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磊
(福州格致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搭建家校平台体验幸福教育
——漫谈创新性语文作业带来的幸福感
黄君磊
(福州格致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要参与的事业,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布置与落实作业环节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隔阂,这些隔阂影响了教育个体间的联络,阻碍了教育信息的了解与反馈,每个教育个体,幸福感都不强。文章阐述了消除作业环节隔阂的三种措施,搭建家校间的联络平台,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学校和家长之间有效而积极的联系,让每个教育主体都有幸福愉悦的情感体验。
作业;隔阂;家校联合;平台;幸福教育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换言之,就是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1]教育部一直提倡的幸福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参与教育的每一个体都感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即教师在教学中品味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提高自身水平的快乐;家长在陪伴中感受到加强亲子关系的欢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方幸福感都不强。
教育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要参与的事业,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布置与落实作业环节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隔阂,归纳为:
1.师生间的隔阂
相信教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状况,笔者姑且称之为“假期后群体症候”,那就是长长的假期里,学生对作业提不起精神,直到开学前几天才开始狂赶作业,抄袭也好,东拼西凑也好,只求量,不求质。平常的作业也是如此,经常在早读课时抄袭,或者通过“帮做作业”软件寻找答案。是什么让学生对于作业的威信力如此轻视呢?这就是师生间的隔阂所在,教师没有将学期教学目标分化为多个近期目标,学生不知近期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只是消极地跟着教师疲于奔命,自然成就感不高。教师们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但是看到学生无法落实学习任务,无法达到教师期望的学习目标,幸福感也不强。
2.亲子间的隔阂
学生获得幸福的来源除了学校的教育之外,学生家庭给与的幸福感也很重要。在学生家庭中,若父母和孩子平等尊重,相互关心,就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幸福的种子。父母对孩子关心,不仅表现在生活中给予照顾,也体现在学习上进行陪伴与帮助,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共享学习带来的欢乐和幸福。但由于家庭氛围、青春期孩子特殊的性格、父母工作忙等种种原因,可能出现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分享在学校的学习点滴,或是孩子愿意分享,但父母回应不够积极,慢慢地孩子也失去了和父母交流的热情,这就造成家长和孩子不能共享完成学习任务的愉悦与幸福。
3.家校间的隔阂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家庭教
育和学校教育有效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快乐成长。可现实中,不少家长渴望了解学校和老师要求学生做什么,自己孩子做得怎么样,但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从孩子的转述中了解一二,而且不一定是完整真实的内容;或者在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上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问题,在时效性方面来说,不够及时。这样,家校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影响了教师和家长的幸福感。
针对以上三重隔阂及其产生原因,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三种创新性措施,搭建家校联络平台:
1.下发“每周读背表格”
每周一下发“读背表格”,写明学生本周在家要完成的读背任务,让学生自主决定四个时间段来完成,周末请家长评价及签名,家长可以评价孩子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下周一上交。具体内容如表1(以2014—2015学年的某一周为例):
表1 每周读背表
“积极心理学”的先锋派领袖、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的情感,一种是“达成目标之前的积极情感”,另一种是“达成目标之后的积极情感”。[2]他认为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更幸福。也就是说,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因此,先设定目标,每朝着目标前进一步,大家就会感觉到朝着目标前进的幸福与满足。
每周的“读背表格”写清了本周学生在家要自主读背的内容,使学生和家长能够明确这周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是合理且能够完成的,既让学生有信心朝着目标全力以赴,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有效地帮助和监督。这个措施让努力的过程充满幸福。
2.发放“舒心养颜信”
不定时发放“舒心养颜信”,及时反馈学生在校优异的表现,给与学生和家长鼓励,并请家长签名或留言,第二天上交,也属于作业的一项。具体内容如表2:
表2 舒心养欣信
激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及时对学生的正确自觉行为给与肯定和激励,能强化他们的成就感,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舒心养颜信”,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既激励了学生,也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让教师、学生、家长共享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的愉悦与幸福。
3.进行“假期学习指导”
在寒暑假开始前,下发“寒假/暑假学习指导”。有效地指导,既能明确学生假期的学习任务,也能有告知家长要配合的内容,也能很大程度避免前文所说“假期后群体症候”的出现。具体内容如表3(以《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寒假学习指导》为例,以下简称《寒假学习指导》):
表3 寒假学习指导
理查德·戴维森还指出,改变组织的环境来增强组织中各成员的掌控感,是提升该组织的员工、学生、病人或其他使用者的参与度、活力及快乐的一大利器。[2]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有自我掌控的积极性,那么将不再消极地应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比如《寒假学习指导》里,针对什么写反思,背哪些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从哪里寻找什么样的美文,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由学生自行决定,大大增强了学生自我掌控学习带来的幸福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3]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教育。”[4]可见,一个孩子的健康幸福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学校幸福教育更是以家庭幸福教育作为后盾。
笔者的这些创新性措施渐渐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学校和家长之间有效而积极的联系。教师将学期教学目标具体化为一个个近期目标,学生了解并付诸实践之后,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既鼓励了学生,又实现了家长的“知情权”,而且家长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签字,而是也有了一份写点评的“作业”。还有家长利用这次写评价的机会,写下来想对孩子说的心里话和鼓励的话语,可能平时这样的机会不多,刻意为之又显得煽情,这三项措施无意间却让亲人得到交心的机会,幸福感大增。比如:
高一(4)班黄同学家长在每周读背表格上的评价:
每一周,看着子涵诵读作业,听着读书声在书房回荡,我们很高兴。也发觉他长大了,主动要求去看望爷爷奶奶,和爷爷奶奶聊天,逗他们开心,春节期间,也能主动帮家里做卫生,招待客人,作为家长,很欣慰。
高一(4)班郑同学家长在“舒心养颜信”上的留言:
某某同学上学这么多年,我第一次收到老师寄来的这样的信,很惊讶,也很兴奋。原来孩子近期取得了这些进步,我给了孩子一个微笑和拥抱,想想,我有很久没有拥抱孩子了,谢谢老师!
综上所述,笔者的这三项创新性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逐渐消除了在布置和落实学习任务环节中师生间的隔阂、亲子间的隔阂和家校间的隔阂,共同调动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完成了学习任务,完善了学生人格,让每个教育主体都有幸福愉悦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谭鼎铭.“幸福两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
[4]〔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G623
A
1673-9884(2016)09-0023-03
2016-05-25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课题(项目编号:FZ2014XF014)
作者简介:黄君磊(1980-),女,福建福州人,福州格致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