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出现了严重匮乏的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瓶颈之一。每年高校毕业生700多万人,但是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既能发挥高校在知识、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又能发挥企业在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民办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校企合作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 民办高校 政府平台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更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是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机制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解决了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问题,高等教育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我国教育部把600多所一般本科院校修改为应用型学院,职业教育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校企合作将是高校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民办高校一直很重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很多民办高校也是从原先职业院校发展来的,校企合作还是有很好的基础,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还是明显不足。
一、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虽然我国高校很多,既有985、211高等学府,还有一批一般本科大学和民办高校。但应该能满足当地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没有及时修改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高校专业设置重复,一些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高校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的成效有一个周期性,不可能是企业那种简单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显现。把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与市场的短周期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需求,还要符合高校和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这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我国目前经济稳步下滑调整,一些行业和企业处于改制和转型中,无法满足高校的长期、稳定、全面。尤其有些本地企业和民办高校对校企合作的作用在认识上还不到位,使得有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只是为企业提供了一定时间的廉价劳动力。此外,在不同高校、或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推进校企合作,使得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能上也是千差万别,许多用人单位还得在招聘和培训新员工方面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成效产生了质疑,影响了进一步进行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使得民办高校校企之间合作关系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民办高校在我国未来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教育部公布,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国有正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省市,华东地区民办高校数量达239所,占全国民办高校数量34%的份额,广东省与江苏省以50所民办高校并列各省区之首。
(二)校企合作层次偏低
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都是高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用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如何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也缺乏科学的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真正意义。而大连本地企业由于受到当前市场总体环境和狭隘的经营观念的影响,缺乏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无法看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规范化管理、科技创新、业务领域拓展等的战略意义。很多校企合作还是做最基础的合作,例如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基地等项目。
(三)校企合作缺失政府平台
大学生就业已经是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它涉及国家政策、政府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地方政府平台应该在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在职能作用上严重的缺失,很多企业不愿与民办高校合作。政府中介桥梁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很多高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合适的就业岗位,企业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才。校企合作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起到桥梁作用,但是由于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不够,及信息不对称,导致校企合作作用没有发挥最大化。
二、开展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发展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民办高校应该通过企业合作的关系,让企业家和行业专家积极走进校园,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真正的对接。为了实现大连高校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校园文化、学生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高度统一。例如,核心课程与企业的岗位技能相匹配、教学实验设配与生产设备相匹配、学生软技能养成与企业员工素质相匹配。设备资源共享,本地企业可以依托高校的高级实验设备和科研能力,进行产品实验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同时学生可以利用企业设备进行实习训练。同时大连本地企业和高校应该提高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的认识。
(二)力争更深层次合作模式
民办高校要争取形成本地企业,尤其是国企、高科技产业企业的相互渗透,高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本地企业也主动向民办高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民办高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教育标准等,应该是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建设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成立由企业管理人员和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要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开发、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价等参与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明确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利用这种模式,缩短学校和企业、社会的距离。
(三)政府筹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积极统筹与支持下,企业和民办高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校企合作才能够真正实现,达到双赢的目的。无论是中央、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都必须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规划高校发展和企业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民办高校和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坚持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的改革方向,提升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民办高校在发展高素质人才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高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健全法律法规的刚性措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深度合作,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地方企业投入教育的优惠政策,并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政府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真正的建立校企合作的对话工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建立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谈会制度,促进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渠道,构建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长效机制,为区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校和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校企课程置换、开发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和顶岗实习等内容。
三、总结
民办高校根据企业、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构建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改革还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建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2]刘旺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驱动力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
[3]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
[4]方桐清.提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层次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1,(6).
[5]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