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制度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6-11-28 06:12罗华玲李云峰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设对策基础教育

罗华玲 李云峰

摘 要:展望教研工作未来发展趋势,探究新时期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制度建设中的教研思想转型、教研主要工作任务、教研工作方式及教研工作保障机制等制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研制度 建设对策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4年度单位资助课题《云南省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制度建设研究》(BE14002),《教育地理学视野下云南省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BE14004)

基础教育教研制度的存在及发展不仅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制度现象,而且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教研建制。基础教育教研制度伴随基础教育教研机构的诞生而产生,已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保证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教育总体条件和经费投入,包括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都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地教研机构已建立并健全四级教研网络, 全国专职教研员队伍不断壮大,已有10万余名专职教研员,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体系,已不仅仅是一个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的专门机构,而是一个集教学研究、指导、服务、教师培训、教学业务咨询及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专门机构。在看到其发展壮大的同时, 也应关注其在发展过程中衍生的不少新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原有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新需求。传统基础教育教研制度的弊端和不足逐渐显现:自上而下、科层化的制度设计及实践运转、以着重“教学管理规范”及侧重“弥补缺陷式的教师培训”为价值取向、忽视教师主体性的原有制度建制,虽与我国国情基本实际密切关联并相互作用,但现今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建设不仅未能与时俱进,且还出现价值功能“异化”的现象;外控式教研活动的管理机制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仅起到“输血”功能,而未能发挥“造血”功能;工具理性取向的教研活动行为模式不利于教师和学校在变动不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智慧应对。目前,教育管理体制尚处在转型时期, 新的内部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教育部门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某些职责与权限尚待理顺。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更新、现代课程教学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发展、现代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学校模式与课堂模式的剧烈变革, 使教研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对传统的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在“扬弃”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制度是以服务教育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局为基点,从体现教研工作职能的转变出发,通过对传统教研制度进行系统的筛选、整合、拓展及优化等,形成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要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创新及完善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思想的转型

当前教育体系的特征呈现出其正在经历一场持续的、不间断的适应、改进、变革的过程,最后达到部分改革,尽管这种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现有的体系和实践,但其通常是产生更深远的、具有革新性质变化的前兆。[1]展望教研工作未来发展呈现系列新趋势:教研思想现代化,教研工作制度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学科研究综合化,教研管理体制系统化以及教研工作信息化等。基于此,需促进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思想的七个转型。

(1)由“研究教”向“研究学”转变,逐步实现工作重心向学生及学生的学研究转变。加强教研制度建设,规范基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教研机制建设,践行教研专业职能 ,落实教研转型的新决策要求。

(2)加快由基于经验到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研方式方法的转变,积极开展以破解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为主的调研活动,从数据中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实现教研活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3)由基于传统教学研究到基于信息化教学研究的转变,使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际需要的教研工作更加高效,创新网络教研,服务学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4)加快由单一教材教法研究到教研质量全要素研究的转变,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方式,促进教研员教研水平全面提升。做好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丰富培训内涵,提升教研水平。

(5)加快推进由关注知识传承和教学问题解决到关注学生成长和育人教研意识的转变,落实“立德树人”。

(6)加快推进由统一要求到个性化教研的转变,引领学校、教师、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是深化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实现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学校课程开发建设提出科学规划。促进国家课程整合形成学校执行课程。新课程活的灵魂体现在课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地方区域特征和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学校办学条件、教育需求的不同,唯有因地制宜地对国家课程予以整合,同化、创生形成学校特色执行课程,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度整合,创生形成学校特色执行课程,使国家课程设置及实施更加适应区域学校学生的实际,满足学生不同的教育诉求。

(7)加快由习惯于传统的教研员队伍管理到合乎教育发展形势需要的追求卓越的教研员专业化队伍管理转变,为实现教研职能转型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 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的工作定位——回归一线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教研制度建设因局势动荡而起伏,也伴随时势稳定而发展,走了一条从上至下、“外推型”教研制度建设之路。这在保障国家有限教育资源的集中供给、保证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推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大限度保证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但随着教育系统内外环境变化,“外推型”教研制度已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大障碍。[2]如何面对严峻的现实,推动基础教育教研制度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继续保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促使“外推型”教研制度向“内生型”教研制度的转变,教研员队伍提供专业领导支持,创新教研制度实施,回归一线、回归基层、回归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已成为大势所趋。

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明确教研工作的方向,不断改进和创新教研方式,提高研究水平与指导服务能力,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课程教学管理,把教研机构建设成为当地的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课程教学资源中心。加强教研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教研部门工作和教研员行为,防止行政化和功利化倾向。明确教研工作的宗旨,必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以教学研究为主业,为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着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明晰教研工作的路径,必须把握《教育规划纲要》,熟悉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深入基层学校和开展课堂观察,分析学情、师情、校情,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措施等。同时努力探索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在研培结合过程中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3 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的主要任务

大力加强教研机构和教研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指导、专业管理和服务职能。探索研究基础教育的教学规律,借鉴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中小学和幼儿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引导教师正确实施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坚持基础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促进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的全面落实。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深入研究推动考试评价改革,发挥对教学的正确导向和反馈指导作用。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工作水平。

4 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的工作方式

4.1 课程改革逐步推进中工作对象的元认知

教研工作的对象是双元交互作用的教育实践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行为相互影响作用发展,存在联系也存在差异。因而教研工作的方式方法应该因“材”施“研”,对工作对象双元教育实践主体加以元认知,关注教学实践行为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元教育实践主体间性,根据不同层面的双元教育实践主体,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教研形式的教研活动。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的工作方式只有而且必须因“材”施“研”,才能充分发挥教研的实效性。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的工作方式就要以“双元教育实践主体——教师和学生”为本,一切教研工作都要从教师和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出发,一切为了教师和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而开展专业支持及服务。

4.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研方式的转型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在教学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描绘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蓝图,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研究,必然成为教研员新的工作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彻底改变了教研工作方式,整合教研、科研、教育数据、信息技术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是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研工作提出的新挑战,针对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及教研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关注焦点,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4.3 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共生发展的沟通交流

在新课改实验中,与基层学校的一线教师相比,教研员除了可能在理念上较为领先外,在实践层面已不再具有明显优势,教研员实际上与学校教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建立平等对话交流制度,让教研员把日常教研工作看成是一种学术对话、一种平等交流、一种积极互动,而不是教研员在居高临下地指导,更不是在教学技能、技巧上“耳提面授”,并积极延伸平等对话制度,主动开展与学生、学校领导的对话交流,摒弃独白、加强对话,及时了解学校师生对新课程教学的需求,对实施新课程的理解及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改革实验策略,改进教研工作方法,拓宽改革实验视野,真正实现平等共生发展的教研员“首席”。

5 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的工作保障

为顺利完成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需做好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教研提供有力的工作保障。

5.1 加强组织领导

教研部门是对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提供指导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研部门的领导、管理和支持,明确工作职责,制定教研工作规范和教研员职业道德规范,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教研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有效开展教研工作必需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完善教学研究机构评估机制,积极推进教学研究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将教学研究工作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在机制上,纵向构建日益成熟的“省、州(市)、县(区)、校本”四级教育科研体系,横向构建跨区域、跨高校教育科研平台。在工作上,进一步聚焦教育在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科研引领作用;进一步聚焦研究方向和着力点,为边疆民族农村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为实现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转型升级,为谱写教育梦托起中国梦的教研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5.2 加强教研员专业化队伍建设

教研员专业化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制度建设不可松懈的关键环节。教研机构在教研员专业化队伍建设上仍需付出大量努力,科学构建教研员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的指标,建立和完善教研员准入、流动及退出机制,逐步完善教研员研修制度,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教研员的研究能力及专业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符合教研工作特点、有利于提高教研员专业水平的培养和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研员的评价机制。根据区域事业发展规模和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研员,打造结构合理、专兼职相济的教研员专业化队伍。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

[2]黄迪皋.从外推走向内生——新中国中小学教研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教育地理学视野下云南省基础教育现代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征求意见稿)[C].内部参考资料,2015.

◇责任编辑 刘晓露◇

猜你喜欢
建设对策基础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加强考风考纪建设
新形势下公路系统政工队伍建设对策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