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2016-12-03 08:41孙劲松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公共产品基础设施一带一路

孙劲松

摘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认同。“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式之一,是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关键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公共产品;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5-0023-06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中国走向世界的蓝图也在着手规划。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讲演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这是“一带”的首次提出。紧接着,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又提出,中国愿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发展海洋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路”的首次提出。这时,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8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3个大的发展战略。2014年我们通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对外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有关地方和部门也出台了配套规划,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反响。[1]

习近平指出,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们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1]

此外,各相关省市积极作为,举办了一系列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博览会,还有文艺演出、汽车拉力赛事等活动,为凝聚共识、增进理解、深化合作和民心相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不久,中欧“丝路”班列已发车达2000次。

至此,“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战略的定位和功能更加清晰,政策和原则的设计更加完善。同时,为避免周边及沿线国家不必要的疑虑和增进共识,中国政府特别强调“一带一路”重大倡议。

二、“一带一路”是和平崛起走向世界的中国模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作为一个近百年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初心始终没变。但是,时代变了,中国变了,因此,今天中国共产党要接力完成的宏伟任务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1.新时期中国的发展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是建立在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在全球化时代,一个现代化国家一定是世界性的。因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人才交流、市场共享、文明互鉴,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所以,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1]

如果说中国的崛起必须要走向世界的话,那么摆在中国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

2.中国不能简单复制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

中国不可能简单地模仿西方,这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直接影响14亿中国人民现实的切身利益的发展道路选择问题。中国不可能简单的模仿西方,是因为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一样的历史给定的发展条件。

比如,英国工业化时只有一千万人口,它的农业和粮食问题、就业和社保的压力、城镇化的庞大和复杂程度与当代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巨大体量不可同日而语。当今的世界粮食市场根本承担不起十几亿中国人的粮食供应。为此,有两个美国人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将来谁来养活中国人》,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更何况,英国从17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已经250多年了,可至今整个欧盟28个国家,包括刚决定退出欧盟的英国也才只有5亿人口,全球西方文明国家的人口也不过12亿,还没有今天中国的人口多,西方政客自己都承认,中国政府管理的几乎就是小半个联合国。

还比如,英国以及紧跟其后的欧洲,在工业化期间利用科技革命武装起来的军队和大量商品,占领了庞大的殖民地,为其国内经济提供充足的生产资料和巨大的产品市场,以至于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打开世界地图,非洲国家的版图整齐划一,像是用刀切出来的蛋糕。没错,非洲的国界线就是被欧洲殖民者的军刀分割出来的。由于殖民者的入侵和占领,曾经在美国大陆生活着的3000万土著民,只剩下今日的30万左右。中国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国家,饱受被奴役之屈辱,不可能选择这样一条可耻的道路。这不是中国文化的属性。

又比如,欧洲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可以凭借其文明优势,将大量离开土地和农业的人移民到其他地区。18世纪末,整个欧洲的人口不过1个亿左右,但欧洲人却占有今天的美洲、澳洲及遍布世界各地,而中国多达几亿的离开土地的农民,却只能冲进国内有限的城市和工业,只能由中国内部自行解决几亿农民从农业向工业的跨越问题。大家都熟悉的每年春节期间2.4亿多的农民工在国内各条铁路线上流动的场景,就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

再比如,西方国家拥有自近代以来的傲视全球的科技能力。这种科技能力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构成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发展所具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特质,而其他落后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要依附于西方文化。因此,模仿、追随必定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并引发自身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移植冲突与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这些极为复杂的困难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特殊性。同时,中国工业化的性质不是西方那样的自生型的工业化,而是为了民族生存而被迫进行的非自生型的嵌入式工业化,其动力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这就决定了中国发展道路总体上不具备西方的历史条件,因而不可能简单地模仿西方道路。

既然不能照搬西方道路,那么,有中国道路吗?如果有的话,中国道路又是什么呢?

3.“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中国道路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国内我党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国际间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和平合作、包容开放、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价值指向。因此,“一带一路”必定是表达互利共赢精神的实践形式。

以英国为代表的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殖民地体系的建立。殖民地经济是西方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殖民地是工业化期间西方走向世界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是世界工厂,殖民地提供生产资料和商品市场,殖民地经济是西方工业国家以贸易作为剥削手段,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循环体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本月出版的新书《超级版图》说:“在这种重商主义的帝国主义经济秩序下,殖民国家以极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从拉美、非洲和亚洲攫取了大量的资源运往欧洲。来自非洲的奴隶和亚洲的苦力被转卖到古巴以及南太平洋诸岛的种植园和煤矿进行劳作。各大洲都依附于这种全球殖民体系,即由一个大国势力范围构成的世界。”[2]由此可见,西方工业化不仅是建立在对本国工人阶级进行剥削的基础上,也是建立在对落后国家掠夺和残杀的基础上,因此,是血腥的工业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20世纪西方现代化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制度依托的。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制定并主导的世界规则下,通过WTO、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试图将全球纳入其控制之下,以全球生产分工的形式完成了自工业化以来的逆向发展,即去工业化的过程,而将生产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利用位居生产链条上端的有利地位,实现资本利益和西方国家利益最大化。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加快推进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全球化。因此,这种建立在忽略发展中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是很不公平的。

可以说,无论是以英国为标志的全球化贸易殖民地体系和以美国为标志的全球化生产和金融体系,都是以资本为核心、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模式,其存在是以剥夺其他民族和国家、包括生存环境为前提的,是不公平的。近几年,西方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大家都知道,这是不怀好意,或者是太过简单。但从中国崛起的力度和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所提供的动能以及产生的影响力趋势来讲,这句话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其整体思路和项目设定来看,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全球化模式。正如王毅外长在今年初讲的那样:“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但机会是世界的”。

“一带一路”的起始点分别在西安和福州,终点抵达欧洲和非洲,形成连接亚欧非的两大通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5个,覆盖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的63%,经济容量约为21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3]重要的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坚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强调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彻底摒弃以往西方国家实行的零和游戏规则。无疑,“一带一路”将是为全球化提供的新形式,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展示,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特征。

三、“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展示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未来将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它还展示出崛起的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的意愿、能力和智慧。

1.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命运共同体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思想观念、制度模型、文化形态、生产方式为其他民族国家提供了模仿和借鉴的目标。因为大家都可以用,愿意用,所以称之为公共产品。应该说,尽管以战争的残酷和数千万人的生命作为代价,西方文明对近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和伟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方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由于其提供者的主导地位和私利目标,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公害的特征。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提供一种新的国际公共产品。众所周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是基础设施建设。即在合作互利的基础上,与沿线及周边国家共同修建道路(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港口、输油管道以及通信电缆等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迫切需要的民生项目,把亚欧非大陆紧紧连接起来,形成跨越国境的人流物流大通道。这不仅必将推动其所经过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且,这些基础设施也必将成为各国人民的公共产品。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也认为,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为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就像每个国家都需要安全一样,它们同样也都需要基础设施。在这方面,中国无疑是主要提供方。[2]这个观点反映了“一带一路”的真实特点。

其一,交通连接促进人民交往和生产生活物资的交流。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过多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各民族之间只有加强交往,才能加深理解和做到民心相通。通畅的物流则形成全球化的新平台和各国之间生产生活的相互依赖。民相亲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共生共存的状态必然要求和睦相处的世界和平环境。

其二,基础设施是现代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近代以来形成的国家及其在此基础上,由西方主导制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不公平,但是有序的国际秩序。从历史来看,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功能及对民众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国家。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帝国早已尘封在历史的遥远之中,但大路仍在。苏联作为国家已经消失了25年,但是,原苏联境内所有的交通设施、石油管道、通讯网络还在为人们提供服务。都江堰距今已经将近2300年了,中国王朝更迭无数,而都江堰仍在默默地造福于中华民族。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很小的城市国家,但它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深水港口设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物流聚集,并衍生出庞大的金融业和服务业,日子由此过得很滋润,以至于都忘记了自己是从哪来的。所以,基础设施比相关国家政权有更长时间的存在,基础设施可以重塑不同地区人群和经济体间的关系,同时实现了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产出的最大化。可见,“互联互通”的力量远远强于政治和军事力量。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下,美军的横行自由、美元的为所欲为,已经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人民的不满。所以,苏联解体后,很多西方左翼学者甚至认为,对于现实世界的最大的苦恼在于,西方现行体制虽然问题多多,苏联自身也是问题多多,但苏联解体毕竟使其失去了一个替代模式的参照系。目前,亚洲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有巨大缺口,“一带一路”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合作提供公共产品,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倡议,更是愿景和行动。“一带一路”通过走出去,重新认识世界、走进世界,改变自己,我们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被世界重新改造。显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现行的国际秩序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经验。

2.彰显中国经验

本世纪初以来,由国外开始,继而在国内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提出的基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于是,中国是怎样取得伟大成就的系统描述就是一个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基本判定,我们肯定不能将其解读为是照搬西方,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西方一些主要国家至今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中国是怎样解决几亿农民的问题,因为几亿农民的问题是西方根本没有遇到过的,更不能解释一直被西方攻击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问题。所以,在巨大的成就面前,谦虚地讲,我们至少有一些中国经验。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基础就是来自中国经验。在改革开放中,中国人民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深刻感受到一个道理:要想富先修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经济联系起来,带动起来,中国开始腾飞,人民迈向小康。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朋友面对中国成就,充满了好奇,迫切想知道中国是怎样做到的。2015年12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与非洲国家签署了“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减贫惠农、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其中的中国经验跃然纸上。

不仅如此,中国经验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经验的实质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一重大发展阶段的理论说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标识和话语体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今天的英国还敢与中国进行一场鸦片战争式的较量吗?日本胆敢再来一场侵华战争吗?美国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在中国家门口的南海转悠,威胁、恐吓中国,除了做样子给它的小盟友撑腰之外,还敢怎么样呢?新中国成立时,5亿多人口的人均GDP只有13美元,今天将近14亿人口的中国人均GDP为8千多美元,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美国在奥巴马医疗改革前,仍有17%的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欧盟人口最多的德国总人口都加入医保也不过8千万。中国虽然至今问题很多,差距很大,但是,拥有世界第一庞大体量的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都有基本保障,这不能不说很了不起!伟大的成就是由许多成就积累而来。因此,伟大成就绝无可能都是来自偶然,其中必有规律可言,即中国经验。“一带一路”就出自中国经验。

既然中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是成功的,既然这个经验可以提供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的全球公共产品和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什么有些西方人还拼命唱衰,或者对着干呢?因为,中国经验的意义还在于,它打破了西方模式全部正确的神话。

毫无疑问,西方模式取得了近代以来的极大成功。虽然这并不能逻辑地推导出,西方模式是世界各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利用手中强大的话语权和俯视他国的综合国力,一直神话西方模式并断言:其他民族国家只有按照西方的模式,才能走向现代文明。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比如,不实行西方那样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独裁专制,就是野蛮。美英军队打击伊拉克,没有找到其宣扬的军事入侵的理由后,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居然说,美国军队入侵伊拉克是给伊拉克人民送民主,以结束萨达姆的暴政专制。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军事入侵伊拉克的始作俑者,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已经认错、道歉,并说他将承担全部责任。不知道,二十多万伊拉克人死了,二百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的人道主义灾难,布莱尔将怎样承担!这种民主的“文明”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中国成就证明了中国经验,也证明了西方模式不是其他国家和民族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世界是多元的,各民族国家是平等的,可以有,而且肯定有其他模式。西方国家的很多做法和制度模式,有其存在的特定条件。中国经验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影响将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实施,而愈发显现。

3.助推中国文化、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向世界提供了公共产品和中国经验,还展示了新的文化观念。

冷战结束后,西方主导了国际话语权。西方文化观中的核心观念,比如自由、民主、公正、既反映了西方文明中生产方式的性质,也代表了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现在更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这些西方观念已经随着西方商品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西方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文化信心也日益强大。中国要向世界发声,说明自己,展示自己,为调整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现行秩序中的弊端和不公正而进行的全球治理做出努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其中的文化理念,即被中国称之为“丝路精神”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是中国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对国际社会的又一次思想观念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20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均已实施;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8个,涉及23个国家。无疑,当“一带一路”倡议变成现实的时候,世界会呈现出一个新的样子。

习近平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1]

王毅外长在参加2016年8月3日上午在外交部蓝厅举行的,主题为“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共商共建共享丝路:机遇与未来”的发言中讲到,“一带一路”三年来取得的进展时指出,规划布局初步完成。7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表达了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意愿,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的范围,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合作框架。迄今有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政府间合作协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展开、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正式签署,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规划布局向落地生根、深耕细化的阶段迈进。

参考文献:

[1]吴秋余.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N].人民日报,2016-08-18.

[2]帕拉格﹒康纳. 超级版图[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2.

[3]王义桅.“一带一路”给予与挑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9.

责任编辑:陶泽元

猜你喜欢
公共产品基础设施一带一路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公共产品消费视角下边缘地旅游剥夺及其应对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