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泰州, 225300)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国企发展新路径
王婷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江苏泰州, 225300)
国企经过深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是当前国企还存在技术创新、质量、品牌、管理及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生产能力、产品成本、库存规模等方面过高,经营方式落后等。有效解决国企发展难题关键在于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视角进行探索,采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企发展。
供给侧改革;国企;体制机制
经过30年改革,我国国企摆脱了“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经营受限”的困境,取得了重大成就。受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和发展体制模式深入改革的影响,我国众多国企进入世界500强。但近年来,受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和我国现实国情的影响,国企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瓶颈性的问题:如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偏弱、“走出去”步伐减速等;从外部视阈观之,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换挡、凯恩斯模式失灵,这些问题在“倒逼”国企发展路径,“拷问”国企发展的全新范式。
国企改革后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受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及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国企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动力不足:技术创新乏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兴产品的需求期望不断提升,虽然我国国企技术体系形成较早,集聚创新资源较多,但产出效率低。例如2013年,国企研发机构的博士和硕士比重为16.67%,高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12.63%和10.3%。但从产出角度看,国企每元研发经费投入可创造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5元,低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13.8元和22.2元[1]。加之我国国企产品结构、生产方式的相对落后,导致当前同类产品不仅难以与国际企业竞争,甚至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消费者的需求。追根究底,国企技术创新方面明显动力不足,表现为:思想理念转变不到位,传统的“重量轻质”的观点导致国企高层缺乏创新意识,或是“守旧”思想观念导致经营者抵触具有风险性的科技创新项目[2];机制不完善,宏观层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主要指科研规划、资源投入、政策鼓励及硬件设施保障等方面;缺乏技术创新人才,由于薪酬奖励制度不健全、研究氛围不浓郁、及硬件设施差等,从而影响国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乏力导致国企发展动力不足,影响国企竞争水平的提升。
2.基石不稳:质量保障缺位。当前国内生产的粗钢每斤价格与“白菜”相差无几,如图1所示,2015年1月至12月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386.3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10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48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47.5%,平均销售利润率-1.5%[3]。由此可见,低价营销无法解决钢铁行业长远发展问题,企业间的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入“质量”,质量在竞争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我国国企在质量方面总体状况良好,但未达到高要求高水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质量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受“指标”影响,国企领导及职工在思想意识上重“量”轻“质”;其二,质量体系文件未落到实处,中国出台过一系列较为成熟完善的质量体系文件,国企在引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浮于表面,未深入到企业管理各个细节;其三,国企未建立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针对主要及难
度大的质量问题,改进停留于表面。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基石,质量保障缺位严重影响国企发展态势。
图1 2015年钢铁综合价格指数
3.优势不显:品牌引力消解。品牌建设可以增强企业辐射力和吸引力,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推动企业发展。根据Interbrand与品牌实验室的评估结果,我国国企品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中国从2013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没有企业入围;2014年仅华为入围,排名94;到2015年有两家企业华为、联想入围,并且品牌价值市场份额较排名第一的苹果,还不到其4%。可以说,国企在品牌建设这条道路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少部分国有企业已认知并建设成功,大部分国企还未重视品牌建设。总体而言,国际上打得出去的国企品牌少之又少。首先,大部分国企管理者缺乏品牌建设理念,更有甚者把品牌与商标混淆,认为品牌就是标识。其次,国企品牌定位不明,不注重长期发展。国企有时根据市场形势临时建设品牌,未考虑企业长期发展方向,导致品牌建设徒劳无功或者半途而废。最后,品牌建设是个长期过程,并不是单单设计一个标签或标语。国企要根据企业文化和长期发展方向建设品牌,并且需要一个长期的品牌传播过程,才能达到深入民心的目的。总之,品牌是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巨大优势,品牌引力消解影响国企国际知名度,进而削弱国企影响力。
4.自身不硬:管理水平偏低。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企业任何环节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业绩。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呈现两极化状态,少数国企特别重视管理,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极大多数企业还束缚在原来陈旧的管理思想,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多数是靠经验和直觉来对企业进行管理,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对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决策方法不科学,主要指国有企业行政化因素,很多上级部门或者上级单位在不了解国企现有状况下做出决策,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国企的发展方向[4];最后,忽视软件管理,国有企业往往比较重视资金和设备投入以及场地扩张,而忽视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及科技创新管理等。管理水平偏低,影响国企自身整体能力,阻碍国企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道路。
5.核心不强:竞争能力显弱。2016年最新“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有110家企业上榜,上榜的多是经营刚性需求产品的公司,如石油、电力。其他新上榜的企业多集中在基础性产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另外前50家亏损企业中国占21家,且均为国企,且大多数为钢铁、能源企业。由此可见,我国国企总体规模较大,竞争能力过于依靠垄断力量,核心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商业模式不完全适应市场需要,人才队伍素质尚不足以支撑企业转型发展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及研发投入不足等,影响企业开拓新产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主要指:缺乏对国外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消化、缺乏知识产权的激励措施及缺乏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等,严重影响国企核心能力的培育。商业模式不完全适应市场需要体现为: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对市场的研究及缺乏引进国外先进商业模式,一定程度影响着国企的效益。人才队伍素质尚不足以支撑企业转型发展主要指:缺乏技术创新人才、缺乏敏锐的市场观察力的管理者及缺乏人才管理体系的建设,阻碍企业转型发展的进程。核心能力不强严重削弱国企国际竞争力,阻碍国企健康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水平低、质量品质不过关、品牌优势不明显、管理水平低及核心能力不强,仔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从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角度着手,以当前产能过剩、库存过高、杠杆率高等现实形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国企当前问题的深层原因。
1.生产能力过高。无论是国企管理者还是经营者,过分重视生产能力的提升,忽视大众需求,
造成了我国国企普遍产能过剩。而我国国企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率过快及投资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国企投资效益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国企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微观层面上看,技术层面上国企知识产权与应用脱节、管理层面体系制度过于落后,加之经营模式上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导致国企发展与市场不协调、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以婴儿奶粉为例,相比国外奶粉,国产奶粉产量过高,但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眼球,仅靠产量取胜是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整体竞争水平。因此,我国国企亟待转换发展思路,不应在提升生产能力上做过多无用功。
2.产品成本过高。由于诸多历史因素,我国国企在生产运营方面,一直存在着重投入轻效率的实际情况,加之国企成本控制意识不够,总体而言我国国企产品成本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较高。而外资企业对于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更有甚者专门成立节约成本持续改进部门,成本降低所带来的高利润,极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国企由于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较容易获得资金和资源方面的投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的采购、生产、储存及销售等各环节缺乏节约成本意识,整体上尚未建立成本控制体系,是造成国企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宏观上,我国国企资源整合水平较低,极少数大型国企注重资源整合工作,并且步伐已经跨到国外,但大多数国企还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企资金的利用率,进而增加国企成本。
3.库存规模过高。消化库存是国企实现经济效益的根本路径,然而我国国企生产规模大且产品结构单一的特点,导致生产决策的盲目性较大,进而库存规模过高。例如2015年我国生产的粗钢产量相当于全球钢产量的一半,库存过高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行,有些企业不惜亏本销售解决库存,极大阻碍了企业未来发展之路,因此库存过高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国企库存过高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粗放经营模式导致高库存,国有企业经过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但是很多手段和做法依旧沿袭计划经济,国有企业长期都把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作为衡量自己成绩的标准,粗放方式下库存越来越多,导致无法消化;二是国企由于其资本结构特殊性,拥有政府和国家的物力支持,其惯用生产方式是扩大规模增加自身实力,这也易造成库存过高。
4.运营杠杆率高。证监会数据表明,国企的债务水平相当于金融危机前水平的3倍,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国企目前的杠杆水平高于美国和欧盟的次级投资等级“高收益”企业。2011年以后的国企财务费用超过了国企利润,例如典型的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亏损面很大,加上国企的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导致杠杆率问题尤为严重。长期以来国企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资源培育的经营思想,在短期内不可能迅速改变。传统的运营方式在成本控制方面,职工缺乏统一的认识,导致资源消耗过多;在生产方面,生产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科技创新,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在企业管理方面,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模式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导致物力人力资源消耗大于成果。因此,国企杠杆率高不但指融资,去杠杆需从各方面共同协调。
5.经营方式落后。为数不少的国企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而经营方式是企业获取效益强有力的抓手,因此落后的经营方式会成为削弱国企综合竞争力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适应能力不强,有些国企产品结构单一,对外贸易缺乏竞争力,对内经营不如民营企业有优势;二是生产效率低下,高度集权导致采购、生产、销售和仓储等环节不统一,在重大项目决策方面,上行下达程度繁冗,失去时机;三是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大型国企仍保留着陈旧的组织机构设置,闲杂人过多,人才匹配不恰当等因素,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四是缺乏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多数国企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封闭性阶段,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
自习近平提出“供给侧改革”,全社会各界人士高度重视,供给侧改革现已成为2016年政府重点宣导的改革路径。不少学者对国企供给侧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讨,为本文提供了借鉴。国企改革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李锦认为,2016年是国企结构改革年,也是清退产能年,国企面临巨大的压力,也面临巨大的机遇。陈荷西(2015)认为国有企业在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行业、重化工行业分布较多,负债率普遍较高,潜存不少风险隐
患,做大、做优、做强将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5]。因此,有效解决国企发展难题关键在于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视角进行探索,采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措施,寻求行之有效的路径,从根本上推动国企发展。
1.调结构:消化过剩产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需求不足不同,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部分行业产出供给量超出市场实际需求量的畸形表现,因此从供给端寻求化解措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加快国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可以增加有效供给,进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在投资决策方面,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决策,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扶植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技术创新方面,完善创新与竞争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制度改革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而促进自由市场竞争,激发国企资本活力,提高国企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
2.优供应:处理多余库存。当前国企采用降价亏本的方式也不能解决库存过高的问题,库存过多易引发国企经营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国企亟待处理多余库存的新路径。去库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以优化供应链为主线积极稳妥地消化库存,为国企去库存的重任指明方向。首先从源头解决问题,评估和重塑企业投资链,清理大量占有各类资源的“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其次,垂直整合供应链模式,从上游的采购、研发、设计、生产,到下游的品牌营销、渠道配送,再到相关的售后服务,国企参与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最后,注重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避免同质化。国企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从社会供给的角度出发,避免重复无效供给,从而减少库存。
3.去杠杆:优化融资途径。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阶段,推动国企去杠杆是个艰巨的任务。我国国企在规模方面已有成绩,但技术层面缺乏竞争力,品牌塑造也处于起步阶段,离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还有很大差距。国企不应过多依赖投资促发展,国企应从自身变革出发,做强做优,进而提高资产利用率,最终实现去杠杆的目标。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经过信息分析科学推断,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合理使用债务性融资工具,避免无用无效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走绿色发展道路,相对于产量,资源消耗数值巨大,过多资源被浪费使用,资源利用率低导致杠杆问题大有存在,应从源头出发,节约资源,阻止杠杆问题产生。完善企业制度机制,不应过多依赖行政化手段去杠杆,应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探索企业发展路径,任何错误的决策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以长远利益的角度,从本质出发,完善管理制度、技术创新体制及人才引进制度等,预防杠杆问题。
4.降成本:降低要素成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产能过剩的当下,控制生产成本成为国有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国企要“减强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放下工作效率低下和人员冗杂所导致的高成本包袱[6]。首先需要从思想观念入手,国企职工大都认为国企不缺乏资本,成本对于整个企业建设是微不足道,在工作过程中难免有资源浪费的现象,导致成本过高。通过动员宣讲等各种方式,让员工意识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设定目标成本,层层下发落实;其次,建设成本管控体系,必要时引进信息管理系统,整体把握企业每个环节的成本,并对比分析相关数据,了解成本过多的相关节点,并实地考察深入挖掘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另外,依据职能部门分类,明确责任,层层分解目标成本措施。让企业每个部门都加入控制成本工作体系中,部门之间互相对比,不但起到更好的督促作用,而且更能提高职工积极性[7];最后,国有企业要抓住诸多发展机遇,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数效用,增强扩大有效供给能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从长远角度减少成本。
5.补短板:递增综合效益。相比私营企业,国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追求效益是国企唯一的生存法则,而根据木桶原理,短板是决定国企能装多少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立足国企长远利益,补短板工作刻不容缓。对外要提高认识,时刻关注经济态势,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并能预测经济形势未来走向等,适时甚至提前做出适应全球市场变化的决策;对内要从源头抓起,实现采购、生产、仓储、销售及售后等环节一体化[8],严格管理控制每个流程,实现全方位管理透明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而改善单一的产品结构形式,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供应,从而大大提升
综合效益。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可以采用小批量灵活的生产方式满足新时代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开发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吸引更多客户的眼球,提升知名度,进而提升综合效益。
[1]沈家辉.我国船舶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求知导刊,2016,(2):56.
[2]苏楠,陈志.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问题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6,(3):17-19.
[3]李锦.“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同一性与互补性[N].企业家日报,2015-11-29(W02).
[4]韦桂华.国企当为”供给侧改革”的先锋和主体[N].企业家日报,2016-01-04(002).
[5]陈荷西.国企改革成供给侧改革关键难点[N].中国商报,2015-12-22(03).
[6]沈刚,邓崎凡.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N].工人日报,2016-03-11(001).
[7]陈建凯.国有企业杠杆收购问题研究[J].企业问题探讨,2015,(12):50-52.
[8]刘兴国.国企去杠杆堵不如疏[N].经济日报,2015-11-10(08).
(责任编辑: 楚和)
New Path of SOEs in the Context of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WANG Ting
(Party School of the Tai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aizhou, Jiangsu, China,225300)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the market aft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etc., registering signifi cant progress. But there are still existingdiffi culties faced by the SOEs, such a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quality, branding, management and core competence and so 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imary causes of these diffi culties guided by the ideology of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then dissects the primary causes of these diffi culties, and explores new path leading to thedeepened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Es.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SOE; mechanism
F276.1
A
2095-932x(2016)05-0108-5
2016-08-28
王婷(1987-),女,江苏泰州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