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合收获机的花生适机栽培技术研究

2016-12-05 05:38唐兆秀陈圣银陈湘瑜陈树玉徐日荣
福建农业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损失率分枝结果枝

唐兆秀,陈圣银,陈湘瑜,陈树玉,徐日荣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2.国家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13;3.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3;4.平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 平潭 350400)



基于联合收获机的花生适机栽培技术研究

唐兆秀1,2,陈圣银4,陈湘瑜1,2,陈树玉3,徐日荣1,2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2.国家农业部闽台农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13;3.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 福州 350003;4.平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福建 平潭 350400)

基于花生机械化收获地面损失率高的问题,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行距(A) 、种植方式(B)、肥料用量(C)和追肥方式(D)等因素对产量的效应;同时采用联合收获机对不同种植方式的花生进行机械收获,测定地面损失率以验证最佳的种植方式。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花生籽仁产量效应主次排序为A>C>B>D,以处理6(A2B3C1D2)的小区平均籽仁产量最高,但根据K均值大小选出的最优组合为A2B3C1D3,即:花生品种福花8号在沙性土壤中栽培,在基本苗27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以畦宽90 cm(含沟30 cm), 畦面宽55 cm、行距33 cm,组合交错(7~19 cm)种植,全生育期施用纯N 52.5 kg·hm-2(N∶P2O5∶K2O =1∶1.2∶0.8, 其中P肥全部用作基肥,N、K肥 基肥与追肥比例为1∶1),花生出苗后13 d采取畦边撒施(覆土)的方式追施苗肥,盛花期叶面撒施450 kg·hm-2石灰的种植方式为佳。机械收获地面损失测定结果,组合交错种植方式的地面损失率是传统等位等距种植方式的1/6,是等距交错种植方式的2/5。

机械化;花生;栽培技术;损失率

我国是世界花生生产和消费大国,2013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463 299 khm2,总产量16 972.2 kt[1]。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生产面临劳动力减少、用工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农业生产组织、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劳动观念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应对国外农产品价格竞争的不二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大,有4个花生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气候区,花生种植区划分为7个区10个亚区,各花生产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因素、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和品种类型的分布特点不同[2]。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千差万别。国内外实践表明,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花生机械化生产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3]。蒋春姬等认为,花生生产农机农艺结合的主要矛盾是花生联合收获机的田间通过性,也就是挖掘铲、行走轮(履带)与行距的位置关系问题[4]。种植规格要与相应的收获机械相适应,花生种植行间距要满足作业幅宽要求。不适宜的行间距往往会给机械化收获带来困难,同时还会造成漏收现象,增加落埋果损失。对于对行收获的花生联合收获机,对花生的种植规格要求更为严格,通常要求采用标准化种植,以确保行间距统一[5]。蒋春姬等研究还认为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均造成影响[4]。实践中也发现,联合收获设备应用中损失率高,尤以地面损失(地面落果和留株损失)为大。地面损失除与设备的构造、性能有关外,还与收获机夹持花生植株的排列方式有关。花生栽培过程的中耕、追肥、清沟、培土等环节的工序便利于一台中耕施肥、清沟培土设备完成也是机械化栽培需要克服的方面。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结合福建省花生品种特性、群众的种植习惯和联合收获机的性能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适机栽培技术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福花8号[6](珍珠豆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1.2 材料

尿素(46.4%,福建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过磷酸钙(12%,湖北仙桃化工有限公司);氯化钾(60%,以色列进口,北京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熟石灰(平潭地产)

1.3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位于平潭县芦洋乡西边寮村,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代表性沙性土壤,肥力中上、地力均匀,前作为马铃薯。

1.4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7], 小区畦宽90 cm(包沟30 cm),畦面宽55 cm,面积13.4 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每处理另设1个副区6.67 m2供取样。试验统一穴植2株,折合27万株·hm-2。各因素水平如下:

行距(A): 28、33、38; 种植方式(B):等位(13 cm等距),等距交错(13 cm交错),组合交错(7~19 cm);肥料用量(C):纯N52.5、 75.0、97.5 kg·hm-2,[m(N)∶m(P2O5)∶m(K2O)=1∶1.2∶0.8, 其中磷肥全部用作基肥,氮、钾肥基∶追肥比例为1∶1];盛花期统一施用450 kg·hm-2石灰, 防止花生空秕; 追肥方式(D):中间沟施(覆土),面上撒施(松土),双畦边撒施(盖土)。

试验设计处理组合情况见表1。

表1L9(34)正交试验设计处理组合

Table 1 Treatments ofL9(34)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处理行距(A)种植方式(B)肥料用量(C)追肥方式(D)1A1B1C1D12A1B2C2D23A1B3C3D34A2B1C2D35A2B2C3D16A2B3C1D27A3B1C3D28A3B2C1D39A3B3C2D1

1.5 取样与考查项目

1.5.1 试验地土壤取样 采取梅花5点法取样,土壤样品送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化研究室检测。测定结果,试验地土壤 的pH值6.4,有机质含量0.483%,全氮0.041%,全磷0.119%,全钾2.17%,碱解氮118.9 mg·kg-1, 有效磷49.3 mg·kg-1, 速效钾103.6 mg·kg-1。

1.5.2 收获期考种 在副区每个处理5点取样,共取10株,考查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总果数、饱果数、秕果数、烂果数、发芽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仁率、公斤果数、单株生产力等性状,按小区分别收获,晒干后测定果产量,根据小区果产量和出仁率折算籽仁产量。

1.6 数据处理

产量结果采用 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8],并采用Duncan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1.7 田间管理

试验于2015年4月6日整畦下基肥, 4月7日播种,4月23日出苗,5月5日中耕追肥,6月2日中耕培土,8月17日收获。田间管理按当地大田生产水平进行,种植前用地虫杀防治地下害虫。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因素对籽仁产量影响

正交试验效应主次排序,是反应试验中各因素对试验指标的主要和次要的影响,各处理的籽仁产量表现见表2。对各处理的籽仁产量进行直观分析,在种植密度27万株·hm-2的条件下,各因素的极差大小为RA>RC>RB>RD,表明各因素对花生籽仁产量的效应主次排序为A>C>B>D,以行距(A)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肥料用量(C)、种植方式(B),以追肥方式(D)对籽仁产量的影响最小。处理组合的多重比较表明,处理6与处理2、7和9的差异达达显著水平,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花生种植的行距和施肥量是本次试验中主要的影响因素。

表2 不同处理组合的籽仁产量及直观分析结果

2.1.1 行距对籽仁产量的影响 花生种植的行距大小,影响群体封行迟早,个体的发育状况和荚果的分布,进而对花生的经济性状产生影响。从表2中可看出,在本试验设定的范围内,以A2处理的籽仁产量最高,小区平均籽仁产量为3.58 kg,比A1和A3分别增产3.47%和7.51%;A1位居第2,A3的产量最低仅3.33 kg。可见在畦面宽度55 cm的条件下,以33 cm的行距比较适宜,其产量均高于行距28 cm和38 cm处理。

2.1.2 肥料用量对籽仁产量的影响 花生是固氮作物,其营养状况与自身的固氮能力,土壤特性和供肥水平有关。从表2中可看出,本次试验在花生出苗12天进行中耕追肥,在试验设定的施肥量范围内,施肥量增多花生的籽仁产量反而降低。本试验以C1处理的小区平均籽仁产量最高,达3.58 kg,其次为C3,C2产量最低。C1比C3和C2分别增产4.07%和6.87%,C3比C2增产2.69%。

2.1.3 种植方式对籽仁产量的影响 不同的配置方式影响花生田间微生态环境,进而通过影响植株的个体发育和群体状况对产量产生影响,它还将影响花生机械收获的成效。本试验设定的3种种植方式,以B3处理的籽仁产量最高,达3.55 kg,其次为B2,B1最低,小区平均籽仁产量仅3.39 kg。B3比B2和B1分别增产3.20%和4.72%;。由此可见,与等位等距(13 cm)和等距交错(13 cm)种植方式相比,组合交错(7~19 cm)的种植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2.1.4 追肥方式对籽仁产量的影响 对机械化栽培而言,不同的追肥方式影响机械操作的便利和工效,同时还会对肥料的利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表2中可看出,追肥方式的3个水平中以D3处理的小区平均籽仁产量最高,为3.53 kg;其次是D2,小区平均籽仁产量为3.46 kg;D1产量最低,小区平均籽仁产量仅3.38 kg。D3比D2和D1分别增产2.02%和4.44%,D2比D1增产2.37%。显然,在面施基肥的情况下,3种追肥方式以畦边撒施(覆土)优于中间沟施(覆土)和面上撒施(松土)。

2.1.5 最优组合分析 直观分析结果表明,9个处理组合中以处理6(A2B3C1D2)的小区平均籽仁产量最高,达3.80 kg,但根据K均值大小选出的最优组合是A2B3C1D3。说明花生品种福花8号在沙性土壤中栽培,在基本苗27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以畦宽90 cm(含沟30 cm), 畦面宽55 cm;行距33 cm,组合交错(7~19 cm)种植,全生育期施用纯N 52.5 kg·hm-2,(N∶P2O5∶K2O =1∶1.2∶0.8, 其中P基100%,N,K肥(基∶追=1∶1);花生出苗后13 d采取畦边撒施(覆土)的方式追施苗肥,盛花期叶面撒施450 kg·hm-2石灰的栽培方式为佳。

2.2 各因素对主要性状的影响

2.2.1 各因素对单株总分枝数的影响 一般情况,珍珠豆型花生品种单株总分枝数5~7条,受群体、肥力和个体发育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行距的花生单株总分枝数以A2最多达6.4条,其次是A3为6.2条,A1的分枝数最少仅5.3条,A1的分枝数比A2和A3约少了1条分枝。由此可见,行距对花生植株的分枝数影响明显。

表3 方差分析结果

肥料用量影响作物的营养水平。本次试验花生总分枝数以C2最多达6.3条, C1的分枝数次之,为5.9条,C3的分枝数最少仅5.7条。 C2比C1和C3的分枝数分别多0.4和0.6条,C1比C3多0.2条。

种植方式的花生总分枝数以B2最多,为6.1条, B1次之,为6.0条,B3的分枝数最少,仅5.7条,B2分枝数分别比B1和B3增加0.1条和0.4条。B1的分枝数比B3多0.3条。

安装后3 d内没有继续掘进,锚杆受力基本稳定。一旦开始掘进,由于左帮及顶角煤体受掘进扰动不断掉落,1、2号锚杆受力在短期承载后迅速降低,几乎为零。右帮5号锚杆的受力随着顶板及两帮受扰动持续变形的增加,锚杆受力开始急剧增长,稳定后进入调整,顶板的大变形对帮顶角锚杆造成一定的剪切,使得轴向力下降,掘进扰动结束后,逐渐稳定(图14)。

追肥方式的花生总分枝数以D2和D3水平多,均为6.0条,D1的分枝数最少,仅5.9条, D2、D3的总分枝数比D1多0.1条。

2.2.2 各因素对结果枝数的影响 一般而言,花生单株总分枝数多,结果枝也会相应增加,结果枝多寡对产量的影响更为直接。行距因素的花生结果枝数以A2水平最多,单株结果枝数5.7条,其次是A3,为5.6条,A1的结果枝数最少,仅4.7条,A1的结果枝数比A2和A3约少了1条。这一结果和分枝数情况是一致的。

肥料用量因素的结果枝数以C2水平最多,单株结果枝数5.7条,其次是C1为5.2条, C3为5.1条。C2的分枝数分别比C1和C3多0.5条和0.2条。这一结果和分枝数情况是一致的。

种植方式的结果枝数以B2最多,单株结果枝数5.7条,其次是B3,为5.3条,B1最少,为5.1条。B2的结果枝数分别比B3和B1多0.4条和0.6条,B3比B1的结果枝数多0.2条。与分枝数的结果不一致,但均以B2处理的最好。

追肥方式的结果枝数以D2最多,单株结果枝数5.5条,其次是D3和D1,均为5.3条。D2的分枝数比D1和D3多0.2条。

2.2.3 各因素对单株结果数的影响 行距因素的单株结果数以A3最多,单株结果数17.7个,其次是A2,为16.7个,A1的结果总数最少,仅13.3个。由此可以看出,随行距增加,花生的单株结果数增加。肥料用量的单株结果数以C2水平最多,为16.4个,其次是C1,为16.3个,C3的结果总数最少,仅15.0个。由此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施肥量增加并未显著增加花生的结果数。种植方式单株结果数以B1最多,为16.3个,其次是B2,为16.1个,B3的结果总数最少,仅15.4个。追肥方式单株结果数以D2最多,为16.5个,其次是D3,为15.8个,D1的结果总数最少,仅15.5个。

2.2.4 各因素对饱果数和饱果率的影响 行距因素的花生饱果数与总果数的情况基本一致。饱果数以A3水平最多,单株饱果数14.5个,其次是A2,为13.9个,A1的饱果总数最少,仅10.9个。可见,行距增加,花生的饱果数也会增加。进一步分析得知,饱果率则以A2水平最高,为83.2%,其次是A1,为82.0%, A3最低,为81.9%。

肥料用量的饱果数以C2水平最多,为13.6个,其次是C1,为13.2个,C3最少,为12.6个。饱果率则以C3水平最高,为84.0%,其次是C2为82.9%,C1最低,为81.0%。可见,花生营养水平提高,可以增加饱果率。

追肥方式饱果数以D2最多,为13.8个,其次是D1和D3,均为12.8个。饱果率以D2水平最高,为83.6%,其次是D1,为82.6%, D3最低,为81.0%。

2.2.5 各因素对百果重和百仁重的影响 本试验行距的百果重以A1最大,达222.0 g,其次是A2为219.3 g,A3的百果重最小仅214.7 g。百仁重的趋势和百果重比较一致,以A1最大,为78.0 g,其次是A2,为76.7 g,A3最小,为76.0 g。行距的百果重和百仁重的情况正好与单株结果数和饱果数的情况相反。

肥料用量的百果重以C3水平最大,为222.0 g,其次是C1,为218.7 g,C2的百果重最小,为215.3 g。百仁重以C1水平最大,为77.7 g,其次是C3,为77.3 g,C2最小,为75.7 g。

种植方式的百果重以B2水平最高,为221.3 g,其次是B3,为220.7 g,B1的百果重最小,为214.0 g。百仁重以B1水平最高,为77.3 g,其次是B2,为77.0 g,B3最小,为76.3 g。

追肥方式的百果重以D3水平最大,为221.3 g,其次是D2,为219.3 g,D1的百果重最小,为215.3 g。百仁重以D2水平最大,为78.0 g,其次是D3,为77.0g,D1最小,为75.7 g。

2.2.6 各因素对出仁率的影响 出仁率是品种的特性,受单株结果数,饱果数及百果重,百仁重的影响,与单株结果总数,饱果数及百果重,百仁重规律性变化并不一致。行距的出仁率以A2水平最高,为65.7%,其次是A1,为65.2%, A3的出仁率最小,为64.0%。

肥料用量的出仁率以C1水平最高,为65.9%,其次是C3,为64.8%,C2的出仁率最低,为64.3%。

种植方式的出仁率以B2水平最高,为65.2%,其次是B3,为65.1%,B1的出仁率最低,为64.7%。 追肥方式的出仁率以D1水平最高,为65.2%,其次是D3,为65.1%,D2的出仁率最低,为64.7%。

2.2.7 各因素对单株仁重的影响 单株生产力是花生经济性状的综合表现。本次试验行距的单株仁重以A2最高达15.6g,其次是A3为14.5g,A1的单株仁重最低仅12.3g。A2的单株仁重分别比A3和A1增加7.59%和26.83%,A3比A1增加17.88%。

肥料用量以C2水平最高,为14.6 g,其次是C1,为14.1 g,C3的单株仁生产力最低,为13.7 g。C2的单株生产力分别比C1和C3增加3.55%和6.57%, C2比C3增加2.92%。

种植方式以B2水平最高,单株仁生产力为14.5 g,其次是B1,为14.4 g,B3的单株生产力最低,为13.5 g。B2的单株生产力分别比B1和B3增加0.69%和7.41%,B2比B3增加6.67%。

追肥方式以D2水平最高,单株仁生产力为15.1 g,其次是D3,为13.7 g,D1的单株生产力最低,为13.6 g。D2的单株生产力分别比D3和D1增加10.22%和11.03%,D3比D1增加0.74%。

表4 各处理组合植株性状与经济性状表现

2.3 不同种植方式采用联合收获机收获效果的验证

采用行距33 cm,等位(13 cm等距),等距交错(13 cm交错),组合交错(7~19 cm)3种方式各种植145.6 m2,在花生成熟期,每个处理统一选取长势均匀,有代表性的花生各1畦进行机收,面积为36.4 m2;采用嘉农号(CH-4HL-2)和果缘牌(4HLB-2)花生联合收获机测定机收花生荚果重、留株未脱荚果重、地表落果重,计算不同种植方式机收损失的情况。

2.3.1 地面损失率 地面损失可以分解为荚果留株损失和地面落果损失。3种不同种植方式机械收获地面损失率测定,组合交错平均地面损失率(1.14%)<等距交错地面损失率(2.87%)<等位等距地面损失率(6.89%)。由此可见,不同的种植方式对花生机械收获的损失率影响较大,交错种植方式比传统的等距等位种植机械收获效果好,组合交错可以有效减少花生机械收获地面的损失。

2.3.2 留株损失率 进一步分析可知,组合交错留株损失率(0.52%)<等距交错留株损失率(1.57%)<等位等距留株损失率(4.35%)。交错种植方式比传统的等距等位种植机械脱荚的效果好,留株损失率低。

2.3.3 地面落果损失率 组合交错地面落果损失率(0.62%)<等距交错地面落果损失率(1.30%)<等位等距地面落果损失率(2.54%)。可见组合交错比等距交错种和等位等距植方式地面落果损失少。

由此不难看出,组合交错种植方式比等距交错,等位等距更适应于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对减少花生的地面损失效果明显,组合交错地面损失率仅为传统等位等距栽培的1/6,是等距交错的2/5。组合交错留株损失率是传统等位等距栽培的1/8,是等距交错的1/3,其在减少留株损失方面效果更明显。

表5 不同种植方式机械收获地面损失情况

Table 5 Kernel lossesby mechanical harvestingon peanut plants cultivated under varied conditions

种植方式机器型号地面损失率/%留株损失率/%地面落果率/%等位等距CH-4HL-22.731.980.754HLB-211.046.714.33平均6.894.352.54等距交错CH-4HL-21.220.450.774HLB-24.512.691.82平均2.871.571.30组合交错CH-4HL-21.170.560.624HLB-21.090.480.61平均1.140.520.62

3 讨论与结论

3.1 本试验各因素对花生籽仁产量的影响以行距(A)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肥料用量(C)和种植方式(B)其次,以追肥方式(D)的影响最小。直观分析,处理6(A2B3C1D2)小区平均花生籽仁产量最高,与处理2、7和9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比本省传统的栽培方式处理1(A1B1C1D1)增产10.8%,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根据K均值大小选出的最优组合是A2B3C1D3,即花生品种福花8号在沙性土壤中栽培,基本苗27万株·hm-2密度条件下,以畦宽90 cm(含沟30 cm), 畦面宽55 cm;行距33 cm,采取组合交错(7~19 cm)种植,全生育期施用纯N52.5 kg·hm-2,(N∶P2O5∶K2O =1∶1.2∶0.8, 其中P基100%,N,K肥 基∶追=1∶1);在花生出苗后13 d采取畦边撒施(覆土)的方式追施苗肥,盛花期叶面撒施450 kg·hm-2石灰的栽培方式为佳。本试验是对花生农机农艺融合研究的有益探索,可为集成福建省花生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今后有必要对最优水平组合和最佳组合进行验证试验。

3.2 作物种植密度关系到植株间对水、肥、光照等竞争,与个体发育和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以及土地利用率有关。曾增书等研究认为,花生不同种植密度间荚果产量有一定差异,在12万~21万穴·hm-2密度范围内,随密度增加荚果产量增加[9]。福建省种植的品种大多属于珍珠豆型,生产上一般提倡,春花生种植密度在27万~30万株·hm-2,秋花生种植密度比春花生增加10%~20%。笔者曾研究过在统一行距的情况下,花生种植的穴距(密度)对产量影响[10]。本研究在同等密度条件下,花生的行距对产量也有很大影响。在畦宽90 cm,畦面宽度55 cm, 27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行距缩小,植株增高。行距与株高、侧枝长成反比。产量表现受畦面宽度影响,在适度的行距下,随行距的增加,花生生产力提高,但当行距过大时,花生种植过于靠近畦的边缘,在花生栽培管理过程,因雨水冲刷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外侧面土壤溜坡,畦面变小,不利于花生外侧部分果针的入土,致使产量降低。因此33 cm行距处理的花生籽仁产量较高。

3.3 交错种植主要是基于大型联合收获机等设备应用存在的2个主要问题,花生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较高,主要是地面损失(地面落果和留株损失)。这除与设备的构造、性能有关外,还与花生种植的行距和收获机夹持花生植株的排列方式有关。传统的等位等距双行2粒穴播的种植方式,收获机夹持时花生是以左右4株2丛花生合成,2排并排排列输送进入摘果箱内脱荚摘果,容易造成荚果被包裹在植株丛间及2丛花生的内侧部分互相阻挡致使不易被摘落;另外,联合收获机行走过程中,若是在株行间偏差运行, 2丛花生不是以等高度被夹持,夹持高的植株的内侧面花生荚果受到另一植株茎部枝条的阻挡,更不容易被摘落,这就造成花生留株损失。而花生夹持左右2丛,2排并排排列输送中的机械抖土过程,实际上是靠拍板或拍棍击打土块和植株根颈部完成的,运行过程的抖动和拍打都加大了花生荚果间的互相摩擦,容易造成抖土不干净和地面落果。改变传统的等位为交错方式种植,机械收获时花生植株变4株2丛,1行排列,可以克服摘果不彻底和荚果互相摩擦等造成比较多的地面落果损失。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D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2015-12-08).

[2]万书波. 中国花生栽培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加快推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的意见[EB/OL]. (2010-11-05)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z/201011/t20101105_1695263.htm.

[4]蒋春姬,王晓光,郑英杭,等.不同田间配置方式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 (3):270-273.

[5]陈有庆,王海鸥,胡志超.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损失致因与控制对策研析[J].中国农机化,2011,(1):72-77.

[6]唐兆秀,徐日荣.高蛋白花生新品种福花8号的选育[J].福建农业学报,2013, 28(6):529-532.

[7]李松岗.实用生物统计[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8]唐启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9]程增书,徐桂真,王延兵, 等.播期和密度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7):190-193.

[10]唐兆秀,陈树玉,林金华,等.花生品种抗黄1号高产栽培技术[J].花生学报,2006,35(2):29-33.

(责任编辑:柯文辉)

Peanut Cultivation for Mechanized Harvesting

TANG Zhao-xiu1,2;CHEN Sheng-yin4;CHEN Xiang-yu1,2;CHEN Shu-yu3;XU Ri-rong1,2

(1.InstituteofCropSciences,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13,China;2.KeyLaboratoryofCropGermplasmUtilizationBetweenFujianandTaiwan,MinistryofAgriculture,Fuzhou,Fujian350013,China;3.PlantingTechnologyExtensionStationofFujianProvince,Fuzhou,Fujian350003,China;4.PingtanAgriculturalTechniqueExtensionStation,Pingtan,Fujian350400,China)

Aimed to reduce high loss associated with the mechanized peanut harvesting, anL9(34)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he design included the effects of(A) planting row spacing,(B) cropping pattern, (C)fertilization, and (D) top fertizer application on peanut output. Losses in the field due to the mechanical harvesting by using a Lianhe Harvesterwere recorded for comparison. The yields of peanut kernels in various treatmentsranked in the order of: A>C>B>D. The greatest average yield cam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A2B3C1D2. However,based on the mean k values, A2B3C1D3was the optimal combinationthat called forthe planting of Fuhua 8 on a sandy soil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 planting density of 270 000 plants·hm-2,90 cm widecultivation strips (including a 30 cm gully), 55 cm widestrip surface, 33 cm spacing between rows, 7-19 cm combined alternating planting, pure N 52.5 kg·hm-2fertilization for the entiregrowth stages (with a ratio of fertilizer of N∶P2O5∶K2O=1∶1.2∶0.8, P 100% basis fertilizer, N, K base fertilizer∶top fertilizer=1∶1),a top fertilization on strip edge 13 days after plant emergence, and alime-coating of 450 kg·hm-2on leaf surfaces at blooming stage. The kernel loss in mechanized harvesting the peanut plants cultivated under the choice combination was 1/6 of the traditional equipotential isometric cultivation and 2/5 of the isometric staggered cultivation.

mechanization; peanu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kernel loss

2016-01-12初稿;2016-03-21修改稿

唐兆秀(1958-),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花生育种研究(E-mail:tzxfz@163.com)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5R1026-10);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1-1301);福建省农业厅科技项目(2014-1);晋江市科技项目(2015-027)

S 334.2

A

1008-0384(2016)08-803-07

唐兆秀,陈圣银,陈湘瑜,等.基于联合收获机的花生适机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6,31(8):803-809.

TANG Z-X,CHEN S-Y,CHEN X-Y,et al.Peanut Cultivation for Mechanized Harvesting[J].Fujian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2016,31(8):803-809.

猜你喜欢
损失率分枝结果枝
分枝大苗建园苹果树当年如何修剪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栾树分形特征分析
湿法炼锌除铝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一株吊兰
不同油菜品种机收损失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兴化市油菜新品种评比试验总结
大扁杏枝条种类研究
12部使用一年后最廉价转售车
开心形苹果树修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