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2016-12-01 02:14马中超
中国自行车 2016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电动

文/马中超

行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文/马中超

当前,我们自行车行业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很棘手。

回避不是办法,只有面对问题、认识问题,进而了解问题,才有望解决问题。

2016年是备受关注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既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要把握什么问题?

我以为应该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全面把握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二是围绕行业“十三五”的制订,正确把握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趋势。

1 正确分析行业经济整体态势,坚定聚焦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创新升级的信心。

2015年,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的产量为5 532.7万辆,但全行业的产量是8 026万辆,同比下降3.36%。

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的企业产量统计结果是3 257万辆,同比下降8.28%。这两个数据,和去年中自协进行大调研以后,我讲的自行车维持在8 000万辆以上、电动自行车维持在3 200万辆左右,这个给行业和媒体的判断是吻合的。虽然两个行业的发展速度都创新低,负增长一个接近4%,一个接近10%,但行业体量和规模仍维持在了8 000万辆和3 000万辆以上,所以我觉得这个降幅是可以接受的。一方面说明我们行业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验证了行业的发展确已回归理性,转型升级阶段的发展速度小幅上下波动,非常正常。

电动三轮车产量连续3年增长,继2014年突破千万辆后,2015年又增长9.10%,达到1 163万辆,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双双负增长时,电动三轮车9.10%的增长尤显突出。这一延伸产品不仅弥补了电动自行车的部分缺口,还缓解了两轮产品下行压力的加大,且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仍然可期。

出口方面,2015年自行车出口5 746.1万辆,同比下降8.3%,这也在预判之内。去年出口形势大家都知道,所以这个数据也是可接受的。电动自行车出口仍在100万辆以上,达到了133.9万辆,增长幅度也依然保持了高位,增长20.4%。

锂电车方面,去年产量为292万辆,基本和2014年持平,但占比进一步提高,增长了近一个百分点。别小看这一个百分点,“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代表行业升级方向的锂电车还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它和自行车出口中竞赛型车出口增加了41.4%一样,显现的是我们行业结构调整的确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传递的是信心和正能量。

前几天看到一则消息,一家知名机构发布报告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两轮车消费市场,截至2015年底,中国电动两轮车的零售销量和保有量占全球的比例达到了86.8%和84.9%。而且市场对电动两轮车的需求还在不断加大。该机构预计,2020年中国电动两轮车的零售销量将达到4 400万辆,销售价值也将达到1 246亿元。

所以,我们行业还是潜力巨大,我们行业的持续影响力还将依旧!为什么?因为电动自行车是新能源的最大载体,自行车更是彻底的低碳环保产品。我们产业打造的是山清水秀、天蓝气爽,造福于民、强大国家、繁荣世界的事业。十八届五中全会都把“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明确写进党中央文件,说明我们的行业是获得国家层面认可的,是低碳环保的、被鼓励的。一个和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极为合拍的行业,一定会拥有光明、美好的前景,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2 正确把握行业“供给侧改革”趋势,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修订、制定、完善好行业“十三五”规划,是行业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先做好三件事:一是要充分总结好我们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成绩和取得的进步,因为“十三五”是沿袭“十二五”的;二是要清醒认识行业“十三五”发展面临的短板和问题;三是要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此才能谋远谋实。

行业“十二五”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电动自行车十个方面体现了十个“首次”,自行车则实现了六个“进一步”。

先说电动自行车。一是行业规模、产值,首次超过了1 500亿,相比“十一五”翻了一番;二是年产量首次翻番,加上电动三轮车达到了4 500万辆左右,是“十一五”的两倍;三是社会保有量首次超过2亿,2015年更是接近2.2亿,是“十一五”的翻倍;四是出口首次超过100万辆,去年达到133万辆,出口占比从2.5%提升到近5%;五是锂电车的份额首次接近总量的10%,锂电化进程加快,智能化提前到来;六是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的修订首次出台“十三稿”,行业达成共识,上报主管部门待批;七是生产厂家首次从2 600家下降,品牌浓缩到100家以内,行业洗牌和行业整合重组提高了进入门槛;八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高电动自行车出口退税率,获国家层面首次认可,走出去进程加快;九是产品使用功能首次列入党中央的文件,要求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十是电动自行车首次“+”互联网,跨界混搭,共生共荣。行业进入了变革的深邃期。

再看自行车。一是行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规模始终保持在8 000万辆以上,没有出现“十一五”期间大起大落的变化,主营业务收入年均超过800亿元,利润从“十一五”的15个亿一跃到30个亿,翻了一番;二是产品结构进一步持续优化,中高端自行车产量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6.7%;三是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龙头骨干企业占比大幅提高,自行车十强企业产量占行业近四成;四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创新投入达到空前水平,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行业创新氛围正在形成;五是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中国作为全球自行车产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扮演的国际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开始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自主品牌出口规模逐年提升;六是低碳环保的行业属性进一步放大,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自行车受重视和关注程度为历史之最。此外,自行车文化与行业发展进一步融合,制造升级与销售能力变革进一步加快。

以上充分说明和彰显我们行业在“十二五”期间长足发展、大踏步前进 ,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尤其是电动自行车的十个“首次”是标志性的成就,具有发展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对此充满自豪和自信,可喜可贺。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体行业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各方各界持续关心扶持的结果,要感谢行业全体同仁的努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行业 “十三五”面临的问题,即短板。归纳起来有这样四个方面,即四个“低”:一是市场的活跃度低;二是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三是产品的品质低;四是产业的效能低。与此相对的,是行业在下一个五年面临的发展环境的五大变局:

一是超高速增长终结,发展回归理性,迈向中高端,消费必然升级。

二是高成本时代来临,劳动力无限供给将一去不复返,人口红利加速消失。

三是智能化意外提前,企业跨界、行业混搭、业态边界越来越模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升级将深深地改变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格局。但要明确一点:是我们产业“+”互联网,而不是被“+”。这已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示了: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也印证了此前我的思考和分析:无论互联网时代怎么变化,互联网技术怎么日新月异,都是一个工具和契机,一个让传统行业做更好产品的工具和推动制造业尽快升级的机遇。就像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说的:强壮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互联网才是如虎添翼。我们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四是城镇主导社会成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使3亿群体受益。随着城市文明的渗透和普及,上述群体的出行方式必然改变,消费潜力巨大。

五是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行业的绿色、低碳社会属性会进一步放大,产业和社会的联动关系会持续紧密。新一代消费群体将成为低碳、绿色消费的主体,他们更关注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个性需求、体验需求日益旺盛。

这就是我们行业“十三五”面临的新常态和新形势。怎么办?和中央一样,八个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推进?中央提出的解决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实质。从宏观、微观层面都要认真加以贯彻。企业是微观基础,我们行业的企业首先要具体落实,提升供给侧结构的综合效能。这里着重讲一下与行业关联度极为合拍的三个问题。

去产能,是重点也是难点。淘汰落后产能、退出过剩产能已成共识。虽然近年来行业洗牌、优胜劣汰加剧,但企业数量仍然偏多,低端产能过剩。前些年,摊子铺得过大,争上规模,估计产能不下5 000万辆,去年产量加上电动三轮车就已经接近这个数了。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产品结构失衡。要学会放弃,该淘汰的就要淘汰干净,盘活巨大的存量资产,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仍然是我们修复产业的动力。从低端同质化产品向中高端差异化产品转型迫在眉睫,走技术改造、内涵为主的发展方式,直接决定着行业去产能的效果。

加快供给侧动力转换、深化企业重组,能有效减少产能规模。走出去、创造新的需求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手段之一,而且是非常可行的一条路。电动自行车自不必说,数据已显示,亚洲、欧洲、美洲是中国电动自行车出口的主要地区。特别是越南,从2014年开始就超过美国成为我们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也因此,去年底我们选择在越南召开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首届年会。自行车方面,则应依托“一带一路”战略,考察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别总受困于传统出口地区的疲软和贸易壁垒。所以,我们在调产品结构的同时,还应该下功夫做好出口这篇文章。

降成本,更是当前的突出问题。我们的一些企业,利润已经很薄了,甚至都不挣钱了还在维持。减轻税费、财务、物流、物化、工程等成本,控制人工成本,减少管理费、销售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当然需要政府改革和政府的支持。5 000亿的营改增已经看出了政府的诚意,但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要转换一下认识的角度,降本增效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尤其在进入高成本时代。珠三角用工成本(不计五险一金)已达一个月4 000元人民币,就需要我们的企业用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将运行成本降下来,拿出实实在在的内部管理的措施和办法。比如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可以事半功倍,除了使产品效能更好、功能更好之外,还可以起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降低产品价格的作用;再比如适当收缩、瘦身,从目前的高成本、高负担中走出来。当然,压成本过程中也要防止为追求低成本而损害质量、环保、安全等违规行为。

补短板,即上文提到的“四低”。木桶效应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着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补足行业短板,正是抓住了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点,是给我们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做“加法”,是给未来发展清障碍、强根基。只有四大短板补好之后,企业才能焕发新的活力,行业才能增强新的竞争力,开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怎么补?这里着重想谈谈“工匠精神”。总理工作报告中原话是: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它的内涵是什么?我理解,实际是一种市场精神。“工匠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注重每一个细节,提高每一步质量,使产品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把消费者摆在首位,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服务,都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没有对消费者的高度重视,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没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牌。

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行业正力图摆脱低端竞争格局,向中高端迈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产业不缺制造能力,但对消费者来说,我们的不少产品只能凑合着用,远达不到“快乐用”、“享受用”的程度,这从根本上制约了产业的竞争力。我们的行业已经到了要求精益求精的阶段,要跨越上台阶,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就是为了追求长效、持久,做到细致入微、诚实守信,这些就构成了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有媒体曾直接评论说,“工匠精神”是驱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源动力与支撑点,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这个说法有道理,“工匠精神”是解决供给侧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有效的一把钥匙,值得我们大家好好琢磨,认真反思。特别希望这种代表专注、精确、注重产品品质的职业精神,能成为我们行业和企业的新追求,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终将其积淀为行业的优秀基因。

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已在两会期间发布,强调五大发展理念的同时,提出了要突出六个方面,至少三个方面,我们行业应该结合自身,对照遵循:一是保持中低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二是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建设质量强业、制造强业。三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这既是我们发展的准则,又是我们发展的方向。总理说,上下同欲者胜。新时期已到,新形势已明,新改革在即,我们需要的是,上下一心,携手奋进,用努力拼搏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电动
电动自行车
电动自行车新规实施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MINI 电动概念车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
治理电动自行车“禁行”靠谱吗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