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心理问题分析及扶助对策探究

2016-12-03 08:53袁艳
大观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

摘要:有研究表明,失独老人失独前后,变化最大的是心理。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及健康状况,他们往往被这些心理问题所困扰却难以摆脱,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对这一弱势群体给予心理抚慰与救助,帮助他们早日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阴影。

关键词:失独老人;心理问题;扶助对策

一、引言

失独老人是指失去唯一子女后不再生育或领养子女的老年人。他们当年积极响应独生子女政策,而如今却遭遇中年丧子,这些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大都在50岁左右,即将或已经步入老年,除了经济压力外,大多数的失独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失独老人最大的变化在于“心理”,所占比例为45.7%。多数的他们沉浸在失独阴影里,失去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心理状况堪忧,因此相较于物质扶助,政府对失独老人的心理扶助更是迫在眉睫。

二、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痛苦与绝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寄托,唯一子女的离世,摧毁了失独老人的希望和精神寄托。他们不仅要承受孤独,而且要经受丧子的折磨,往往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孩子是传承的希望,当希望破灭,失独老人往往会失去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变得消极悲观,甚至厌世,陷入绝望的境地。加之传统的封建观念,给他们扣上“克子”、“不祥”等标签,使得他们受到周围人的排斥,缺乏社会关爱、社会无助感蔓延,这些都会加剧他们心理的痛苦与绝望。

(二)心理敏感与脆弱

根据安民兵的统计调查,失独老人在心理方面的变化中,“敏感”的比例最高,占 65.7%,其次是“脆弱”,占57.1%。这一数据表明多数的失独老人在心理层面都比较敏感和脆弱。主要表现在:他们不愿与人谈及有关子女的话题;不能看到与已逝子女相关的物或人,因为这些都会勾起他们的伤痛;他们不喜欢过节,因为看到别人家团圆,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便会倍感孤独和不幸。

(三)心理抑郁与忧虑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曾经指出:失独家庭一般在心理上会经历“否认、憎恨、自责、抑郁和平复”几个阶段。大多数的失独老人不愿意与外界交流、沟通,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参与社会活动,跟朋友和同事之间的生活往来也慢慢减少,长此以往的自我封闭容易造成心理抑郁。另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当唯一子女离世后,失独老人往往担忧自己的余后生活该如何继续。面对无人赡养照料的情况,部分失独老人甚至会出现恐惧的心理。

三、基于政府角度的扶助对策

作为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贡献者和牺牲者,无论是从责任方面,还是从道义方面,政府都理应积极构建和完善失独老人心理救助机制,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为此,笔者认为政府的扶助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整合社会资源,为扶助失独老人提供条件

政府虽然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责任主体,但政府的资源和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有必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更有效地解决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提供条件。首先,政府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定期组织心理咨询活动。其次,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或志愿者,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参与到失独老人的心理救助活动中来。再次,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如财政部可为扶助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卫计委和民政部可以将失独老人和儿童福利院对接起来,让同样需要爱的老人和孩子多一点接触,填补精神上的空缺等等。

(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使失独老人重拾生活信心

社会支持是指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的统称。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往和相互支持的,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帮助失独老人摆脱心理困境。因此,政府应积极地构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念,消除对失独老人的认知偏见;要加大宣传,营造出关爱、救助失独老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继续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将失独老人联结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勇气。

失独老人心理敏感和脆弱,社会认同感低,他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同命人”。因此,除了继续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成立失独群体组织外,政府还应鼓励失独老人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建立自组织,如开通微博、论坛或建立QQ群、微信群,让他们互帮互助,相互宣泄情绪。

(三)组织开展社会活动,帮助失独老人回归社会

长期沉浸在丧子的痛苦中,会使得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如果心理上受到了创伤,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转移注意力,而不是刻意地回避不幸。因此,为鼓励失独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转移注意力,政府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各项精神文化活动,例如,挖掘失独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组建兴趣爱好班、开展丰富多样的友谊比赛、定期组织旅游、定期开展献爱心活动等等。且献爱心活动可以使他们在帮助其他人的过程中认同并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因此,鼓励失独老人多参与活动,不但有利于改善失独老人们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他们早日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

(四)制定落实各项养老措施,确保失独老人安享晚年

针对失独老人们担忧自己老后无人赡养的情况,政府应制定、完善和落实各项养老措施。具体地,政府可以依托社区成立失独老人服务中心,为想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独老人担保,简化入住程序;或者筹集资金为失独老人设立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他们集中起来养老,满足他们“抱团取暖”的心理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养老机构应该是集理疗护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家,因此,政府应该将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衔接起来,更有效地解决失独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和心理问题。

四、结语

让失独老人早日摆脱心理痛苦,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及生活,是责任型政府建设的题中之意。希望政府对此能够重视和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失独老人心有所慰,情有所寄。

【参考文献】

[1]安民兵.马斯洛需要理论视阈下的失独中老年人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1).

[2]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8).

[3]宋斯芮,张晓燕.浅谈我国失独家庭的困境及扶助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5(03).

[4]姚兆余,王诗露.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

[5]李潇,朱宏斌.浅析“失独”家庭的精神帮扶途径[J].管理观察,2014(12).

作者简介:袁艳(1989—),女,河南商丘人,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
让爱燃起希望
新媒体时代高校贫困生心理特征与思想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产房助产专业实习生的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