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 目的:研究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3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给予相应的牙周疾病常规治疗后行口腔正畸,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治疗3年后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为(3.08±0.67)mm、前牙覆盖为(2.58±0.89)mm、覆牙合为(2.18±0.87)mm、出血指数为(30.23±6.78)%,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年后牙周袋深度为(3.02±0.73)mm、出血指数为(29.62±6.42)%,均低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年后前牙覆盖为(2.70±1.02)mm、覆牙合为(2.45±1.18)mm、牙槽骨高度为(5.38±0.79)mm,均略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发病率较高,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口腔正畸;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8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51-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8.028
牙周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厌氧菌感染之后,它是发生在牙支持组织的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龈炎症、出血、咀嚼无力等,影响患者正常咀嚼功能和颜面部美观[1]。患者发病后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引起牙齿移位、松动等,影响患者健康。常规方法虽然能快速缓解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是长期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近年来,正畸治疗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2]。为了探讨口腔正畸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6岁,平均(36.5±0.8)岁,病程10~46 d,平均(3.5±2.4)d;前牙扇状散开移位10例,扭转14例,倾斜11例,前牙伸长11例。本试验均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且试验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患者均符合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均进行牙周治疗,医师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叮嘱患者刷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情况对不良修复体进行取出,并对牙周-牙髓病变等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对患者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患者牙周临床症状等得到改善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患者牙周治疗时间一般为2~4个月[3]。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时采用粘结托槽让其能够靠紧龈方,磨牙粘颊面管,不使用带环。采用钛镍圆丝将牙齿进行排齐,使用多曲唇弓将上下前牙压低,尖牙向后连续结扎,使用橡皮链内收前牙,根据患者耐受进行调整[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治疗3年后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前牙覆盖、牙槽骨高度等指标[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牙周情况比较
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覆牙合、出血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后和治疗3年后相关指标比较
患者治疗3年后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均低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覆盖、覆牙合、牙槽骨高度均略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牙周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它主要指牙周组织支持的各种疾病,如: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牙槽骨质吸收、牙龈萎缩等从而造成前牙出现松动,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功能及其颜面部的美观,并且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创伤[6-7]。目前,医学界对于牙周病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以牙周消炎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7]。因此,临床上研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正畸疗法在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中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为(3.08±0.67)mm、前牙覆盖为(2.58±0.89)mm、覆牙合为(2.18±0.87)mm、出血指数为(30.23±6.78)%,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和文献[8]研究结果类似。这种治疗方法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优势较多,它能够和牙周病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保持患者良好的牙周状况,并且通过规范的牙周病的治疗能够为正畸治疗打下基础,同时正畸治疗也是牙周病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9]。但是,患者在进行正畸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患者治疗前必须对牙周炎进行有效的控制,它是决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其次患者一系列牙周系统治疗后并且处于稳定期半年后方能行正畸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医师要加强患者口腔检测,并做好牙周相应的护理工作,对牙菌斑进行处理,保证牙周炎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消除。此外,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正畸医师和牙周医师间的配合保证患者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治疗后,医师要密切注意保持时间及保持器的选择,避免患者治疗后发生畸形或引起复发,要加强牙周护理。根据相关试验结果显示:牙周病患者组织修复时间一般要比一般患者长,且复发率也比较高,采用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局部因素,促进牙周健康。本次研究中,治疗3年后牙周袋深度为(3.02±0.73)mm、出血指数为(29.62±6.42)%,均低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年后前牙覆盖为(2.70±1.02)mm、覆牙合为(2.45±1.18)mm、牙槽骨高度为(5.38±0.79)mm,均略高于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根据笔者经验:前牙移位现象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牙科疾病,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前牙唇向扇形移位、散开、牙齿间存在较大的间隙等,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患者治疗前检查,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对于符合要求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并且牙周治疗过程中在施力时要遵循细丝、轻力、循序渐进的原则。王爱平[10]进行了一次试验,试验结果显示:MTM技术能够使患牙在最短的距离内移动,能够有效的解决患者美观和牙周问题,并且也为重度牙周炎患者治疗带来希望。为了降低牙周支持组织减少的患牙,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时要多采用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牵张力,但是治疗时要避免患者压力过大,反复移动牙避免造成牙根与牙槽骨的进一步破坏,对于正畸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不符合正畸治疗患者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联合其他方法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咀嚼能力。
综上所述,牙周病致前牙移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正畸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牙齿恢复整齐,提高患者咀嚼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束蓉.从牙周细菌的定植及远处播散认识牙周医学[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3):133-137.
[2]柳登高,欧阳翔英,谢晓艳,等.应用锥形束CT评价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的研究[J].山东医药,2012,52(4):41-43.
[3]曹甜,徐莉,周彦恒,等.牙周组织再生术-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的初步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3,20(2):61-66.
[4]袁建桥,张月兰,刘林蟠,等.牙龈环切辅助牙周炎患牙正畸压入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118-120.
[5]何文丹,付玉,陈东,等.口腔正畸治疗上前牙阻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4):152-153.
[6]周少丽,郭泾.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患者牙周健康影响的对比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40(2):172-175.
[7]王琼,张晓蓉.CBCT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2B):376-377.
[8]郭俊英,何爱敏,郭玲丽.中老年牙周病晚期前牙移位正畸修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3):258-259.
[9]张秉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70-71.
[10]王爱平.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8(14):10-11.
(收稿日期: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