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兰
摘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进行素质教育是比较有效的教法方式。所谓双主体性是指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不仅是理想的,而且也是现实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本质的。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
关键词:双主模式;实践;体验
任教十几年,每次接手新高一,总会面临初高中衔接的问题。高一新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弱。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仍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遇到问题已经习惯不自主分析、思考。若学生总是不改变学习方式,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必定会产生学习障碍,影响他们高中的数学学习。而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将是教师需要不断在教学中实践和研究的内容。
一、教学中创设情境,增加良性干扰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些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障碍,即所谓良性干扰,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动起来。
(一)在概念教学中,增加良性干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指数函数概念时,教材直接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把形如y=ax(a>0且a≠0)的函数称为指数函数。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何要规定a>0且a≠0供学生讨论。
这样的释疑过程,让学生对a的范围印象深刻,从而加深了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在教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给出定理前先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
(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能否说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2)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能否说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3)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能否说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4)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能否说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让学生自己思考,将前三个问题一一否定并举出反例,肯定第四个问题即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给出证明。这样,学生对判定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在练习题中增加良性干扰,养成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例1.(1)已知集合A={x|-2≤x≤7},集合B={x|m+1≤x≤2m-1},若B?哿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已知集合A=[2,7],集合B=[m+1,2m-1],若,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以上两小题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题中集合A、B以描述法的形式给出,而第(2)题中集合A、B以区间的形式给出,因此解题过程也会不同,前一题要讨论B为空集的情况,而后一题因为区间定义时给出右端点必比左端点大,而不需要讨论为空集的情况。这两道题一起呈现让学生辨析,既提醒学生不忘第一小题对为空集的讨论,又加深了学生对区间定义右端点大的记忆。
例2.(1)若y=lg[x2+(1-a)x+1]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y=lg[x2+(1-a)x+1]的值域为R,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以上两小题中的一词之差使得解题思路完全不同,第(1)题转化为不等式x2+(1-a)x+1>0的解集为R;而第(2)题则考虑怎样使得真数x2+(1-a)x+1能够取得大于0的一切值。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总结
良性干扰养成学生爱思考的好习惯,而算法教学则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算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按照确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去解决某个问题的程序化思想。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算法有条理地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当代中国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先生非常重视“算法”,将计算机算法与几何证明相结合,发明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某类问题的算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算法是:
(1)将方程化为ax2+bx+c>0(或“<0”“≥0”“≤0”)(a>0)的形式;
(2)求对应方程ax2+bx+c>0的Δ;
(3)判断Δ,若Δ<0,则考虑对应的函数y=ax2+bx+c图象,写出对应不等式的解集;若Δ≥0,则求出对应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根据ax2+bx+c>0(或“<0”“≥0”“≤0”))(a>0)的不等号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又如判断函数奇偶性的算法是:
(1)求定义域;
(2)判断定义域,若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结束;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则继续下一步;
(3)求f(-x)并变形,判断与f(x)的关系:若f(-x)=f(x)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取值都成立,则判断函数是偶函数;若f(-x)=-f(x)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取值都成立,则判断函数是奇函数;若两个式子都不能恒成立,则继续下一步;
(4)举反例,说明函数非奇函数也非偶函数。
此外,如课本上提到的二分法求零点等也都是算法思想的应用。算法的思想无处不在,虽然高中数学课程真正提到“算法”是在高三,但是我们早就在用算法的思想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算法能够解决一类问题,用算法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个精确化、逻辑化和条理化的过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将解决某类问题的思路整理成有效的算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解题更有条理性,而且很容易使学生把这种思维迁移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这正是数学教育所期待的。
通过良性干扰和算法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也为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学生学得主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刘翔平,顾群.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04.
[2]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顾泠沅,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