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暗花明,精彩课堂不再遥远

2016-12-02 09:24张艳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8期
关键词:切入点文言文言文

张艳霞

怀一颗虔诚之心观看了省专家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师对切入点和主问题的巧妙把握,对文本细腻深刻的解读,对课堂环节的艺术处理,都给了我深深地启发和触动。

前段时间,我也曾经执教过苏轼的这篇短文的公开课。当时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查找资料,细研文本,经过一次次的讨论修改,从千头百绪到清晰明了,期间的繁琐艰辛不必言说。但讲完之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感觉还是肤浅,对千古文人的内心感觉犹如雾里看花,只模糊地感受,不能深刻地触及,总是感觉还欠缺点什么。但还欠缺什么,怎么进一步完善,心里还是茫茫然的。昨天看到专家的磨课资料,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心情犹如久旱逢甘霖般的畅快欣喜!原来这样上课,可以如此精彩!

学习反思之余,我觉得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中还要多问这几个问题。

切入点在哪里?苏轼的这篇小文,寥寥80几个字,但却意蕴丰厚,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人文色彩。如何透过简单明了的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微妙复杂的内心和情感,需要我们找到一个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用这个点来带动对文章的赏析。找好这个点,就好像找到了一把金钥匙,学生自然容易入境入情。课例磨课中的切入点找的就非常巧妙,“为什么记承天寺?为什么夜游?”这样的切入点,从学生质疑中来,在学生发现交流中深入探究,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围绕这一切入点设计的主问题,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作者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以及朋友相知之乐,赏月时的陶醉以及赏月时的意外之乐,以及作者于困境中的“闲”情,以及自我排遣,豁达之乐。

在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缺少这样的独具匠心的发现。泛泛地教,泛泛地学,文言文言简义丰的魅力便消失殆尽。那这样的匠心往往蕴藏在哪里?我想,文章的题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地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精髓之所在。细细想一下,很多文言课文都可以抓住题目找到切入点。如我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从题目找切入点,设置主问题,“为什么作者冬天去赏雪而不是春天看花赏柳?”学生思维打开,有的说:西湖很美,但其他季节的景色没什么新意了。有的说:选择冬天看雪更看到其他季节看不到的景色更有一种静谧的感觉。我顺势而问:那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季节,这样渺无人烟的时候赏景?学生便自然理解到作者的高洁孤傲的情操。从这个点来切入文本,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开了思路,并且很好的触及到了文章主题,为下一步主题的解读张目。当然,更多文章的切入点藏身何处,还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用慧眼慧心去发现挖掘。

夯实基础和传承古典文化矛盾吗?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一些实际的原因,往往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而忽略对文章古典文化内涵的熏陶。但通过学习,我越来越感觉,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完全可以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在这节课例中,在基础知识环节,进行了实词积累、虚词积累、名句积累、背诵积累等内容。如对“户欣然亦盖”等文言词语的前后勾连,同类掌握,让学生知道古代与现代文化的一脉相承。还有对“相与步于中庭”中“步”的古文两种义项的展示,让学生判断,学生既掌握了这里的“步”的意思,又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的悠闲之情。掌握“言”之意也很好地感受了“文”之情韵。记得前一段观摩《曹刿论战》录像课,执教老师适时的出示了有关“民”“人”的文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隶书,通过直观的文字形象,学生既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丰富多彩,也真切理解了古代统治者对“人”“民”的轻视,自然感受到了鲁庄公的目光短浅的原因,并进一步感受到了曹刿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和远见卓识。

可见,文言文厚重的文化熏陶,可以落实在文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字都关情,每一环节都可以那么有韵味,那么,扎实又内涵丰厚的文言课堂便不再遥远。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之路上不断咀英采华,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切入点文言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