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凤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是高中的基本科目,在信息化的今天,其重要性更是大大凸显。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及教学的偏向性等问题来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素质教育更是要将学生的习得体验作为重点,渲染课堂氛围,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原因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策;综合性;实践
信息技术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能力培养等特点,其中综合性表现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生活的交错;发展性是作为新兴的教学学科,处于一直发展和更新当中,且还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实践性则是建立在计算机的使用之上,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自主能力是在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时,可以自己预习、复习,其熟练程度也是和自主学习的次数及时间成正比的;最后的能力培养,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丰富自身能力的条件,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更能提高创新学习能力。正是这样的信息技术特点,使传统教学不再适应此学科,需要进行改变和创新。根据现实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来做纠正,防止出现过犹不及或是闭门造车的现象。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基础差异,纪律难管理
信息技术的课堂,特别是上机操作课堂,纪律是较难控制的,或者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保障。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有层次性,而且上机缺乏老师的直接性监督,导致出现此类问题。
2.积极性低,课程枯燥
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觉得非常枯燥没有兴趣,往往会出现走神或者开小差的情况。这导致学生在上机时缺乏理论基础,更无法创新和理解信息技术。而且过多的理论课程也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兴趣的降低,使其成为一门不受欢迎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繁琐步骤比较多,而学生又只能通过记忆来学习,导致积极性降低。
3.信息概念薄弱,对发展史不了解
从整个教学全局来看,老师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教学信息技术的操作,或者是信息技术的考试要点上,虽然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最直接的提升,但是不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学生,很难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因为每个技术的来源都有它们的历史和故事,甚至有很多趣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信息技术了解的补充,更是对发展史的尊重,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缺乏这些只能形成断层,不利于长久的信息技术学习。
4.学生自学能力差,预习习惯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一般来说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更强,往往是没有预习课程就直接进入课堂学习阶段,会出现反应慢、跟不上思路等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而信息技术老师对预习的要求不严格,在没有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就“我行我素”开始教学。
二、如何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学习,加强课堂监督
学生的学习层次不一,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又不允许老师照顾每一位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矛盾,甚至带来“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在分组时,教师需要注意“异质组合”,即不一样的学习基础和水平的学生组合在一个小组内。这样小组成员之间有各自的优势和弱势,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并且,小组的合作能够带来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从而保证课堂纪律。而一些在大家面前不愿表现的学生,会在自己的小集体里展示自己,积累自信,久而久之会敢于站上更大的“舞台”。除了学习方面的作用之外,还能促进人际交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在减少,用学习的交流来冲淡计算机给人沟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初衷。
2.问题教学法,提升信息技术学习意义
问题教学法,即针对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或将要学的知识来做总结,从而得出答案。在计算机学习中,问题教学法,更类似于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和总结,再进一步加工成为答案。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可以用问题教学方法来弥补。
3.提倡范例教学,引入情景教学
对计算机发展史的完善,是对信息技术历史的尊重,也是完整学习计算机的象征。而在此类纯知识的教学中,更应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将信息技术教学和情景教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习,感受知识的存在,既是无意识的学习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思考行为。范例教学重在给学生一个模仿对象,老师要控制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能够改变目前的教学困境,解决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喜欢的学科,不将其作为一门科目,而是一种生活技能,饶有兴趣地学习和操作。
参考文献:
[1]邹正丽,万晓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4).
[2]周文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