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推动流通业升级的保障措施

2016-11-30 11:11陈丽芬研究员商务部研究院北京100710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0期
关键词:内贸流通标准

陈丽芬 研究员(商务部研究院 北京 100710)

当前我国推动流通业升级的保障措施

陈丽芬研究员
(商务部研究院北京100710)

流通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流通升级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政府要从制度、政策、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流通升级提供保障,加快流通升级步伐。

流通升级保障措施

流通升级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引擎,同时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扩消费惠民生的基石。推动流通业实现转型升级,亟需为流通业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制度体系保障

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梳理现行的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建设、商贸网点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政策文件,编制我国流通领域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政府文件汇编,修订和废止其中不适应、相矛盾的制度或条款。加快推动内贸流通领域的综合性、基础性法律尽早出台,为实施流通升级战略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法、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制度。研究制定“互联网+流通”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信息隐私立法和消费者信息保护。出台物流运输车辆、无人机、智能快件箱等流通设施的通行和使用的相关管理条例。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配套法规制度。鼓励青岛、厦门、南京等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制订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推动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布局制度化,明确商业网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定位。

二是完善流通标准体系。以全球视野,着眼于智慧物流、商业模式、大数据、移动支付等重点领域,推进流通标准体系建设。结合相关的国际物流标准,研究和制定物流安全、编码、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推广托盘编码、物流单元编码、产品与服务分类编码等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制定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等技术在仓储、配送、冷链等环节中的应用标准,促进数据层、应用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之间的对接。推动物流标准化试点,通过托盘标准化带动提高上下游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水平,建立以标准托盘的应用和包装为核心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制定城市配送车辆、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加快单元化物流发展。制定覆盖食品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的系列标准,包括冷库技术与管理、运输车辆、保温容器等冷链设施的硬件标准,以及食品储存、运输、销售温度控制等运营管理软件标准。制定商业网点建设标准,明确连锁便利店、社区商业、大型商业网点等流通设施的功能、选址、营业面积、配套设施等标准要求。

三是加强流通设施规划。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加强统筹规划与区域协调,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的流通发展实际,编制县及县以上的流通设施规划。着力解决流通设施规划刚性不足的问题,把内贸流通领域规划纳入“多规合一”一张图,对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明确规定内贸流通设施建设规划要求,规定新建城市居住区和旧城区改建应当按照有关设计规范和配置标准配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得低于社区总建筑面积的10%。探索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项目的公示、听证、跟进机制,引导购物中心、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网点科学选址、合理集聚、错位发展。制定公益性流通设施建设目录,将农贸市场、社区便利店、生鲜超市、末端智能配送柜等民生型流通设施列入政府鼓励发展的项目,政府通过投资、产权回购、资金补贴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流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将商务部门纳入城市规划委员会,增加商务部门在城市规划中的话语权,强化政府对商业发展的组织指导力度。

四是推进商务综合执法。推动商务内设机构、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执法以及执法的下沉。推进商务内设机构综合执法,将分散在商务内设机构的行政处罚职能集中起来,由商务行政执法队伍统一受理、统一执法;强化市场监管,增强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有效控制各种商务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推动跨部门商务综合执法,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的执法职责和机构,统一组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市场监管领域的执法职能。建立跨区域执法联动机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试点建立跨区域商务执法机制。推进商务执法下沉,在乡镇组建市场监督管理所,配备市场监管协管员,履行辅助市场监管职责。

政策支持保障

一是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针对内贸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消费信贷、动产质押、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拓宽内贸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内贸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及发行债券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流通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大学生、留学生等在智慧流通产业方面进行创新创业。鼓励保险公司推广退货运费险、国内贸易短期信用保险等配套流通产业的保险产品,降低内贸流通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

二是财政支持政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流通升级”专项资金,制定升级评价标准体系,符合评价体系的流通企业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针对“互联网+流通”的部分项目建设周期长、市场利润率低、公益性和民生性特征显著等特点,探索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部分参与企业进行补贴。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流通企业开展大数据、云服务和云计算等业务,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依靠大数据发布大宗商品或行业指数等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的政府财力保障支持机制,推动财政专项资金和税收减免等政策向智慧物流、智慧商业的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基地建设倾斜。建议各城市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初创期的流通企业倾斜,支持无人提货柜、无人售菜机等提货终端入驻社区。

三是税费政策。减少收费公路里程,降低路桥费收费标准,继续加大整顿力度,切实降低运输企业过路过桥费用。允许商业用户选择执行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全面推行工商用水用电同价。调整相关社保政策,降低缴纳比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研究“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缴纳所得税政策,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的鼓励性措施。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收与管理,实现线上线下企业公平征税。积极推广电子发票,节省企业开票成本。

四是用地政策。对于纳入城市商贸流通规划的社区商业、社区菜市场、城市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生活必需品储备等项目用地优先保障,并给予土地出让金优惠。鼓励以租赁方式供应商贸物流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商贸流通项目。建立流通业用地预留制度,对纳入规划的商业网点、商品交易市场等流通业发展用地,暂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实行限期预留。统筹安排现代流通集聚区用地空间,对新建的新型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产业园、总部基地等综合性现代流通聚集区,用地指标优先解决。增加公益性流通设施的公共投入,探索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供给方式,采取供给多元化模式。

服务支撑保障

一是搭建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以行政管理信息共享、社会化综合信用评价、第三方专业信用服务为核心的内贸流通信用体系,以及商务信用征信、评信和用信机制。搭建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形成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之间的交互共享机制。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商务、工商、质检、金融、税务、海关、公安等相关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建立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共享机制,搭建集政府信息、行业信息和企业信息于一体的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实现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共享,企业数据向行业组织集中共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建立市场化的第三方信用评价体系,以内贸流通协会为试点,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流通领域企业信用评价,为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在财政资金补助、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环节提供参考依据。强化市场信用子平台的自律管理应用,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家居流通、网上零售等行业以及单用途预付卡、进出口贸易等领域,以平台型企业和商协会试点培育市场信用子平台,将评信结果应用于贸易、金融等领域,推进商务诚信信息转化为信用资产,发展信用服务业。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共享制度、信用承诺制度、信用联合惩戒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等。推进内贸流通领域社会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二是建立大数据统计监测平台。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电子商务大数据统计监测平台。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动态采集电商经营主体数据和电商交易主体数据,建立电商主体名录库。数据采集主体包括电商店铺名称、网址、商品种类、销售价格、交易量等。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将商品的分类标准统一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构建行业归类交易数据库。建立电子商务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主体、交易、物流、资金流、信用等内容,动态监测电子商务市场变动和运行特点,摸清电子商务发展规模及布局。通过电子商务大数据统计监测平台,将网络碎片化数据与现行统计制度有效衔接,分析评估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所在,研判未来走势,为政府部门制定电子商务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标准实施推广机制。成立各级流通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流通行业组织制定行业管理标准和行业自律性公约。推动标准与内贸流通产业政策、市场准入和监督监管相互衔接,强化标准的实施执行,促进内贸流通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成立城市标准化创新联盟,建立地方标准共享互认机制。建立“政府倡导、行业主导、专业指导”的团体标准培育模式。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将流通企业的标准落实情况纳入内贸流通企业信用体系,定期曝光物流配送中不诚信的企业行为。

人才队伍保障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引进培养人才机制。推动各地完善吸引国内外流通专业人才的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物联网、云计算、智慧流通管理、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落实创业扶持、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解决、安家入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鼓励流通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到发达国家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是丰富流通人才储备。鼓励企业与高校等合作,订单式培养掌握国际经贸和国际物流等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内贸流通研究力量,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会展等内贸流通专业和研究部门,打造一批内贸流通领域的核心刊物,为制定政策提供借鉴参考。鼓励流通企业建立大数据人才储备机制,构建数据化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储备数据、分析数据和优化数据的能力。

三是建立“互联网+流通”人才培训基地。完善流通人才培训工作机制,设立流通人才专业知识更新工程,指导地方建设流通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创新型、高技能型和管理型流通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面向市场的电商培训和建设创业基地,定点培训、定向就业,优化电子商务生态圈,指导青年人才实现从网民到网商的转变。完善各项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内贸流通职业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

四是建立流通人力资源开发联盟。以骨干流通企业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的资源,推动流通产业链条上各主体的创新发展,培养跨领域综合人才。鼓励以技术参股、投资分成等方式引进科研院所、国内外企业参与流通技术、设施升级建设。

F724

A

猜你喜欢
内贸流通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水路内贸集装箱运输行业竞争状态分析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历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