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卉
摘 要 目的:探究口腔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细菌微生态的变化情况。方法:抽取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45例口腔健康群体作为对照组,取所有患者牙龈沟内液体予以细菌培养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畸前,观察组牙龈沟细菌的分布情况、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细菌类型主要是球菌与杆菌;正畸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球菌、杆菌所占比例减少,而螺旋体、梭状菌所占比例增加(P<0.05);观察组核梭杆菌、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塞氏类杆菌等口腔细菌的检出率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能够改变口腔细菌微生态,提高ALP的水平以及活性,增加核梭杆菌、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塞氏类杆菌的检出率,进而引起炎症反应。
关键词 口腔正畸 细菌微生态 ALP活性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1-0044-03
Effects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bacterial microecology in oral cavity
ZHOU Jiahui*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hai City, Zhuhai 51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acterial microecology in oral cav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Methods: Forty-five cas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as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45 cases of orally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 The bacterial cultures from gingival sulcus fluid of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orthodontic treat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gingival crevicular bacter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bacterial types were mainly cocci and bacilli. The proportion of cocci and bacill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pirochete and fusiforms increased at a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oral bacteria including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orphyromonas,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nd Bacteroides forsythu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Orthodontic treatment can change the oral microflora, and increase the level and activity of ALP as well as the detection rate of Fusobacterium gingivalis, Porphyromonas and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nd Bacteroides forsythus, which can cause inflammation.
KEY WORDS orthodontic treatment; microecology; ALP activity
口腔正畸是治療错颌畸形患者主要的方法之一[1],但由于正畸过程中矫治装置的使用会改变口腔内环境,从而导致口腔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口腔及牙龈的生态失调,使口腔及牙龈的微生物的类型、微生物的数量等发生变化[2]。此外,使用矫治器的患者对牙齿的清洁较为困难,易使牙龈内的细菌变多,进而导致牙龈出现各种炎症问题,严重时还会发生放线菌的感染,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3]。为了了解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口腔内细菌微生态的变化情况,我院对此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口腔健康的群体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13.29±2.34)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是(12.92±2.54)岁。
1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符合口腔正畸诊断要求,对照组均口腔健康(即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疼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无附着丧失等)[4];②知情且签署同意书[5]。
排除标准:①各种严重出血病史、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终末期疾病病史患者[6];②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7]。
1 . 3 方法
1.3.1 牙龈沟中标本的收集方法
嘱患者进行漱口,将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利用0.9%浓度盐水冲洗去除,将其吹干后用棉球进行隔湿,在龈沟内插入无菌纸,在无菌纸的纸尖遇到阻力后停止,将纸尖在牙龈沟中停留约30 min。将取出后的无菌纸立刻放入脑心浸液培养基(bria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内,并保存入温度为4 ℃的厌氧袋中, 1 h内送检。
1.3.2 口腔细菌的收集方法
首先于口腔壁上转动隔湿棉球,完成一圈的转动后,将取出后的无菌纸立刻放入BHI培养基内,并保存入温度为4 ℃的厌氧袋中,1 h内送检。
1.3.3 牙龈沟内细菌的分类计数方法
此类细菌的检测方法为刚果红负性染色涂片检查法。利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1 000倍)观察细菌种类并进行计数。按照Listgarten分类的标准对检出率进行检测[8]。
1.3.4 口腔细菌的检测方法
首先,对所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振荡并混匀,1 min后,将其稀释10倍,然后,取适量稀释后的标本分别在TSBV培养基以及脑心浸液血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环境条件满足10% CO2、80% N2、10% H2以及无氧,将恒温培养箱温度控制为37 ℃,最后进行为期48 h的厌氧培养。对核梭杆菌、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塞氏类杆菌的检出率进行分析。
1 . 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检测所有患者口腔内细菌微生态情况,包括球菌、杆菌、螺旋体、梭状菌、弯曲菌、丝状菌的分布情况;②观察患者口腔内核梭杆菌、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塞氏类杆菌等的检出率;③检测观察组患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水平以及活性情况。
1 . 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 1 牙龈沟内细菌分布情况
比较观察组正畸前与对照组牙龈沟细菌的分布情况未见显著差异,且细菌类型主要是球菌与杆菌(P>0.05);比較观察组正畸1个月、3个月后与对照组的口腔细菌分布情况发现,观察组正畸1个月以及3个月后检出的球菌、杆菌所占的比例均有所减少,而检出的螺旋体、梭状菌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两组其他细菌(如弯曲菌、丝状菌等)未见显著不同(P>0.05,表1)。
2 . 2 口腔细菌检出情况
通过口腔细菌检测发现,组间的核梭杆菌、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塞氏类杆菌等口腔细菌的检出情况对比,观察组正畸1个月3个月后的上述细菌的检出率较对照组高(P<0.05,表2)。
2 . 3 ALP活性
组间ALP的活性情况比较,观察组在正畸前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在正畸1个月以及3个月以后较之对照组的活性要有所增高(P<0.05),此外,观察组中正畸1个月后的APL活性较正畸3个月的活性低(P<0.05)。
3 讨论
在口腔领域中错合畸形是其常见的三大疾病之一,并且其在恒牙合初期的患病的比率可高达70%[9],随着各种口腔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固定矫治器已成为治疗错颌畸形的常见治疗后段之一,且治疗效果明显[10]。
口腔中存在约500种细菌,然而口腔中所含有的细菌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不论是外源性因素还是内源性因素均可对口腔细菌的这种动态平衡状态造成影响,甚至引发各种疾病。而当进行错颌畸形的治疗时,固定矫治器的使用对口腔中的内部环境产生了影响,致使细菌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11]。进而造成口腔细菌微生态的改变,即口腔中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种类、相互关系等的改变[12]。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主要在西方各国家)接受过口腔正畸的儿童以及青少年比例高达35%~50%,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选择口腔正畸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大多数的正畸手段均为固定矫正器治疗,但其对患者口腔微生态的影响不得不受到重视。在口腔内微生态的平衡被打破后,不仅会改变牙龈或唾液中的细菌分布,造成牙周炎症,还会对牙齿本身造成伤害,影响最终正畸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固定矫正器对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时,应密切关注口腔细菌微生态的变化,同时格外注重口腔清洁,通过牙刷以及邻间清洁工具等对菌斑进行机械清洁,通过漱口水、牙膏等的杀菌与抑菌作用清洁菌斑。机械清洁能够通过牙刷等清洁托槽龈方、牙龈边缘等。邻间清洁则能够使托槽的两侧以及接触点的附近得到清洁,硬头牙线可以对邻间隙进行清洁,使邻面龋以及牙龈乳头炎得到预防,而牙缝刷能够对托槽邻面以及大牙间隙进行清洁,对排列不齐的牙齿可以采用单束刷。除含氟外,正畸患者应使用具有杀菌抑菌效果的牙膏以及漱口水,以维护口腔健康。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未进行正畸时的牙龈沟细菌的分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且细菌类型都主要是球菌与杆菌;观察组正畸后与对照组的口腔细菌分布情况比较,观察组的球菌、杆菌所占比例减少,而螺旋体、梭状菌所占比例增加,可以导致牙周炎的发生;组间的核梭杆菌、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福塞氏类杆菌等口腔细菌的检出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正畸后的上述细菌检出率较之对照组要高,牙卟啉单胞菌属于一种G-短杆菌,是一种绝对的厌氧菌,是导致牙周炎发生的直接致病菌;比较组间ALP的活性情况,观察组正畸前与对照组无比较意义,而观察组在正畸后较之对照组活性要高,且观察组中正畸1个月后的APL活性要较正畸3个月的活性低,口腔内的菌斑等能够分泌ALP,并且细菌等还能破坏牙槽骨以及使牙周垂直骨丧失,升高ALP的水平。
综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疗可以改变患者口腔内细菌微生态,改变牙龈沟以及口腔内各种细菌的检出率,提高ALP活性,造成牙周炎症。因此,在进行口腔正畸时,应注意牙齿的清洁,降低对牙齿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毕红娟.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临床探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8): 123-124.
[2] 毛锡勇, 蒙钟琳, 刘建云, 等. 正畸对牙龈沟及口腔中细菌微生态影响的研究分析[J]. 安徽医学, 2012, 33(6): 721-722.
[3] 张文玲, 薛鹏, 赵勇, 等. 口腔正畸治疗对口腔中细菌微生态影响的临床分析[J]. 江苏医药, 2014, 40(9): 1095-1096.
[4] 李娜, 吴艳, 伍建容, 等. 正畸对口腔龈沟内牙周菌群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18): 5-6.
[5] 杨泓, 任彦霞, 胡继红. 定量 PCR 技术检测正畸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J].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2, 19(1): 102-105.
[6] 宋瑜. 固定矫治牙龈炎患者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6): 102-103.
[7] 舒丹. 口腔正畸改建术对患者血清b-EP5-HT影响及康复新液对治疗后牙痛的疗效研究[J].遼宁中医杂志, 2016, 43(5): 988-991.
[8] 赵亮.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者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J]. 中外医疗, 2013, 32(16): 119-121.
[9] 张韶丽, 王贞慧, 张雪琨, 等.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依从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21): 17-19.
[10] 韩丽娟, 李贵洪. 青少年固定矫治过程中导致牙龈炎发生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4): 184-185.
[11] 余解, 王芳云, 沈和云, 等. 护理干预用于口腔固定正畸中牙菌斑形成预防效果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15(4): 83-84.
[12] 王建宁, 张玉杰, 肖水清. 正畸对龈沟液中细菌微生态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 口腔医学, 2011, 31(9): 5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