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研究

2016-12-01 03:45任保平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旅游业效率旅游

魏 婕,李 梦,任保平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3.西安财经学院 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



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研究

魏 婕1,2,李 梦3,任保平1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3.西安财经学院 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

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好坏关系着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文章从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和旅游业运行质量两个层次出发,采用200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时序特征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近十年间我国旅游业效率值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但区域差距仍然存在。但从省区整体来看,我国旅游业总体处于中低层次。(2)2000-2013年旅游业的稳定性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产业忽冷忽热的现象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的稳定性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东部地区要差很多;在旅游业协调性方面,我国旅游业近十年间供给滞后于需求,相关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旅游业发展质量;时序变化;地区差异

一、 引 言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和最大的产业。过去30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30年,同样也是旅游业加速发展的30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奠定了以国内旅游为主体、出入境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世界旅游大国地位日益形成。然而我国旅游业质量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旅游业发展质量水平仍然滞后于旅游经济发展,过分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造成了粗放式大跨越的发展,忽视发展质量和产业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质量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基础薄弱,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等问题十分突出。针对上述问题,2013年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旅游质量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根本之策,关系到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旅游业的发展要以‘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为目标,以‘实施质量强旅,打造中国服务’为主题,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落实责任,综合协调,大力实施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旅游质量水平,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强调中国未来十年质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各部门、各行业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旅游业同样在质量提升方面责无旁贷,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现状特别是时序特征和地区差距的关注和考察就成为核心问题。

二、 文献综述

对于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研究,传统研究狭义将其理解为旅游业发展效率,2005年后这方面的研究渐渐丰富起来。综合梳理分析有关旅游业发展效率的研究呈现三个层次的层层推进:(1)单独针对某一年截面的研究[1-4]。(2)由于针对某一截面的研究缺乏稳健性,同时由于计算方法的发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或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FA)以及Malmquist指数被广泛用来计算效率,所以更多旅游业效率的研究以这两种方法为核心,研究跨期的多截面的特征[5-11],以期把握旅游业发展效率的动态演化趋势。(3)针对计算方法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不断的修正方法进一步计算以及分析旅游业发展效率的时序演进趋势和区域分布特征[12-14]。但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理解和研究略显狭隘,所以更多的文献将其作为一个综合多维度的概念进行探讨,特别是旅游业在迅猛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对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层面的研究较为集中。不论是对某些地区为研究蓝本[15-16]来探讨提高旅游业产业质量,还是对整体旅游业产业质量发展模式的研究[17-18],都从政策和转型路径层面给了充分的解读。而这类文献对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多是停留在定性讨论,鲜有定量研究。

有关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测算研究,陈秀琼和黄福才(2006)[19]曾从产品质量、环境质量、要素质量、产业增长方式和产业运行质量这5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得出自1994年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呈下降趋势的结论。刘大均等(2012)[20]从旅游者、旅游企业、区域影响层面构建旅游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空间差异明显。史灵歌和彭永娟(2014)[21]构建了旅游产业要素质量、产业结构质量、产业运行质量、产品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等6个方面34个三级指标的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的旅游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这些现存的定量研究多是时序或是省区或是某一截面的单独研究,缺少采用长序列多省区的面板数据研究。

对于旅游业发展质量的界定并无统一的概念,陈秀琼和黄福才(2006)[19]将其定义为旅游业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具体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更加有效使用。而王细芳和陶婷芳(2011)[22]则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是指在自然与社会环境约束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设施服务和成果用以满足游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现在和未来需求的程度。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其发展质量的基本内涵要回归到产业发展质量上。产业增长质量是指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产业增长过程中表现出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产业增长的结果能够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以及增长潜能的不断增强。本文认为旅游业发展质量是指旅游业产业投入效率的提高以及旅游业在增长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关键的是在于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提高不仅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以及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依据旅游业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旅游业发展质量分析的理论框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旅游业发展质量评价在于衡量产业增长的结果——旅游业投入产出的效率,产业效率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有效性。旅游产业的经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该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样反映了旅游产业发生的好坏,即质量如何的问题。对于旅游业产业发展质量的评价,首要任务在于对旅游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核算。第二,旅游业发展质量的评价在于考量产业运行的质量——稳定性和协调性。产业发展质量反映在发展过程即产业运行的质量,产业运行的质量综合表现为产业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旅游业合理的结构、较好的协调性,才是其发展质量的题中之义。对于旅游业发展质量的考察,一是考察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增长是否能够实现,即旅游业的稳定性;其次考察旅游业在供需方面的协调性,即资源配置的效果如何。所以本文最主要目的是对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在时序方面的变化以及区域方面的差异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根本在于从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来度量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得出相关的政策启示,以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 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之一:旅游业效率分析

(一)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三阶段DEA基本步骤

在已有研究国内旅游产业效率的文献,不论是采用DEA还是SFA的方法,都把旅游产业的经营过程看作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研究该系统仅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的投入和产出效率。韩元军等(2011)[13]在上述基准DEA后,虽在产出方面加入了“坏产出”——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不满意的比率,采用了修正后的DEA模型来考察旅游产业效率,但这样测算的缺陷仍然是没有考虑旅游产业的经营过程中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随机因素对整个投入产业系统的影响。鉴于传统文献的不足,本文采取三阶段DEA模型考虑环境变量对旅游产业效率的影响。具体建模思路如下,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传统DEA模型测算旅游业的比率。DEA是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一种测量效率的方法简称CCR。*CHARNS A, 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2(6):429-444.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利用数学规划由投入产出比得出效率。Banker、Charnes和Cooper在1984年提出修正模型BCC*BANKER R D, CHARNES A, COOPER W W.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30(9):1078-1092.假设规模报酬可变从而把技术效率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由BCC模型计算出的效率值为技术效率值。第二步: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其他影响效率因素进行剥离。由于未能剔除掉环境因素、随机因素以及管理效率等变量的影响,传统DEA分析所计算出的效率值是不准确的,因为该效率值并未对其他影响旅游业效率的因素进行剔除。于是,本文在第二阶段通过建立SFA模型。利用SFA模型的回归结果进一步对决策单元的投入项进行调整,对那些处于环境较好或运气较好的决策单元增加投入,从而剔除环境因素或随机因素的影响。第三步:修正后的DEA模型得出真实的旅游业的效率值。将第二阶段得到的调整后的投入数据代替原始投入数据,产出仍为原始产出数据,再次运用BCC模型进行效率评估,得到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即为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的效率值。

(二) 中国旅游业效率实证分析

1.投入、产出指标的界定。参照传统研究,投入主要为资本和劳动,产出则为旅游业的收入水平。对环境变量的考量,主要选择影响旅游业效率的外部环境要素。

(1)经济水平: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所需的景观、环境、交通和接待设施等硬件条件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达程度。如今旅游已经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需求发展到多元化的享受、度假和娱乐的旅游需求,对旅游资源依赖程度在降低,在较好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可以利用技术等手段提高旅游档次,创造新颖的旅游产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容置疑地已成为影响旅游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交通状况: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和日程安排,道路质量好坏更是关系着旅游的舒适程度和旅游者的心情,交通状况影响着整个旅游业的效率。有关旅游与交通运输的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较多[23-26],所以本文也将交通状况作为外部影响因素进行选取。(3)产业结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旅游业的效率息息相关。有关第三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研究众多[27-28],都证明了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可以为旅游业的效率提升提供服务支持和产品支持,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会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4)人力资本:旅游业作为服务性行业,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从业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较高的素质,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熟悉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都会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旅游业的人力资本也成为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软环境,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29],所以本文也将旅游业人力资本状况纳入环境变量。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投入、产出及其环境变量的界定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历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3、2004年高等旅游院校学生数和中等职业旅游学校学生数缺失,缺失数据采用了线性插值法进行处理。

2.旅游业效率计算结果。首先,第一步考虑传统DEA计算出的效率值。*具体结果并未报告,可以向作者索取。其中第一阶段的传统DEA得出的结果并未考虑环境因素随机因素等变量的影响,所计算出的效率值是不真实的,因此将环境因素归入无效率函数中进行SFA分析,以得到重新调整的投入值。

其次,第二阶段的SFA分析结果中(表2),大多数的环境变量与松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不论从业人员还是固定资产投资投入松弛变量的Gamma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中从业人员投入松弛变量Gamma值接近0,说明随机误差影响占主导,而固定资产投资的Gamma值接近1,说明管理因素的影响占主导。这一结果表明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旅游业存在着显著的影响,运用SFA进行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影响的剥离分析是必要的。

表2 第二阶段SFA分析

注:FRONTIER4.1软件采用Quasi-Newton方法进行迭代运算。*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LR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此处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Mixed Chi-square Distribution)。

从回归结果来看:(1)经济水平与两个松弛变量的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将会降低投入冗余。提高旅游业的效率,与前文预期是一致的;(2)交通状况对两个松弛变量作用相反,且都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交通状况的改善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松弛变量是正向影响,这说明旅游业作为服务型行业,对服务人员的使用并不会因为交通设施的改善而出现减少。但交通设施的改善还是会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冗余,所以当固定资产投资的冗余下降程度大于从业人员冗余的上升程度,旅游业的效率还是会呈现向好的趋势;(3)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比和经济水平类似,与两个松弛变量系数为负,说明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会为旅游业的投入冗余降低带来正面的影响,即对旅游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正向效应;(4)人力资本与从业人员松弛变量呈现负向影响,同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与固定资产投资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降低从业人员的冗余,但对固定资产投资冗余的降低的效果有限。

第三,基于表2的SFA结果利用三阶段DEA的原理对投入项进行重新调整,并进一步根据重新调整的各投入量计算修正的效率值,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第三阶段修正的效率值(主要年份)

图1 各省区及三大地带2000年-2013年旅游业效率年均值结果

图2 2000-2013年各省区旅游业效率均值及分层情况

根据表3和图1、图2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1)从时间效应来看,2000-2013年间各省区的旅游业的效率值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412上升到2011年的0.642,平均年增长率为4.1%,说明我国旅游业的效率呈现不断向好、稳步提升的态势。从2012年开始呈现略微下降的态势,这也说明宏观经济的困难对旅游业效率造成了不利影响;(2)从截面效应上来看,三大地区的旅游业效率依然是东部>西部>中部。提升幅度为西部>中部>东部,14年间增长率分别为3.4%、3.2%和1.8%;(3)本文绘制出2000-2013年各省区旅游业效率均值的分布(图2),依据旅游业效率值大小共分为3个层次:①效率值≥0.6,称之为高效率,共有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江苏和重庆7省、市,占23.3%;②0.4≤效率值<0.6,称之为中等效率,共有山东、福建、海南、山西、河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陕西、内蒙古、青海、宁夏、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17个省区,占56.7%;③效率值<0.4,称之为低效率,共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和新疆6个省区,占20%。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效率总体处于中低层次,中等效率和低效率占全部省区的比例超过了70%。同时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而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旅游环境构建、旅游资源开发和相关设施建设方面仍显不足。可喜的是从近14年的增长率可以看出,中西部旅游业效率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近些年中西部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开始重视对旅游业的宣传、投资和设施的完善,所以地区之间收敛趋势明显。

四、 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之二:旅游业运行质量分析

(一) 中国旅游业的稳定性考察

产业增长大幅度波动会加大产业运行的风险,产业忽冷忽热,会释放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严重破坏产业长期稳定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影响产业发展质量。借鉴有关经济增长稳定性的测算方法,采用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的绝对值来衡量旅游业的稳定性。具体公式为:

(1)

其中,Qt为当期第t年旅游收入增长率,Qt-1为上一期第t-1年旅游收入增长率。当INST越大说明产业稳定性越差,反之亦然。由于本文评价的是各省区长时序的数据,所以在此用各省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作为旅游收入来考察中国旅游业的稳定性,具体结果见图3和图4。

图3 2000-2013年各省区旅游业稳定性均值及分层情况

图4 2000-2013年不同时间段各省区旅游业稳定性均值

根据图3、图4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1)从时序来看,2000-2013年旅游业的稳定性指标波动较大(图3),14年间最大波峰出现在2003年,由于当时受“非典”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但从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仍然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产业忽冷忽热,整体稳定性不高。但从分时间段的各省区均值来观察(图4),总体来说2000-2004年稳定性最差,随着时间推移,2005-2009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各地的稳定性均有普遍改善。(2)从省区来看,INST均值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即西部地区稳定性最差,其次为中部地区,最好为东部地区。从具体省份分布可以发现(图3),大部分省区集中在0.5-2.5之间,多数省区稳定性一致性较高,但宁夏、新疆和海南等省区INST均值较大,说明这几个省区旅游业波动幅度相对较大。总体来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稳定性相对于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的东部地区,其产业效益稳定性差,投资风险较高。

(二) 中国旅游业的协调性考察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是产业间的聚合质量,它一方面是产业之间协调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是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旅游业运行质量的衡量标准之一是旅游业的协调性,即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其中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适宜性;二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即供求结构的相对平衡。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性第一个层次的内容,相对较难量化,所以本文借鉴陈秀琼和黄福才(2006)[19]的研究,对于旅游业协调性只关注旅游产业内部各部门的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平衡,即供求的协调问题。具体计算公式为:

(2)

(3)

表4 2000-2011年中国各省区旅游业的协调性结果汇总表*由于在此计算协调度用的是旅游总人次变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变动的百分比,所以C只有11年的数据。

其中Ct为第t年旅游业协调发展度,Dt为第t年旅游需求收入弹性,St为第t年旅游供给收入弹性。当Ct=0说明旅游业供给与需求充分适应,旅游产业属充分协调发展型;Ct>0说明旅游业供给发展滞后,Ct越大表示供给发展与需求的协调性越差。Ct<0说明旅游业供给发展超前,Ct越小表示供给发展与需求的协调性越差。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中国2001-2013年各省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度,从表4的结果可以发现:(1)从时序来看,中国旅游业协调发展度C>0占主体,占73%,说明从整体来看旅游业供给发展滞后。近年来随着人们假期的增多和收入的增加,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需求不断增加,而相关旅游接待设施并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旅游需求,这在“五一”等小长假和“十一”长假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人民群众的旅游质量始终得不到实质上的提高和升华。(2)从区域层面来看,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旅游业协调发展度C>0多于C<0,说明多数省份在近13年中旅游业供给发展滞后占主要。从结果也可以看出中国旅游业的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区域非均衡性,东部>中部>西部,个别西部省区不顾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环境,旅游业投资过热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了无序竞争。但更多的省份面临着迅猛发展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强大冲击,旅游产品服务以及相关配套供给不足以及景区容量压力加大都对绝大多数省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激增和多元化,旅游业发展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施质量强旅战略,建设旅游质量强国是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并重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我国旅游业2000-2013年的旅游业发展质量的评估,结果表明:(1)从旅游业发展结果来看,2000-2013年我国旅游业效率值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但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也对旅游业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区域差距仍然存在,从整体来看我国旅游业总体处于中低层次。(2)从旅游业运行过程来看,2000-2013年旅游业的稳定性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产业忽冷忽热的现象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的稳定性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的东部地区要差很多;在旅游业协调性方面,我国旅游业总体供给滞后于需求,相关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未来要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核心在于改变旅游业增长方式,促使旅游业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数量相结合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坚持以质取胜,把“质量强旅”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摒弃传统旅游业粗放式发展方式,构建多主体的质量提升体系,关键在于以做实基础、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大品牌、做强产业为基本目标推动各地旅游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实现旅游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质量体系的全面提升。推进旅游产品开发与提升,加快改善薄弱环节的旅游产品供给,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新型旅游产品。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水平提升,培育形成一批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和品牌,基本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模式。促进旅游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信息服务体系,优化目的地市场综合环境,全面提升旅客满意度;三是促进旅游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东部沿海旅游大省区,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跨区域精品线路,联合宣传促销,共同扩大旅游市场,优势互补;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挖掘自身潜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地方保护的狭隘思想,认识跨区域联合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应政策,促使各项优惠措施落到实处,改善投资环境。

[1]朱顺林.区域旅游产业的技术效率比较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5(2):116-119.

[2]张根水,熊伯坚,程理民.基于DEA理论的地区旅游业效率评价[J].商业研究,2006(1):179-182.

[3]林源源,季斌.基于DEA的城市旅游企业技术效率测度及比较[J].企业经济,2008(4):23-25.

[4]郭岚,张勇,李志娟.基于因子分析与DEA方法的旅游上市公司效率评价[J].管理学报,2008(2):258-262.

[5]许陈生.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技术效率[J].旅游学刊,2007(10):34-39.

[6]杨勇,冯学钢.中国旅游企业技术效率省际差异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8):68-74.

[7]朱承亮,岳宏志,严汉平,李婷.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区域旅游产业效率研究[J].旅游学刊,2009(12):18-22.

[8]马晓龙,保继刚.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影响因素的演化[J].经济地理,2009(7):149-154.

[9]陶卓民,薛献伟,管晶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J].地理学报,2010(8):1004-1012.

[10]郭烨,许陈生.我国地方旅游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2):26-30.

[11]赵磊.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3(11):13-24.

[12]周云波,武鹏,刘玉海.中国旅游业效率评价与投入改进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27-33.

[13]韩元军,夏少颜,周生辉.中国旅游业服务质量规制与产业效率提升[J].财贸经济,2011(10):127-134.

[14]吴旭晓.基于GRA-DEA模型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效率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208-215.

[15]王志凯.旅游业领域资源配置的质量评价——以无锡为例[J].经济地理,1999(2):99-102.

[16]杨若平,段圳宗.提高旅游经济增长质量全面提升云南旅游业水平[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18-120.

[17]侯强.论数量型旅游业向质量数量结合型旅游业的转变[J].城市研究,1997(1):13-16.

[18]汪宇明.彰显旅游民生价值,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J].旅游学刊,2010(8):7-8.

[19]陈秀琼,黄福才.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J].旅游学刊,2006(9):59-63.

[20]刘大均,谢双玉,逯付荣.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空间差异综合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8):761-763.

[21]史灵歌,彭永娟.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旅游业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35-42.

[22]王细芳,陶婷芳.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旅游业外贸竞争力之贸易实得指数的理论分析及测算[J].财经研究,2011(9):91-100.

[23]LUNDGREN J O.The Tourist Frontier of Nouveau Quebec:Functions and Regional Linkages[J].Tourist Review,1982,37(2):10-16.

[24]STEWART S I,VOG C A.Multi-destination Trip Patter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2):458-461.

[25]刘南.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杭甬高速公路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2(11):99-102.

[26]陈晓,李悦铮.城市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2):60-64.

[27]邹晓明,张坤.旅游业与第三产业收入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7(9):253-256.

[28]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数据的实证检验[J].旅游学刊,2012(10):20-26.

[29]郭为,何媛媛,王丽.旅游人力资本和旅游就业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42-49.

(责任编辑 傅凌燕)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WEI Jie1,2, LI Meng3, REN Bao-ping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2.BusinessSchool,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3.BusinessSchool,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Xi’an710100,China)

The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fficiency of tourism and operational quality of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uses Chinese cross-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0-2013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2000 to 2013, nearly ten years, the efficiency value of China’s tourism show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but the regional gap still exists. Especially, the overall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s in the low-middle level. (2)The stability of tourism industry changed radically from 2000 to 2013, and the fluctuating phenomenon is obviou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bilit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Midwest regions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supply of tourism industry could not meet the demand within the ten years, and the related tourism product supply system could not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qua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regional difference

2016-06-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监测预警系统和政策支撑体系构建研究”(15ZDA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测度及趋势分析研究”(15CTJ007)

魏婕,女,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转型与产业发展研究;李梦,女,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智慧旅游与景区管理研究;任保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F592.3

A

1000-2154(2016)10-0078-10

猜你喜欢
旅游业效率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