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总行 蔡宁伟
现金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趋势
中信银行总行 蔡宁伟
2011年以后,以智能触屏手机为主导的移动金融在中国发展迅猛,被形象地称之为“掌上金融”、“手机金融”、“智能金融”、“3G或4G金融”等等。它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客户服务的“点对点”延伸,可以智能手机为服务终端,“随时随地”开展金融服务,成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自助受理和办理的起点和终点。目前智能手机的价格非常亲民,早已过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哥大的贵族时代。这类价廉物美终端的普及,标志着商业银行已全面经步入继“物理银行”、“电子银行”后的“移动银行”这一3.0版。这一节点几乎无需花费金融机构的资源,省去了营业网点与自助银行选址布局、装修维护、人工、租金等大量的前中后期成本投入,而且以效率的提升有力促进了客户自觉、银行自发和双方自愿,成为服务业未来新型业态模式的典范。既然智能金融能取得如此成就,达到这般高度,那么传统的现金营运和现金管理行业何去何从?西方如日中天的信用卡行业是否可能出现式微?最后,我们再尝试探索两个热点话题:一是传统的现金支付是否会被淘汰?二是未来的信用卡可能呈现哪些变迁?结合前面提到的新型移动智能设备“可穿戴”、“可更换”等特征,信用卡是否会出现升级换代?这些问题值得分析与探讨,成为业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尝试对此做简要的探讨,并提出现金与信用卡业务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由于移动金融、移动支付的异军突起,传统的现金支付确实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劣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付安全性不足,存在丢失、被抢、被盗的风险隐患;二是携带的方便性不够,特别是在携带大额现金时,现金的沉重质感尤为突出;三是操作的准确性不高,可能存在错张、发现假币等隐患,如两次清点的数量不一致,导致支付延迟甚至失败等。尽管移动支付也存在系统风险、操作风险和外部欺诈风险,但安全性、便捷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传统现金支付依然广受欢迎,特别是某些场合要求必须支付现金的,以及小额支付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类主要情境。一是卖方要求必须现金交易的,或者卖方不具备其他支付渠道的;二是东亚等地区习惯使用现金的,或者在特定时段倾向现金交易的;三是遇年节婚丧的习俗需要以现金红包方式封存的;四是西欧北美等地广泛流行小费支付的;五是世界各地的娱乐场所、赌场等要求使用现金或客户习惯使用现金的;六是全球各地收藏流通中的或停止流通的纸币、硬币等的。不难看出,上述情境其实存在于全球各地,不仅包括了常见的小额支付,也包括了某些大额支付的场景。
作为传统的支付手段,现金仍然具有其他电子渠道难以企及的综合支付优势,这些特性让现金经久耐用,受大众喜爱。主要包括:一是现金本身有价值,能作为价值存储存在;二是消费者无需为它缴费,如转账费、手续费等;三是货币可触知、流动性最强;四是现金作为法定货币,被广泛接受,特别是美元、欧元等具备跨国支付功能的“硬通货”;五是可以实时结清,无结清风险;六是没有附加的信用风险,这一点信用卡、“白条”等都不能比拟;七是现金是由中央银行管理的公共财产,产生公众税收,如货币铸造税等;八是支付匿名,不可追踪;九是易于取得,使用方便,不需要任何技术或者基础设备支持P2P支付;十是全球统一,被全球所普遍接受;十一是能与其它货币兑换,不像某些塑料货币、虚拟货币不可兑换;十二是交易迅速,小额现金交易一般只有几秒到十几秒不等。这一点,ATM行业协会(ATM IA)时任总裁M ike Lee曾精辟地论述:“关于现金超长寿命的秘密,在于这样一个惊人简单的事实……所有人都能使用现金,享受其无耗时、等值兑换的安全性和简易性……现金是人类友好的伴侣,其本身可靠的质量也让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得以幸存。”
不仅如此,M ike Lee曾输出了一份涵盖了30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2009-2013年5年内货币流通量逐年增长率的统计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近期全球现金需求量仍处于稳定增长中。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2015年会增长到3%,到2017年平均为3.3%。通过对比,他提出了如下主要结论:一是货币流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是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三倍以上,即现金需求的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快三倍以上;二是金砖五国的货币流通量的增长率是欧盟的2倍以上;金砖五国占了全球40%的人口,20%的经济产值;在研究报告包括中、美、英、法、德、澳大、日、意、西、加、俄、印在内的30个国家中,只有瑞典是平均负增长,为-1.3%;这与他们通过人为手段减少货币流通量有关,是唯一的特例。无独有偶,2015年同处北欧地区的丹麦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动议,允许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仅接受移动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分析认为,即便去现金化的动议获得通过,丹麦也不会马上步入“无现金社会”,因为许多人的消费习惯无法立刻改变,该动议消灭现金会伤害消费者自由选择权;此外,邮局、医院、牙科诊所和按摩院等仍有法律义务接受现金支付。
图1 信用卡家族的主要种类和衍生展望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10年现金和银行卡使用量共同增长,这说明银行卡并未完全替代流通中的现金。因为如果银行卡对现金产生了“增量替代”,我国现金流通量在过去10年应不断下降。那么,如何理解二者实现了共同增长的“共赢”呢?宋东晓提出的一种观点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下,银行卡对现金流通主要表现为“增量替代”。究其原因,现金是货币价值符号的物质载体,能够独立充当市场交易媒介。银行卡和现金是两类不同的支付工具,支付特点差异较大。现金支付具有普遍性,银行卡支付具有排他性,前者几乎没有门槛,后者是基于银行账户系统的支付工具,其支付必须要以收付款双方与银行建立账户关系且支付系统正常运行为前提,这就使一部分人被排除在银行卡支付体系外。现金支付的特征使其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充当稳定器、避免事态升级、维护金融秩序的作用更加突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金支付具有匿名隐私性,而银行卡支付具有实名性,这就产生了使用银行卡的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匿名支付不仅保护交易者个人的隐私权利,而且还能有效防止日后冒名诈骗、广告骚扰和价格歧视等行为。而当前国内外有关银行卡客户资料被盗甚至主动泄漏客户信息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可能放弃银行卡转而增加现金的需求。
目前,信用卡主要仍以塑料卡片为主,从材质上主要包括磁条卡、金属芯片卡、磁条和金属芯片一体卡等。笔者关注到,在交易介质上,信用卡存在与手机相似的特征——自身小巧、便携的特征。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用起来方便,找不到麻烦。此外,信用卡还存在有效期,需要定期更换;一旦发生卡片磨损、签名不清晰或者消磁,信用卡也不能使用,只能更换新卡。那么,未来的信用卡将如何发展?我想,主要的趋向是解决上述信用卡存在的先天不足。归纳起来,信用卡家族的扩张主要有三类趋势。一类是实体卡,包括前述的磁条卡、芯片卡等,但可能会采取更新的形式,如与客户的穿戴相结合、或者嵌入某些客户的常用物品中等,这样的集成卡更不容易丢失。一类是虚拟卡,如于微信、微博、支付宝绑定的信用卡,或者就是以二维码、等存在的虚拟卡片,嵌入手机或APP中,这样可以解决丢失、磨损或需要定期更换等不足,即便出现问题,也可以申请银行的在线支持。另一类是生物卡,如客户的指纹、掌静脉、虹膜、面相、语音等生物特征,血型、肤色、发质、意念等单独或集合的遗传特征,或者与上述特征某些特定场景的结合等,例如支付宝的“空付”就是如此,与包括客户留存的图片对比达到一定相似程度就可以完成支付。
近年来,美国先后推出了《沃尔克法则》(Volcker Rule)、《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账户合法性、银行高风险业务为主要对象的监管。同时,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反洗钱的日常监管力度,建立了黑名单和白名单制度,加强了对银行体外循环资金的追踪和打击。因此,基于个人信用和银行管理体系的银行卡具备合法、合规的先天优势。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ATM IA的创始总裁Tom Harper指出:2017年ATM全球布放量将达到310万台,是2006年的两倍。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后发优势明显;2014年中国大陆ATM保有量已经超越美国,达61.4万台,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这一情况间接印证了信用卡和现金的同步增长,毕竟ATM作为信用卡和借记卡等银行卡载体的主要使用平台,主要支持了银行发行的各种卡类交易,其中现金存取和转账汇款始终占据着ATM交易量的主流。目前,第三方支付、非银行移动支付等交易虽然蓬勃兴起,但终归存在体外交易的非监管循环。可以预测,今后大致存在两类趋势:一是将第三方支付等纳入监管体系之内,统一监管、一视同仁;二是逐渐取缔除转账之外的第三方支付,避免资金沉淀,保障银行等作为国家和政府信用背书机构的权益,进而确保国家和个人的合法利益。
栏目主持:邵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