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明秋,王 洁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高校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研究*
符明秋,王 洁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网瘾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高校肩负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担,面对快速蔓延的网瘾现象,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在对重庆市大学生网瘾现状调查以及网瘾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学等视角,提出组建网瘾防治团队、实施纵向网瘾防治措施、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及鼓励网瘾大学生“三自”教育四方面的建议,以减轻网瘾对大学生的危害,为高校网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大学生;网络成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学生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互联网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对大学生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其中,网络成瘾问题尤为突出。网络成瘾(又名病理性网络使用)是一种由于个体无节制地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现象。当前,网瘾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威胁,它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还会导致各种消极后果,如: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如何有效防治大学生网瘾,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上网行为,已成为高校亟需突破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家Young编制的具有较高信效度的《网络成瘾自评量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以及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问卷》,对随机抽取的重庆市600名大学生进行施
测,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5份,有效467份,有效率为85.69%。
(一)调查现状
按照Young《网络成瘾自评量表》的评分标准,网瘾分数>39为网瘾。调查显示,467名大学生中,有261名为网瘾者,占所调查大学生的55.9%;从网瘾程度来看,“轻度”网瘾大学生占比最高,为70.5%,“中度”网瘾大学生占27.6%,“重度”网瘾大学生仅占1.9%;从上网地点来看,有57.6%的大学生主要在学校上网,25.9%的大学生在自己家上网,9.9%的大学生在网吧上网,在亲朋家上网的大学生最少,占3.3%;从上网目的来看,娱乐和交往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分别占71.2%和13.1%。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当前,学术界已对大学生网瘾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客观来讲,首先,互联网本身具有使人成瘾的特性。Young曾提出:“网络的突出特点是匿名性、可控制性、兴奋性,这些特点能够激发个体更多的反馈信息以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对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是网瘾形成的主要诱因。”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还存在不足。当前,重技术轻人文、重成绩轻思想的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社会技能的培养,造成其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的沉迷。此外,大学自由宽松的环境是网瘾的催化剂。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校管理已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管理[1],开放型管理下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这成为他们长时间上网的“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网瘾问题。
从主观来讲,寻求个体心理满足是大学生网瘾产生的深层原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时期,十分注重自身心理需求的满足,当现实世界无法满足其需求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其他途径来弥补。此时,功能强大的网络就成为他们的首选。有研究表明,相比于非网瘾大学生通过现实和网络双重渠道满足其心理需求而言,网瘾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网络满足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与现实满足之间关系则不明显[2]。可见,追求内心需求的满足是大学生网瘾的内在动因。
由调查结果可知,学校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也是网瘾现象的多发地。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采取了诸多防治措施,但从总体来看,网瘾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网瘾问题依然严峻。网瘾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只有进一步健全防治措施、明确防治主体、加强环境治理并鼓励自我防治,才能真正改善网瘾防治效果,使网瘾大学生尽快戒除网瘾。
(一)先防后治,健全大学生网瘾防治措施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横向层面提出网瘾防治对策,鲜有从纵向出发提出网瘾防治对策的研究成果。网络成瘾作为一个过程,有其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结合大学生网瘾程度,采取先预防后治理的纵向防治措施(如图1),可增强网瘾防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遏制大学生网瘾的产生和蔓延。
图1 纵向网瘾防治措施
1.预防为主,建立大学生网瘾预防教育系统
通观国外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做法,一个总的启示就是预防比挽救重要[3],这一启示对我国高校的网瘾防治工作具有借鉴意义。网瘾防治宜未雨而绸缪,预防是不容忽视的环节。通过调查可知,从网瘾程度来看,“轻度”网瘾大学生占绝大多数,“重度”和“中度”则较少。因此,如果能建立网瘾教育预防系统,在大学生还未患上网瘾或有轻度网瘾时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教育,则能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瘾的发生率,也可减轻后期网瘾治理工作的压力。在网瘾预防教育系统建设方面,韩国信息通信部和信息文化振兴院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网络中毒咨询中心”。借鉴韩国的经验,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瘾预防教育系统建设需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网瘾诊断和预防教育。
网瘾诊断是了解大学生是否患有网瘾或患网瘾程度的重要环节。运用信效度较高的网瘾测量量表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网瘾诊断,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评估自己的网瘾程度,还可帮助学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网瘾情况,建立完善的网瘾档案。预防教育则是针对网瘾采取的一系列教育措施。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覆盖范围最广、辐射人数最多的一门学科,网瘾的预防教育工作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保护大学生免受网瘾侵害的一道屏障。在教育内容上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网络责任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修养和对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感,增强他们在网络面前的自主性;另一方面,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置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帮助大一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大学学业规划;指引大二、大三学生合理安排日常生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大四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处理就业压力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知和把控,从而有效避免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沉迷。在教育方法上要不断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网瘾预防效果,如:运用比较鉴别法对比网瘾与非网瘾之间的区别,加深大学生对网瘾危害的认识;通过榜样示范法,选取正反两方面的榜样,以正面榜样激励大学生向正确的网络观和价值观靠拢,以真实案例深化大学生对网瘾负面影响的了解,强化他们的自律意识和对网瘾的自觉抵制;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定期组织网瘾预防讲座、开展大学生抵制网瘾的宣传活动等。
2.综合治理,采取身心结合的网瘾治理措施
治理是网瘾防治工作的难点,主要针对“中度”和“重度”网瘾大学生。相较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在网瘾治理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采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对网瘾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治疗。首先,结合大学生的网瘾诊断结果和学校网瘾档案,确定需进行心理援助的大学生名单;其次,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等手段对网瘾大学生进行治疗[4]。团体辅导是最常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之一,它激发大学生在团体人际互动中去观察、学习和体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帮助他们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掌握新的行为方式,以实现良好的适应与发展[5]。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网瘾的类型,针对不同原因的网瘾大学生实施具有同质性和针对性的干预。还可以组织网瘾大学生参与心理剧的表演以增强他们的人际互动,利用角色扮演、替身等方法引导大学生探索自身上网行为及行为的影响。此外,催眠疗法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极具操作性的疗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得到比较深度的放松,对自我有更深的探索[6],在对网瘾大学生进行个体咨询时可适当运用催眠疗法,帮助其从另一角度认识周围环境及自身网瘾行为。
除了采取心理学手段外,生理方面的体育运动也可作为治疗大学生网瘾的有效措施。大学生网瘾往往伴随着长期的情绪低落、烦躁及压抑等心理特征,而体育运动由于其竞争性、多样性等特点可产生刺激、快乐和满足感,给人带来自尊、愉悦的心理体验[7]。有研究认为“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实施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成瘾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8]在体育锻炼干预过程中,首先应激发网瘾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通过开展运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提升网瘾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选取难度适中的运动项目对网瘾大学生进行持续一定时间的指导性训练,促使其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其次,探索心理治疗与体育运动干预相融合的治疗手段。结合心理治疗设计多种体育活动,如:爬山、竞赛、游戏等,在体育运动与心理治疗的良性互动下,提升大学生网瘾治理的效果。最后,以“运动成瘾”替换“网瘾”。在内心深处,网瘾与运动给机体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本能刺激是相通的,均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疏导、转移和替换。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能成“瘾”的健康生活方式,是戒除网瘾直接、健康、有效的方法[9],在运动结合心理干预网瘾的基础上实现的运动与网络的“成瘾置换”是大学生网瘾治理的有效方式。
(二)组建团队,明确大学生网瘾防治主体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就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之上,以遏制网瘾现象、减轻网瘾危害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在防治过程中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从高校凝练出一支“管理人员——心理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朋辈群体”(如图2)自上而下的网瘾防治团队,不仅可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避免因责任主体过多而造成的防治不力现象,还可以在充分发挥各级防治主体优势和作用的同时加强上下互动,保证网瘾防治工作的有序推进。
图2 网瘾防治团队结构
1.注重管理人员的选择和任用
管理人员是网瘾防治团队的主舵手,对这一职位的选取和任用是网瘾防治团队建设的第一步。高校在选择人员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相应的学生工作经验以及较好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能力等,这样才能保证网瘾防治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具体的网瘾防治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负起统筹协调、宏观把控的责任,并承担明确网瘾防治工作方向、制定网瘾防治规章制度、监督网瘾防治工作进展以及管理网瘾防治团队等工作任务。
2.凸显心理教师的核心地位
心理辅导是网瘾防治的最常用措施。由拥有专业背景的心理教师来开展,可增强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高校应重视心理教师在网瘾防治团队中的核心地位并加强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确保他们在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中能运用所长,发挥专业水平。心理教师应主动配合管理人员,完成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实施心理辅导计划、反馈心理辅导结果及完善心理辅导体系等工作。
3.提升一线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线人员,二者分别从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两个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严峻的网瘾问题面前更应重视一线教育者的育人作用,高校应通过培训、考核等多种方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服务学生的意识。一线教育者自身应积极构建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搭建起来的师生交流平台,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网络观并随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同时,搭建心理教师与网瘾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推进网瘾防治工作。
4.扩大对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吸纳
朋辈辅导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的人在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等方面,通过分享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10],是一种基于朋辈群体的自我教育模式。生活空间和时间的重叠使大学生朋辈群体间的交流最为频繁,面对压力和挫折的网瘾大学生往往更愿意向关系平等、有共同成长经历和相似生活价值理念的朋辈吐露心声,朋辈群体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将朋辈教育引入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按比例选拔优秀大学生,组成朋辈辅导小组,建立多级朋辈辅导网络;其次,对朋辈辅导成员开展系统培训,使其掌握辅导大学生摆脱网瘾困境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再次,搭建和组织多种平台及活动,创造朋辈辅导成员与网瘾大学生的互动机会,通过沟通和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瘾大学生;最后,鼓励朋辈辅导成员及时与一线教育者联系,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网瘾大学生的最新动态,为网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三)优化环境,加强学校教育环境治理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帮助大学生逐渐远离网瘾。高校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时,需对不同性质的环境进行针对性治理,以达到整体环境的优化(如图3)。
图3 高校教育环境优化
1.强化高校制度环境
好的教育理念需要制度予以保障,好的网瘾防治措施也需要制度予以保障,高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规则,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就大学生网瘾而言,宽松的校园环境是其产生的温床,学校监管力度的缺失是其不断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阻止大学生网瘾现象的持续扩散,则需要加强高校制度环境建设。一方面,制定相应的网瘾防治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提供文字性和制度性保障,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网络成瘾防治工作条例》,明确防治责任并确保网瘾防治工作持续有效;另一方面,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制度[12],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管。如:建立健全大学生文明上网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在校作息,保障他们能够按时归寝,杜绝夜不归宿及通宵上网的现象发生。
2.丰富高校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特有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13]。网瘾大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较差,无法科学合理地规划自由时间,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填补他们百无聊赖的闲暇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教育网瘾大学生。在丰富校园文化环境时,高校应始终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注重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强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氛围无意识熏陶和社会活动隐性暗示的作用,如: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和举办文艺沙龙等,在吸引大学生参与的同时帮助他们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以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转移他们对网络低俗文化、低级游戏的注意力。
3.优化高校心理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社会环境是指在校园文化及学校组织结构的影响下,对学生未来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校内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和健康发展存在影响。我国高校在心理社会环境创设方面,普遍陷入重学习环境轻社会化环境、重物质环境轻精神环境的误区。大学生网瘾与高校对心理社会环境建设重视不够密切相关,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失衡使得大学生更愿意从网络上寻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尤其是社会技能较弱的大学生,更容易被网络吸引而陷入网瘾深渊。因此,有效防治大学生网瘾,需要重视高校心理社会环境的优化。在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过程中,学校应通过多级心理辅导网络组织、多种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并正视心理问题;教育者要始终坚持以大学生为主,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努力实现教育从传统上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非情感化向情感化过渡。此外,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是连接社会和个体的桥梁,通过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社会发展,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技能、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责任,面对网瘾引发的大学生社会适应障碍,校园社会化环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当前,教育的滞后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单一都指明了校园社会化环境建设存在的短板。要逐渐消除这些不足,高校不仅要协调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和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加强大学生教育的社会应用性,还要组织开展广泛的学习、交往、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频率,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量,从教学、实践和评价三方面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4.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大学生网瘾源于网络,复杂的网络环境具有极大的不可控性,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难以预知。随着互联网在高校覆盖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上网地点大多从校外网吧转移到学校宿舍,这也使高校网络环境的净化成为必要。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高校应运用技术手段过滤网络信息,封堵不良网络交往渠道,减轻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为其创造绿色的网上环境。除此之外,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以网络教育应对网络成瘾,通过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信息素养,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网络。
(四)注重内治,鼓励网瘾大学生“三自”教育
追求自身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大学生网瘾的内在动因,网瘾防治工作只有落脚到大学生自身,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教育的提出顺应了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大学生网瘾防治工作的要求。结合外部防治措施,鼓励网瘾大学生进行“三自”教育,有利于实现内治与外治的统一,从而更全面地防治网瘾。
首先,强化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切教育之中,最高级最有价值的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内部动力。自我教育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网瘾大学生应审视自我以了解自己的需要,明白自己为何沉迷于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强自我反省并培养自控能力,通过调整心态来化解个体需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同时,配合老师和同学的网瘾防治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并习惯通过现实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次,注重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即自己对自己的管理,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瘾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较弱,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我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自我管理积极性,可以减轻高校网瘾防治工作的压力。网瘾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应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和压力管理。目标管理即根据自身特点整合和利用学校资源,确立现实可行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还需树立科学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时间,使有限的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减少不必要的上网时间。网络不是避难所,网瘾大学生必须做好压力管理,正视压力并保持良好心态,学会与压力共处,努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最后,提升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从为他人和社会的服务中体现出来,网瘾大学生应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与心理辅导加强与他人的良性互动,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实现自我价值,逐步摆脱网络成瘾。
虽然当前网瘾防治机构林立、防治措施多样,但防治效果还有待提高。高校是大学生网瘾防治的主体之一,应合理运用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从多方向多层次探寻网瘾防治的有效措施。今后,高校还可以进行校际合作研究,搭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网瘾防治的双赢乃至多赢。
[1] 陈迎明,喻跃龙.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2):86-89.
[2] 邓林园,方晓义,万晶晶,等.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1):123-128.
[3] 昝玉林.国外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及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2):80-83.
[4] 林丽平,金春寒.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及未来展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3-105.[5] 陈瑜,裴涛.催眠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12.[6] 郑诚,李晓驷,贾刚.催眠治疗临床应用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6):956-960.
[7] 刘映海,丹豫晋,苏连勇.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之行动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4):9-13,23.
[8] 李立,陈玉娟,张岩,等.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网瘾干预效果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8):58.
[9] 胡耿丹,张军.人类本能视角下运动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1):68-77.
[10] 郑有珠.国内朋辈辅导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14(2):36-38.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12] 王锁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及治理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2(29):144-146.
[13] 李海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21-23.
(编辑:刘仲秋)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FU Mingqiu, WANG Jie
(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Students addiction phenome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has become a thorny problem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burden of guiding students to grow up, facing with the gradual spread of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hey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status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we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forming an addiction prevention team, implementing longitudinal prevention measures, creating a good schoo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ing “three self” educati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educing the harm of Internet addic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of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y
2016- 05- 03
2016- 07- 07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委托B类项目: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2011WTB1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诽谤的动机与对策研究(15SKG058);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对策研究(2012SKJD05);重庆市决策咨询与管理创新计划项目:关于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灾难性影响与对策研究(CSTC2013JCCXA00033)
符明秋(1962-),女,四川隆昌人,教授,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运动心理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6.014
G646
A
1673- 8268(2016)06- 0083-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