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卫忠
摘 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根据多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提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来使用“启发式”教学,科学地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模式。
关键词:直线与圆;位置关系;课堂设计
一、巧妙提问题,创情境引入
问题1:“轮船的航线和台风的问题”。问题2: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例子。问题3:从“形”上来看,可以用哪些数学量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4:三种位置关系下,直线与圆的公共点个数分别发生哪些改变?问题5: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直线的方程和圆的方程,怎样根据这两个方程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从生活中引进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问题问得好,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才能让一节课顺利进行。
二、建构知识,探究发现问题
对于熟悉简单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很快给出答案,但是在面对复杂一些的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就不那么迅速了,在之前给出的几个问题之中,像前几个问题1,2,3都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学生都很快回答了上来,而问题4和5就有了一些难度,学生不能立刻回答上来,需要商量思考过后,才会有所回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和旁敲侧击,给予提示,学生自己领悟,效果更佳。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开动了脑筋,循序渐进,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属于非常理想的课堂模式。
三、提高巩固,应用提高
1.新知内化,直接应用
为了很好地理解教学的方法,实际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此时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请用实数的值来讨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总结的办法来解答问题,同时也知道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计算的负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指出学生解决问题可能出现的错误,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设计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基础认知结构,来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两种方法来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能力提升,应用灵活
问题6:(1)自点A作圆O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2)自点B作圆O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3)自点C作圆O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学生活动)学生互相商量讨论,尝试找出求切线的方程的办法,并且找出其中的联系和差别,进一步找寻一般性的结论。(教师活动)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问题,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引,纠正其错误。设计的目的:学习不能单单靠记忆和模仿,数学学习更是如此,要不断地探究和运用,自己实践才能不断进步,而且师生要互助合作,一起交流学习和指导,培养一个共同探究的数学课堂。
四、训练变式,方法形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一组练习题,学生互相讨论,来找出解决的办法。设计的目的:这一组练习题是为了巩固和加深课堂学习的成果,在整节课堂的学习后,让课堂回到生活中、现实中,利用实际的问题来加深课堂的印象,体会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五、拓展延伸,回顾反思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给出下列提纲,并就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对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进行重点难点讲解。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在求圆的切线方程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你能否利用多种方法来求圆的切线方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进行归纳总结,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还有养成预习下一课时的新知识的好习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把课后作业分为不同的层次,在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鼓励他们不断挑战新的难度和高度,让他们保持对于数学的进取心和热情,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找到要学的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串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讨论方法和探究应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据学生在课堂总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查漏补缺。
我相信,努力才会不断进步。良好的课堂由师生共同打造,优异的成绩由师生共同创造,稳步的前进由师生共同迈步!
参考文献:
[1]黄显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次教学设计[J].中小学数学,2009(11).
[2]张金龙.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