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星
(西安市消防支队,陕西 西安 710119)
地震中人员疏散行为规律调查研究
魏 星
(西安市消防支队,陕西 西安 710119)
为研究真实灾害下的人员疏散行为规律,确定我国人员疏散中不同行为的发生概率,针对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疏散行为,对西安市两所大学内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获得了真实地震中主要人员疏散行为的相关数值及发生概率,并分析了年龄、性别对疏散行为的影响,为完善我国人员疏散基础信息、进一步研究人员疏散规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地震;人员疏散;行为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聚集场所越来越多,其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员疏散问题成为近年来安全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其中个人疏散行为又是该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真实灾难的录像观测[1]、事后的问卷调查[2-4]、动物或人员的疏散试验[5-6]及计算机模拟[7-10],其中,真实灾难的录像观测和事后的问卷调查所获数据更为接近真实数据,参考应用价值较高。目前国外对真实灾难的录像观测和事后的问卷调查较多,也获得了较为全面的人员疏散行为规律基础数据,而我国这方面的调查研究还较少,适用于我国的人员疏散行为规律基础数据亟待完善。因此,本文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疏散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得了真实地震中人员疏散主要参数的具体数值和典型恐慌行为的发生概率,分析了各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我国人员疏散基础信息、进一步研究人员疏散规律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疏散的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的师生,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20日至6月30日。
1.2 调查内容
本研究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坚持简明性、准确性和顺序合理的原则,并设计了验证项,用以排除无效问卷。调查问卷主要由“人员基本信息”和“疏散行为”两部分组成,具体见表1。人员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震时所在楼层等3项内容(问题1~3);疏散行为主要包括预疏散阶段的灾难判定、第一反应、预疏散时间,疏散阶段的路径选择、推挤行为、疏散返回、出口等待时间等内容(问题4~15)。
1.3 问卷发收情况及统计方法
调查问卷共发放给两个地点,即第四军医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其中第四军医大学300份,空军工程大学200份;共回收问卷480份,其中第四军医大学300份,空军工程大学180份。经过验证,排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35份。调查问卷的统计使用的是专业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方法。
1.4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29岁,计391人,占调查总数的89.9%;30~50岁的人员42人,占调查总数的9.6%,主要为教师和在读博士生;51~80岁的人员只有2人,占0.5%,为教师。调查对象中男性299人,女性136人,男女比例为68.7%和31.3%,男性约为女性的两倍。
表1 人群疏散行为调查问卷
2.1 灾难确认方式的分析
对于灾难确认方式的分布情况,直接感知并独立判断的比例为45.5%,感到震动并根据周边人员反应而最终判断的占43%,只有11.5%的人员完全依赖他人告知。
表2是对灾难确认方式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感知地震的能力在下降。约90%的17~29岁的人员感知到了地震,其中44.8%的人不用根据周边人员的反应便能独立判断;30~50岁的人员有81%感知到了地震,其余19%的人员必须依靠他人告知;50岁以上的两名人员只有一人感受到地震,且仍需根据周边人员的反应才能确定地震发生,另一人是依赖他人告知的。(2)对于灾害发生的判断,男性比女性更果断、更自信。50%以上的男性能够通过独立判断确认地震灾害发生,而50%以上的女性在感到震动后还要结合周围人员的反应才能做出判断。
2.2 第一反应的分析
对于第一反应的分布情况,41.15%的人员选择“告知他人,劝其一起疏散”,31.26%的人选择“立刻疏散”,选择其他4种行为的比例约占27%。
表3是对第一反应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长,告知他人的比例在下降,收拾物品的比例在增加。17~29岁的被调查者中,选择最多的是“告知他人,劝其一起疏散”,占该年龄段总数的42.5%;选择“立刻疏散”的占30.9%;选择最少的是“收拾自己的物品”,仅占该年龄段人数的3.1%。30~50岁的被调查者中,35.7%的人选择“立刻疏散”,30.9%的人选择“告知他人,劝其一起疏散”,收拾自己物品的占11.9%。50岁以上的两名人员均选择了“收拾自己的物品”。(2)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帮助他人疏散。47.8%的女性选择的是“立刻疏散”,27.2%的女性选择“告知他人,劝其一起疏散”;男性中47.6%的人选择“告知他人,劝其一起疏散”,有23.7%的人选择立刻疏散。
表2 灾难确认方式的频数分析
表3 第一反应的频数分析
2.3 预疏散时间的分析
预疏散时间是指从确认灾害事故发生后到真正开始有效疏散行动之前的这段疏散延迟时间,在总疏散时间里占有较大比重,对总疏散时间有直接影响。预疏散时间主要在5分钟以内,其中“1~2分钟”占37.47%,“小于1分钟”占33.56%,“2~5分钟”占20%,“5分钟以上”仅占8.97%。
表4是对预疏散时间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年龄越大,预疏散时间越长。在17~29岁的被调查者中,小于2分钟的人数占72.6%,2~5分钟的占18.4%;在30~50岁的被调查者中,2分钟内的占59.5%,2~5分钟的占33.3%;50岁以上的两名被调查者的预疏散时间都在2分钟以上,其中一名还在5分钟以上。(2)性别对预疏散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
表4 预疏散时间的频数分析
3.1 疏散路径选择的分析
疏散中最主要的疏散路径是“最近的出口”,占所有被调查者总数的35.4%;其次是“服从负责人安排”和“常用的出口”,分别为21.84%和19.77%;选择“跟随家人朋友或熟悉的人一起疏散”的占14.71%,有6.9%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疏散”,只有1.38%的人(即6人)选择了“跳窗户”。
表5是对路径选择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17~29岁的人员比30岁以上的人员在疏散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从“跟随家人朋友或熟悉的人一起疏散、跟随大多数人一起疏散”这两项从众行为的选择比例上来看,在17~29岁的被调查人员中,占22.2%;在30~50岁的被调查人中,占16.7%;在5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占0.0%。(2)女性在疏散过程中更能服从管理、服从引导,男性则更容易选择一些非常规的疏散手段。在选择“服从负责人安排”的比例上,女性为30.1%,男性为18.1%;同时在6名跳窗户的人员中,男性有5名,占男性总数的1.7%,而女性仅有1名,占女性总数的0.7%。
3.2 推挤行为分析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35人,即8.05%的人员在疏散过程中推挤过他人。表6是对推挤行为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在真实的疏散过程中,为了自己快速疏散而主动推挤他人的行为是存在的。在选择“推挤行为”的35人中,有28人是在感到拥挤的情况下才采取推挤行为的,占所有感到拥挤人数(155人)的18.1%;而还有7人是在非拥挤的情况下采取了推挤行为,占所有未感到拥挤人数的2.5%。(2)年龄越小,疏散过程中越容易推挤他人。在拥挤情况下,推挤行为的比例在17~29岁和30~50岁这两个年龄段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在非拥挤状态下,为了自己快速疏散而推挤他人的7人都是17~29岁的被调查者。(3)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推挤他人。在拥挤情况下,女性推挤行为的比例是11.7%,而男性推挤行为的比例为24.4%;在非拥挤状态下,女性基本不会推挤他人,而男性则有3.2%的人会出现推挤行为。
表5 疏散路径选择的频数分析
表6 推挤行为的频数分析
3.3 返回行为分析
在被调查者中有55人,即12.64%的人员出现了疏散返回的行为。表7是对返回行为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返回的主要原因为“寻找朋友”,占总人数的47.3%,“取个人物品”和“帮助他人疏散”各占27.3%和25.4%。(2)17~29年龄段人群出现返回行为的百分比12.5%,30~50年龄段人群出现返回行为的百分比14.3%,由此可见年龄对返回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返回行为。女性出现返回行为的比例为20.5%,而男性出现返回行为的比例仅为9.0%。
3.4 出口等待时间分析
出口等待时间是指人员抵达一处疏散出口,到离开该出口另选其他出口的时间。出口等待时间的长短反映了人员在疏散出口排队等待的耐心。调查中有100人出现了重新选择疏散出口的行为,出口等待时间主要集中在1分钟以内,占63%,1~5分钟占33%,5分钟以上仅占4%。
表7 返回行为的频数分析
表8是对出口等待时间的频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1)年龄对于出口等待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2)女性的出口等待时间比男性短。70.7%的女性出口等待时间在1分钟内,22%的女性出口等待时间为1~5分钟;而在男性中,出口等待时间在1分钟内的占57.6%,1~5分钟的占40.7%。
表8 出口等待时间的频数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1)在灾害确认方式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感知地震的能力在下降;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独立判断灾害发生。(2)对于第一反应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告知他人的比例在下降,收拾物品的比例在增加;男性较之女性更倾向于帮助他人疏散。(3)在预疏散时间方面,年龄越大,预疏散时间越长;性别对预疏散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4)在路径选择方面,17~29岁的人员比30岁以上的人员在疏散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女性在疏散过程中更能服从管理、服从引导,男性则更容易选择一些非常规的疏散手段。(5)对于推挤行为,在疏散过程中,有2.5%的人为了自己快速疏散而主动采取推挤他人的行为;年龄越小,疏散过程中越容易推挤他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推挤他人。(6)在返回行为方面,年龄对返回行为的影响并不明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返回行为。(7)对于出口等待时间,年龄对于出口等待时间的影响并不明显;女性的出口等待时间比男性短。
[1] Dirk Helbing, Anders Johansson.Crowd turbulence:the physics of crowd disasters[EB/OL].[2016-04-12].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0708/0708.3339.pdf,2007-06.
[2] BRYAN J L.Smoke as a determinant of human behavior in fire situations (project people)[R].Gainthersburg: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1977.
[3] BRYAN J L, DINENNO P J, MILKE J A.The 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response patterns in fire situations[R].Gainthersburg: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1977.
[4] CANTER D.Fires and human behavior[M].New York:wiley & sons,1980: 63-65.
[5] Caesar Saloma, Gay Jane Perez, Giovanni Tapang, et al.Self-organized queuing and scale-free behavior in real escape panic[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100:11947-11952.
[6] Andreas Schadschneider, Wolfram Klingsch.Evacuation dynamics: empirical results,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EB/OL].[2016-04-15].http://ped-net.org/fileadmin/data/Literature/encyclopedia.pdf,2008-02.
[7] Dirk Helbing.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Nature,2000,407:487-490.
[8] François Aubé, Robert Shield.Modeling the effect of leadership on crowd flow dynamics[C]//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automata for research and industry No6. Amsterdam:Springer Berlin/Heidberg,2004: 601-611.
[9] Soumya Banarjee, Crina Grosan, Ajith Abraham.Emotional ant based modeling of crowd dynamics[EB/OL].[2016-03-20].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59.9061&rep=rep1&type=pdf,2006-06.
[10] CHU Jianxun, LI Jingjing, XU Meng, et al.Simulating escape panic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EB/OL].[2016-03-25].http://www.santafe.edu/education/csss/csss05/papers/chu_et_al._csssbj05.pdf,2005-06.
(责任编辑 李 蕾)
On Behavior Patterns of Human Evacuation in an Earthquake
WEI Xing
(Xi’anMunicipalFireBrigade,ShanxiProvince710119,China)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human evacuation in a real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to determine the probability of different human evacuation behaviors in China,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has been done in two universities in Xi’an city, which was based on the evacuation behavior whe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happened. In this survey, the related parameters and probability of the human evacuation behavior in a real earthquake were obtained. And the influences of the age and gender to the evacuation behavior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some
to consummate the foundation information of human evacuation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patternss of human evacuation.
earthquake; evacuation; behavior rules of human evacuation
2016-05-20
魏星(1984— ),男,陕西西安人,助理工程师。
D631.6
A
1008-2077(2016)10-0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