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国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设立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与实践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本文主要针对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策略
问题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学生合作讨论,提高其认知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让关系变得和谐,从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传统课堂上,教师只通过自己的口述分析讲解知识,有时为了保持课堂秩序,刻意保持严肃,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与教师拉开距离。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上思考。
比如,教师讲“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塑料棒,让学生按照前后或左右的顺序几人一组,每名学生分发六根塑料棒,先提出问题:把六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如何分?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果。然后继续提问:如何分可以平均分成四份、五份?随即,学生会尝试,有的小组很快完成,有的小组则一直没有进展。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对很快完成的学生给予鼓励,对出现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增加亲和力。接着,教师让学生结束讨论,让完成较快的学生上台演示。
这种方式除了可以缓和压抑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外,还让教师注意到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把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再只把关注点放到课堂上,而是通过情境,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知识构架,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用数学方法解答,产生学习动机。同时,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接受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根据周围的环境与日常生活,结合教学内容编写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如当讲解“角”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从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上可以发现角,这些角都有哪些特征?要求学生主动观察,根据周围的环境说出物体的特征,通过自身的观察直观地看到各种角的不同,与学习建立有机联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优化教学环境
小学数学原有的教学环境较为单一,缺少与社会文化的结合,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积累。首先,问题情境要与知识相连接,与新知识没有任何关联的内容必须舍弃。情境的设立还需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原定的教学计划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联想,自主思考,不要只接受课本知识,主动扩大学习容量。最后,教师要将知识具体化,使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激发认知欲。
比如,当教师讲到“圆的认知”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张车轮的图片,让学生注意到车轮的圆心,然后再把几张圆心调整过的图片播放出来,要求学生想象用两种车轮骑车的方式,从而发现规律:在圆心与圆周上画一条线,每一条线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即半径相同,只有圆心在正确的位置时,骑车才可以保持顺畅。随后,教师又在大屏幕上打出不同大小的圆圈,标出半径,让学生根据半径猜想生活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事物,如果半径是10厘米,可以猜想它是盘子、花盆的上沿;如果半径超过几十米,学生会联想到圆形的广场。
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加深“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这一知识点在学生观念中的认知,扩大思维模式,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拉近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优化教学环境。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确定其是否符合问题情境创设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36):154.
[2]南青广.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管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11):48.
[3]张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