞陵,欲西驰下峻坂。”[23]今濉溪话中该字读f声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普通话该字读pan214,声母为双唇音,显然保留了古音。

“冚“字不见于《广韵》《集韵》等韵书,但为今粤方言常用词。如:广州话读hm22,“(用盖子、器皿)扣住;盖住”[3]1095,音义和濉溪话对应。

《集韵》平声仙韵,荀缘切:“剶,削也。”[20]342濉溪今读与之相合。《玉篇》:“剶,削也去枝也。”[25]贾思勰《齐民要术·栽树》:“崔实曰:正月尽,二月可剶树枝。”[26]

《广韵》上声董韵,蒲蠓切,“埲,塕埲尘起”[20]523。濉溪读a韵母似不合音变规律,但中古一部分东韵字和钟、江韵同属上古东部。从汉字谐声偏旁可以看出中古东、钟韵字与江韵字的读音关系。如“棒”“捧”都从“奉”得声;“笼”“庞”都从“龙”得声。中古东韵“蓬”字今一般情况下读韵母,作姓时读a韵母;“蚌”从虫,丰声,在地名“蚌埠”一词中读韵母,在“河蚌”一词中则读a韵母。那么同为中古东韵唇音声母的“埲”字读了a韵母也就不足为奇了。

《广韵》上声肿韵,而陇切,“搑,推捣貌也”[20]548。按古今语音演变规律,中古日母字“搑”,濉溪今当读[u24],今读零声母不合规律,但此现象在濉溪话中也非“搑”一例。如:依濉溪话古今声母演变规律,通摄合口三等影喻母舒声字,声母均与日母字合流,今都读声母合口韵,如“拥勇涌”等字,今都读[u24]。但古上声肿韵的“蛹”字却读成了零声母,如:蚕蛹子。“搑”“蛹”音韵地位相同,都读了零声母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此二字读零声母合口呼,应当是与日母字合流后,读成了零声母。而不应当是中古以母直接演变成今零声母。首先从数量上看,其他同音韵地位的字都与日母字合流了,留下个别字不走,可能性较小;而是即便留在了以母,那么韵母今当读撮口呼,今读合口不好解释;另外,“蛹”字在表蠕动义的“蛄蛹”[ku44·nu]一词中又读n声母,也可说明“蛹”字是由以母转入了日母,因为中古日母和泥母的关系密切,而以母读n声母较难解释。

结 语

方言中本字不明,很容易觉得是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不复存在,于是着力于从古代字书文献中去考证,,其实有一部分“本字”实际上在普通话中也存在着,只是语音或语义与普通话用法相去甚远,失去了对应规律,而这一点常常被轻视甚至忽略,这就可能造成考证的结果南辕北辙。这种在普通话也见的“本字” 不明现象,不外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的原因:语音方面,有的就是语流音变现象造成特殊的读音,如本文考证濉溪方言中的“凉□[lia44]”就是“凉快”;有的是历时音变走了特殊的路线,如文中考证的“□[a44]”本字就是“着”;有的是保留了古音成分,如文中所论之“白□[pe44ha24]”就是“白扯”。语义方面,则是某个词在方言中保留了古义或者产生了不同于普通话的新义,如濉溪话中斟酒叫“写酒”,保留写之本义,牲畜生产说成“□[tia213]”则是“将”字的引申义。还有的则是语音和语义都发生了特殊变化,如文中考证濉溪话中问时间的疑问代词“□晚儿[tsa44r24]”实为“早晚”。

故考证方言本字,要从两个角度注意:一是音义在普通话中有一个因素对应时,可考虑或者就是普通话中的某个的常用词,这时考虑论证另一个不对应的因素的成因;当音义均不能在普通话里找到对应的词语时再考虑是方言中留存的古语词。

[1] 张燕芬.现代方言中读鼻尾的古阴声韵字[J].方言,2010(3):255-258.

[2] 丁邦新.论官话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C]//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4.

[3]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潘悟云.在方言比较中考本字 [EB/OL].(2009-06-21)[2015-11-16]. http://www.docin.com/p-25103546.html.

[5]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87:83.

[6] 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证说略[J].方言,2003(4):289-298.

[7] 许皓光,张大鸣.简明东北方言词典[K].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9.

[8] 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73.

[9] 张崇.陕西方言古今谈[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 吴继光.徐州方言里非轻声的“着”[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88(4):91-95.

[11] 罗新本,许榕生.中国古代赌博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94.

[1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3]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K].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13.

[15] 张光宇.共同保留共同创新与共同脱轨[J].语言研究,2006(2)14-21:

[16] 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初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9-52.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8]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K].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02

[19]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3:797.

[20] 颜森.广集韵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1] [清]翟灏.通俗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794

[22] [清]年希尧.重校增补五方元音[O].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1908(光绪三十四年).

[23] [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九[M].许嘉璐,安平秋,张传玺.编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071.

[24] 王季思,董上德.元曲精品[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5] [南朝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82.

[26][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缪启愉,缪桂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50.

(编校:党 阳)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Form of Some Words in Suixi Dialect

WANG Xu-do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There are roughly two reasons for some dialects without correspo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some dialects can also be used in other dialects and Mandarin but they have no corresponding sounds or meanings; some dialects are not available in other dialects or Mandarin but they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past. Some Suixi dialects which people think have no written versions may have experienced the special phonetic transformation (synchronic flow transformation and diachronic sound evolution) or have created specific meaning, and some even contain the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The research should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 sound and meaning and can be verified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dialects.

Suixi dialect; original words; sound and meaning; comparison; textual research

2015-11-22

王旭东(1976-),男,安徽濉溪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方言。

H172.1

A

1008-6722(2016) 01-0069-08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1.11

猜你喜欢
本字鼻音中古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体验空间改造设计
到底谁是老师啊?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新出文献与中古文学史的书写和建构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
快乐溜溜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