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瓦尔·伊地力斯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骨移植术中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26例进行牙槽嵴骨增量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给予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的患者;对照组为给予单纯的块状自体骨移植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牙骨吸收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皆出现移植骨吸收情况,对照组患者骨块吸收值( 1.977±0.383)mm相较于观察组患者骨吸收值 (0.558±0.220)mm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有利于再生骨的重建及种植体的骨性愈合,骨增量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b)-0113-03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autologous bone graft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icacy of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techniqu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ed from June 2013 to December 2014, 26 cases of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alveolar ridge bone increment operation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group to grant a + membrane guided bone autograft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of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to give a simple block patients with autologous bone graf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dental bone resorption. 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ansplanted bone resorptio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of bone absorption value of(1.977±0.383)mm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bone absorption value of (0.558±0.22)mm is more obviou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Autologous bone graft + membrane guided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egeneration of bone and implant osseous healing, bone incremental clinical effect is obvious,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utologous bone graft;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失牙后患者常会出现牙槽嵴明显吸收状况,所以在行牙齿种植术前需要对骨量不足患者先行骨增量术,引导性骨再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引入到种植手术前[1],为牙槽嵴做增量术,现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失牙后有50%左右的牙槽骨会丧失,由于患者牙机理骨的严重萎缩,为其后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2]。在很多骨增量技术中,自体骨移植是最适合患者的一种手术,自体骨不但具有骨引导功能还具有明显的骨诱导作用,是目前所知的最理想的骨增量材料[3],但自体骨移植骨块吸收较明显,以上颌前牙区最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唇肌对牙槽嵴的压力造成。而牙槽骨植骨中应用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是应用人工骨和屏障膜形成帐蓬效应,提供一个等待新骨生成的空间,以此减少移植骨块在愈合期间的吸收。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口腔颌面外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需进行牙槽嵴骨增量手术的2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的26例患者资料均为该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需进行牙槽嵴骨增量手术。术前经诊断为前牙区颌骨囊肿破坏牙槽骨厚度及高度,影响后期修复治疗,所有患者均为2个牙位以上的牙缺失,前牙槽突的厚度均低于5 mm。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5例,为给予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的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4~68岁,平均(42.6±11.3)岁;对照组11例,为给予单纯的块状自体骨移植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25~70岁,平均(41.2±10.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牙槽突厚度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在全麻下取患者非用力侧髂骨,髂前上脊松质骨,剪碎,对块状骨进行修整,使其与受区的骨面有较好的贴合度。在受区的骨面上钻数个小孔,让深部骨髓里的血液溢出来,然后将所取的块状骨的骨髓面贴合相对,植入缺损区域,采用钛螺钉将块状骨旋紧固定。对照组患者手术此时已完成,进行常规的缝合关闭创口。观察组则在骨块中间填充人工骨粉,并在骨粉上覆盖可吸收生物胶原膜。盖膜后将周围软组织进行潜行分离及松解,使张力充分减小后缝合创口。术后1周进行抗生素治疗,叮嘱患者使用漱口液,以免挤压植骨区,患者于术后2周开始复诊,1次/月,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是否感染。进行修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诊及进行X线片拍摄,以观察植体周围的骨结合及改建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期手术后有23例患者愈合,3例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出现伤口裂开,经处理后愈合。进行二期手术时可观察到对照组患者植入骨块吸收较明显,观察组患者吸收不显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术后患者做X线观察,一周时,植入骨与牙槽骨没有出现明显的联系;4周发现有骨小梁形成;3个月后植入骨的结构已经与上颌骨相似。继续随访6~12个月,患者对修复效果表示满意。
3 讨论
自体骨被认为是最佳的骨移植材料,尤其是口腔内相邻部位的骨[4],但自体骨做为移植材料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吸收过快,临床中发现在骨愈合早期就会出现较明显的吸收,这将大大影响骨增量效果。而GBR技术是根据组织细胞不同的生长与迁移速度,于骨缺损区采用生物膜固定,来阻止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骨缺损区,形成一个帐篷样的结构,支撑好缺损区的空间,并可保持好血块的稳定,使可生成骨细胞入住缺损区,最终获得良好的牙槽骨形态,从而为患者后期种植体的植入提供良好的骨量基础[5]。而帐篷的形成还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支架材料,由于自体骨在唇颊肌的压力下会出现吸收过快而致使“帐篷”塌陷,该次研究采用了人工骨粉作为填充材料,起到了支撑屏障膜的作用,形成了膜下空间。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帐篷”塌陷或变低情况发生。引导骨再生膜主要分为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两种,可吸收膜被植入体内后,进行细胞屏蔽作用的同时,可逐渐与周围的组织融为一体,在新骨生成后被逐渐吸收,无需进行二次手术取出。该次研究采取的就是可吸收膜,起到了很好的细胞屏蔽作用。进行骨增量手术时如采用人工骨做支架材料,其缺点是颗粒状的人工骨成型不好,再一个大多数人工骨仅具有骨传导的功能,需依靠相邻的新骨爬行、沉积,而后替代移植材料,这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并且成骨的效果没有自体骨的效果明显。对于牙槽嵴吸收严重的患者如单纯采用GBR技术治疗其增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自体骨移植骨块的成活依赖于移植骨块的诱导作用和新生骨组织的爬行[6],在自体骨中加入人工骨材料可以使新骨生成的速度加快。新骨的形成是从缺损周边开始,逐渐身缺损中央部推进的一个过程[7]。
通过自体骨游离移植和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上下颌牙槽骨在高度和宽度的增量能满足种植体植入需要,同时唇舌向位置关系得到改善,种植体支持的上下颌固定桥修复体较理想地恢复了患者牙列的完整性,咬合关系良好,对牙槽骨重度萎缩的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综合应用自体骨移植、引导骨再生等技术,能解决患者种植修复过程中牙槽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8]。该次研究中在自体骨移植中的骨块间加入人工骨粉,使人工骨粉四周不仅有牙槽嵴骨面的成骨细胞的进入,还有四周骨块的新骨进入,这样使得成骨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进行二期手术时,所植入的人工骨粉已经骨化,满足了二期手术时制备骨孔和植入种植体的要求。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骨块吸收值(1.977±0.383)mm相较于观察组患者骨吸收值(0.558±0.220)mm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单纯的自体骨移植术的对照组相较于采用自体骨移植+GBR技术的观察组来说,观察组患者的骨吸收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周磊等人的研究结果中单纯自体骨组植骨块吸收(1.975±0.385)mm,自体骨+GBR组植骨块吸收(0.559±0.210)mm,对比差异P<0.05,基本一致。总之,自体骨移植+膜引导再生技术有利于再生骨的重建及种植体的骨性愈合,骨增量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束明阳, 朱晓琴, 杨波. 骨增量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4(6):55-57.
[2] 张庆福, 刘国勤, 刘刚,等. 自体骨移植与引导骨再生在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24(6):443-447.
[3] 周艳, 吴燕平, 梅幼敏,等. 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联合自体骨移植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研究[J]. 口腔医学, 2013, 33(7):453-455.
[4] 王慧明. 骨增量技术在牙槽骨严重缺损再造复合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3(2):62.
[5] 郑吉驷, 张善勇, 杨驰,等. 自体块状骨结合引导骨再生技术重建前牙区骨量不足的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 12(2):144-151.
[6] 岳洪忠. 自体骨移植联合钛板内固定技术在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效果[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7(4):10.
[7] 陈敏建, 陆婷, 陈平. 自体颅骨粉末移植和膜引导再生技术修复兔颅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6):311-314.
[8] 张庆福, 刘国勤, 刘刚,等. 自体骨移植与引导骨再生在外胚层发育不全综合征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4,24(6):443-447.
(收稿日期:201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