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 苗 彭志行 陈春燕
医生职业形象的自我认知研究
文/韦苗彭志行陈春燕
为了了解医生对自我职业形象的认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苏省10个城市的22家医院的684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医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较强,对包括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在内的职业成就评价比较高,与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形成很大反差。医生的职业特性很鲜明,医媒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医患之间存在“知识沟”,医方对话语权的掌握有待加强。
医生 职业形象 自我认知
近几年,伤医和杀医事件不断出现,医生群体在承担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的同时,越来越担心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和伤害,这些事件难免影响医生的自我认知,甚至动摇职业认同感。医患关系的日益恶劣让医生觉得自己是被“妖魔化”的群体,而患者在就诊时也对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颇有微词。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医生群体的自我认知尤为必要。
调查对象
对江苏省10个城市的22家医院的684位医生做问卷调查,22家医院中有20家是三级甲等医院,2家是三甲医院的协作医院。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群体自我认知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等,工作基本情况,工作态度,对医疗卫生新闻的认识,对媒体的看法。
问卷调查从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回收方式有当场回收和邮递回收两种。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3.1软件双轨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经逻辑检查核对后,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向医生发放问卷684份,回收问卷673份,回收率为98.39%,其中有效问卷601份。被调查医生的性别和年龄见表1,男医生和女医生数量接近对半,年龄处于22岁到40岁的医生居多,超过总数的3/4。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见表2,工作年限见表3。
作者单位/韦 苗: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彭志行: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春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165)
表1 被调查医生的性别和年龄情况
表2 被调查医生的学历和职称情况
表3 被调查医生的工作年限情况
医生职业形象自我认知的调查结果
医生职业形象的自我认知主要围绕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特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医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呈正向相关,认为这一职业“崇高”的医生占62.73%;“非常热爱自己职业”的医生占30.20%,比较热爱的占43.09%。在职业行为方面,对自己医术评价很高的医生只有4.49%,大多数医生的自我评价是“比较高”和“一般”,比例分别为38.77%和51.75%;没有医生认为自己“不负责”,93.01%的医生认为自己是“认真负责”的,6.99%的医生认为“一般”。在职业特性方面,89.85%的医生“经常需要加班”,“用于陪伴家人的时间远远不够”的占60.57%;能够坚持每周阅读文献,不断学习新技术的医生占65.89%。
医生对媒体报道认识的调查结果
关于医生及医疗卫生行业的报道,医生一般通过报纸、电视、新闻网站和大型门户网站获取。关于医疗行业的报道倾向性,87.19%的医生认为负面报道多,10.15%的医生认为数量相当,只有2.66%的医生认为正面报道多(X2=884.169,P=0.000<0.05,医生认为媒体正、负面报道有统计学差异)。对于医生报道的客观性问题,78.70%的医生认为大部分不客观,包含很多偏见,施予医生很多负面形象,18.47%的医生认为客观报道和不客观报道各占一半,2.83%的医生认为大部分比较客观,呈现的医生形象和现实情况基本吻合(X2=632.134,P=0.000<0.05,新闻报道客观性衡量有统计学差异)。
与此同时,很多医生将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医疗环境恶化、医患关系紧张联系在一起,74.88%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关系很大,24.63%的医生认为有部分关系,只有0.50%的医生觉得没有明显关系。对于伤医、杀医事件后的媒体报道,医生普遍不满意,76.37%的被调查医生觉得媒体立场不鲜明,没有真正意识到医生和医院的“受害者”身份,21.13%的医生觉得媒体沉默失语,对于此话题的关注度不够,仅有2.50%的医生认为媒体观点鲜明,为医生和医院说了公道话,引导社会舆论向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X2=572.874,P=0.000<0.05,医生对媒体报道反应立场看法有统计学差异)。
医生自我形象图景及感知到的他者建构
调查问卷的最后3题分别是问医生:你认为自己具备哪些特征,你觉得媒体所呈现的医生是什么形象,你觉得社会公众眼中的医生是什么形象?给出的备选项有13个,让他们选择最重要的3个。本文为了研究需要,列出前5个得票最高的选项。
根据被调查医生的选择,勾勒出医生的自我形象图景,他们认为自己“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关心病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热爱医学事业”“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精神压力大”。5项的比例分别为74.3%、62.9%、40.6%、33.8%、23.8%。这一图景主要呈现的是医生的工作态度、对事业的热爱以及职业压力。自我形象图景都是正面的认知。
感知到的他者建构主要是分析他者中的媒体和社会公众。医生对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建构感知非常相似,前4位的排序都是一样的,即:“医生过度检查,开大处方,拿回扣和红包”“态度冷漠,缺乏人文关怀精神”“医术拙劣,导致误诊和病人死亡”“并非圣人,不能包治百病”。医生认为媒体呈现形象的前4项比例为89.6%、85.0%、78.0%、12.5%,医生感知的社会公众眼中医生形象的前4项比例为84.5%、78.1%、60.4%、23.7%。感知的媒体建构排名第5的是医生“精神压力大”,比例是7.9%,感知到的社会公众建构排名第5的是医生“受人尊敬,值得信赖”,比例为14.9%。由此可见,感知到的他者建构基本是负面的,与自我认知形成显著差异。
人口学变量对医生职业形象认知的影响
本研究探索人口学变量对医生职业形象认知的影响,主要从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5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发现,性别对于医生职业形象认知的各个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
年龄差异
年龄对热爱职业的程度和医疗技术自我评价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对医生职业持“非常热爱”态度的比例呈现递增趋势,51-60岁的医生非常热爱的比例是22-30岁的医生的2倍。医生年龄越大,对自己医术的评价越高(X2=37.005,P=0.012<0.05,不同年龄段医生对自己职业热爱程度有统计学差异)。
学历差异
学历对医疗技术自我评价和是否坚持学习的影响显著。学历越高,对自己医术的评价越高。在坚持学习方面,93.7%拥有博士学历的医生能坚持每周阅读文献,不断学习新技术,这一比例明显超过本科学历医生的65.9%和硕士学历医生的60.6%(X2=32.118,P=0.042<0.05,不同学历医生对自我医疗水平评价有统计学差异)。
职称差异
职称对热爱职业的程度、医疗技术的自我评价和是否坚持学习的影响很明显。职称越高,“非常热爱”医生职业的比例越高,职称越高,认为自己医疗技术“很高”和“比较高”的医生越多。职称高低和坚持学习的比例呈正相关。
工作年限差异
工作年限对职业崇高度的认识、热爱职业的程度和医疗技术自我评价有关。工作11年-15年成为对职业崇高度认识、热爱职业程度的一个拐点,这一区间的医生成为对职业崇高度和热爱度最低的群体,从这个谷底开始向两头上升,形似左低右高的“V”型。工作年限越长的医生对自我技术的评价越高。
医生的职业性质
医生的专业技术需在长期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医生工作时间长,有九成的医生经常需要加班,工作强度大,导致医生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压力。这个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极高的责任心和爱心,视病人如朋友,在诊疗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不能忽视任何细节,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目前我国医生的执业环境不够和谐,执业风险增加。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有限性和患者诉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凸显,加之人们不理性思维和行为的发泄,导致近几年伤医和杀医事件屡屡出现,医生也从过去人人尊敬的职业沦为执业风险不断上升的职业。据调查研究显示,医生作为高工作强度和社会责任的职业,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尤其近年来与医患关系相关的冲突频发,使得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1。
医生视野中的媒体
有研究者对媒体报道提出建议,作为社会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应该正确地分析、认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冯世忠先生提出4条意见可供新闻媒体借鉴:“把政府投入不足的真相告诉社会,把社会福利有限的真相告诉病人,把医院进入市场的真相告诉人民,把病人不够满意的真相告诉医院”。这对新闻媒体自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这个社会难题,要采取公允的态度对待问题产生的各方2。
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沟”
从对医疗过错和医疗事故的观点能够看出,九成以上的医生认为诊疗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然而,患者及其家属的思维是,因为投入了金钱,所以疾病理应被治好。由于知识结构和认知的差异,致使社会普通公众难以充分理解医学的有限性和病情的不确定性。
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提出的“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揭示了医者和患者的认知差异。该理论认为媒介信息量增加之所以会出现或加剧“知识沟”现象,有5个因素在起作用,其中第2个因素是信息储备3,这正是导致医生和患者产生认知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在原有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方面不同,通过媒介信息汲取的知识内容也有差异,产生了医学方面的知识沟。医生和患者的“知识沟”致使医患沟通障碍增加,互相理解难度增大,彼此信任度降低,甚至成为激化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医方在媒介中的话语权
开放便捷的信息沟通与传播现状,意味着放弃话语权就会陷于被动境地,医方需要调整陈旧的新闻传播理念,院方对于新闻媒体和具体事件的态度应该从“不方便透露”的消极回避转变为“我们要及时说”积极应对,以鲜明的态度争取沟通机会,及时沟通是为了果断瓦解谣言。在自媒体时代,医院和医生需要重视建立自己的发声渠道,打造话语权阵地,扩展专业话语的影响力。面对恶性事件,积极维权,不能忍气吞声,不能无原则退让,不能随意牺牲职工利益。
当出现危机新闻事件时,医院对媒体的态度应该遵循“三T”原则,即Tell your own tale(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
医生要善于呈现自我,学会与社会公众和媒体沟通交流,把科学的医疗卫生知识传播给公众,把真实的职业形象传递给媒体,把积极的正能量事件传递给社会。
1.崔妫,王芳,许燕.我国十地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7):3773-3775.
2.王静怡.浅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兼论新闻媒体应做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616-617.
3.曹晶晶.大数据时代下“知识沟”的表现[J].新闻世界,2014(9):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