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腾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推进和《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训练,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体育训练课程成为更新教学方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体育;体育训练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体育训练课程中的应用为体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枯燥讲述和机械训练的缺点与不足,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兴趣,对学生获得身心的双重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训练的良好开展,是建立在学生对于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拥有体育参与热情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只有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学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体育训练之中。
由于多媒体具有多重方面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体育和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音像结合的情境,因此,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枯燥的教学语言,而是直观可见的动作视频和照片演示,再加上内容翔实的旁白介绍和激扬高亢的背景音乐,使教学更加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情绪,引领学生进行参与。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引入足球训练之初,可以播放有关世界杯、欧洲杯、中超、英超、亚冠或相关世界级足球赛事的精彩视频以及进球时运动员的激动、球迷的喝彩,这些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强烈向往和欲望,进而争相投入后续具体的教学和训练之中。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训练的方法
体育训练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新动作的掌握,一般是由视觉、听觉进行基础记忆。利用多媒体的多渠道信息提供,学生可以直观获得事物现象以及运动变化的特征,并且效果明显优于日常的视觉和听觉。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统计,人们通过视听获得的信息占获取信息总量的百分之九十四,在遗忘规律下,三天后的剩余记忆量依旧能保持百分之七十。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方法的培养和教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方法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训练中,有的动作虽然技术结构并不复杂,但是很多细节如果不注意,极容易造成失误。诸如前滚翻中蹬地有力问题,教师的示范动作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加上学生理解的程度,现场的身体状态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很难让学生不出现理解有误差甚至错误的情况。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的重难点和包含上述问题的各种问题进行动画或视频的反复播放,慢动作、暂停、多角度播放都可以更加全面、立体、详细地进行展现,从而建立起最有效的动作表象,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优化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多媒体的立体教学,可以把不同的训练技术制作成课件进行完整或有重点地进行教授。也可以把常见的错误制成课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并和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比如,在进行挺立式跳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正确姿势和错误姿势一并展示给学生,使其进行动作比较。首先,学生通过分组的观察、分析以及相互之间的讨论和沟通,让学生在心中了解跳远时正确的姿势概念,为接下来的实际训练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然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的对比和探讨,总结技术要领,让学生不仅有效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体育训练的教学时,教师还能在教授的过程中自然地将集体主义的精神内涵向学生进行传递,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德育要求。比如,进行足球和篮球教学时,教师在讲授个人技术和战术的内容时,也会增加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帮助的教学内容,并会特别强调相互配合、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并且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和巩固,对于学生之后的体育训练,尤其是在集体性运动中学会相互合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通过视频播放诸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可以展现运动员的勇猛、顽强的比赛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仅对于体育训练课程的开展有积极作用,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体育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方法创新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有助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优化初中体育训练课堂教学。
参考资料:
[1]余文斌.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江西省团校学报,2013(1).
[2]管卫燕.多媒体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