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在高中的应用探析

2016-11-28 10:26张立春曹宇星
关键词:电子书课堂教师

张立春,曹宇星

(1.信阳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2.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教育研究·

电子书包在高中的应用探析

张立春1,曹宇星2

(1.信阳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2.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电子书包作为个性化教学系统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笔者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了佛山市电子书包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电子书包应用于教学中,也发现了相关问题:电子书包没能有效地与课堂进行整合;电子书包平台资源及功能局限性影响了电子书包的应用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鼓励和奖励;根据学科特点设置有效的讨论话题;发挥电子书包课堂实时互动作用;制定课后分层次作业策略。

电子书包;教育应用;师生反馈

“电子书包”的名称最早出现于1999年[1],英文名为e-Schoolbag,由于其携带方便,教学资源更新速度快而受到教育界的关注[2]。近几年来电子书包的研究热点从关注实体硬件逐渐向虚拟服务及应用策略方面转移[3]。电子书包的引入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冲击,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4]。日本研究学者认为电子书包短期内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混合教育才是正确发展道路[5]。国内对电子书包的理解有几种观点:上海市教育局在电子书包会议上提出,电子书包是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教与学的系统平台[6]。电子书包项目通过构建适合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终端,建设教育平台,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过程[6]。祝智庭认为电子书包是学生应用数字化学习终端学习的电子书、电子课本[7],他提出了“媒体—功能”二维建构和“核心、可选、扩展”三级配置的电子书包系统功能建模[7]。韩国学者则从教育内容的视角提出电子书包的学习内容要有交互特性等特点[8]363-377。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及相关实践认为电子书包是集成了支撑师生课上课下的实体环境和虚拟服务及相关辅导、评价的网络平台和硬件所组成的教学系统[9]。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系统其应用效果如何?教师与学生对其持什么态度?基于此,本研究团队对佛山南海区电子书包实验学校展开调查,希望能够展示电子书包的应用现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过程设计

本研究依托于佛山南海教育局下的电子书包项目而展开,调查组从2014年9月起参与到该项目中,历时4个月,分3个阶段进行调查研究。

第一阶段是研究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了解并参与电子书包项目,设计问卷,进行访谈,对高一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是电子书包试用阶段,主要任务是参与教师应用电子书包的教学培训,进行电子书包试用阶段。

第三阶段提出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策略,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访谈、电子书包课堂观察并听取专家评课的意见、整理QQ群中有价值的信息,

接着用扎根理论分析电子书包应用的策略,然后与一线教师沟通,提供对策,从而进行课程教学调整。

为了更切实更充分地认识电子书包在普通高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本研究将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七所学校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二)调查目的

1.了解并掌握高一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互动及课后复习方面的学习现状,进而分析电子书包的有效利用途径。

2.进一步掌握电子书包等学习平台对现行高中课堂的影响。

3.为进一步改进、开发及使用电子书包学习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分析。

(三)问卷设计

基于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平台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设计问卷。问卷的维度包括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课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情况、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三方面。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调查问卷维度设计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南海区7所高中学校一年级学生,共计495人,其中,男生273人,占总数的55.15%,女生222人,占总数的44.85%,从学会上网起计算,网龄平均值为5年。学生家长学历高中及以下占75.76%,专科占11.52%,本科及以上占12.73%。本研究采用学生在该校网络教室通过问卷星答卷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抽样依据IP地址收回问卷,收回时间加以控制,共回收49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87份,有效率为98.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1.高一年级学生课程预习情况分析

从课前预习方式调查情况来看(多选题),被调查对象中,有79.6%的学生认为要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学习,有74.34%的学生认为要通过阅读课本进行预习,有22.22%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只有4.04%的学生通过聘请家教的方式进行预习。据此可以推测学生有自主进行预习的条件,且大部分学生会按照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的方式进行预习。该分析对电子书包有效应用的启示: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老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的学案功能布置预习提纲及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并通过电子书包平台的数据统计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2.高一年级学生课中互动情况分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不应一味以教师为主,忽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增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初步调查发现学生处理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方面(多选题),88.89 %的高一学生选择“B.问同学”的方式,65.86%的高一学生选择“C.问老师”的方式,53.53%的高一学生选择“D.自己查资料”的方式,有16.77%的高一学生选择“E.网络学习”的方式,仅有5.66%的高一学生选择“A.不处理”的方式。据此可知,高一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针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做到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困难。学生的首选方式是求助于身边的同学,采取交流式的学习,平等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对问题的积极解决。

在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中,随机选取了南海区一中高一(五)和高一(六)班两班对各学科课堂上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高一(五)有35.1%的同学认为在英语学科课堂上互动非常积极,有45.6%的同学认为在英语学科课堂上有互动但较少。高一(六)有54.5%的同学认为在英语学科课堂上互动非常积极,有40.9%的同学认为在英语学科课堂上有互动但较少。

表2 班级互动情况

从整体来看,两个班级的英语学科课堂互动缺乏,没有调动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且两个班级英语课堂互动情况差异不大。

3.高一年级学生课后复习情况分析

课后复习,特别是及时复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习者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减少遗忘。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作业负担普遍较重,按时完成且保证质量完成作业的仅占40.4%。半数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可参考的学习资源科学性、丰富性一般。在 “老师留作业会分层次吗?(每人留的作业不一样)”的调查中,有83.78%的同学认为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留作业。可见,教师大多没有尝试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的布置学习任务,进行个性化辅导。而学生则期望在提高作业质量和疑难问题解决方面获得教师或同伴的辅助性指导,期望以电子书包为载体的个性化智能学习平台能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以丰富自己的课后复习资料,期望教师能够布置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课后作业。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高一学生课后复习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1)复习的方式单一;(2)学习任务重,作业完成率不高;(3)课后自主学习缺乏及时的指导;(4)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分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5)学习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资源的形式单一,大部分都是纸质练习。

(二)质性调查及分析

本研究是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及课堂观察收集的数据进行扎根理论分析而展开的。笔者随机筛选20名师生进行访谈记录,然后把录音转换成文字并根据扎根理论进行开放性编码。依据教学的基本理论共引入了128个(次)本土概念,如表3所示。

表3 开放性编码后引入的本土概念

通过主轴编码得出11个范畴(如表4所示),这些范畴契合了教育教学的情况。

从主轴编码中抽取两个主范畴,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电子书包平台资源。最后通过核心编码得出两个主范畴(如表5所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平台的资料建设情况。在电子书包教育应用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态度、教学内容都影响电子书包课堂的使用效果,电子书包平台和资源建设情况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论及建议

电子书包在高一班级应用近半年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对电子书包应用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电子书包应用的优点

1.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访谈部分学生和观察学生的课堂活动,发现学生总体上对电子书包的使用是比较满意的。有了电子书包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于是使得原来比较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同时,之前课堂参与较少的同学(多数是坐在后排),自从有了这个设备上课后,积极性明显提高。这种积极性的根源是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讨论,还有就是电子书包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能深深地吸引学生。

表4 主轴编码

表5 核心编码

2.电子书包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

电子书包作为智能化学习终端和平台,由于其资源类型丰富,包括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源。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附加扩展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扩展阅读和训练,进行个性化课前预习及完成教师安排的分层次个性化作业。例如,在语文诗歌鉴赏课上学生提前自主鉴赏并提出质疑,这样就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能弥补传统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不足,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3.电子书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优势

电子书包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开展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探究。例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根据学生听、读情况及时指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电子书包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传统的课堂是性格活泼学生的天下,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内向的学生可能就怯于正面与老师交流。而电子书包具有轻便性、可移动性且能及时反馈的特点,有了电子书包的辅助配合,在课堂上胆怯的学生可以匿名和老师交流,学生把较难的问题呈现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可以准确而充分地与学生交流。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利用移动“书包”进行讨论,也可以非面对面的在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移动媒介灵活性的作用[10]。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答题的结果能及时反馈并且也可以显示在大屏幕上,这就更增加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的层次和深度。

5.学生能共享优质资源

电子书包中集合了人教版等多种权威教材,同时配备相应优质的学科资源和授课案例,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优质课程。

(二)电子书包应用的不足

任何新生事物在其应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不足,电子书包也不例外,电子书包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下。

1.电子书包没能与课堂进行有机地整合

电子书包虽然经过了试用,但是还未探索出与具体学科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改变和提高。

2.电子书包设备和配套资源相对缺乏

电子书包平台和设备还存在一定问题,如界面不很友好,尤其是理科符号的输入还不太方便。另外,资源的数量和针对性的资源分类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电子书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限制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生教学产品,由于界面设计的问题以及教师不太熟悉平台环境和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花费较多时间准备课程,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师应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性。

(三)电子书包应用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1.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和奖励

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设备,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及时转变,加上家长和舆论的压力,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许多负担,所以需要建立奖励机制,促进教师更好地运用电子书包促进学生的发展。

2.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1)发挥电子书包课前预习作用。教师要根据课程安排设计不同层次预习的学案。该学习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登录电子书包平台后,系统根据学生之前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点,自动推荐学习计划并给出相关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提供国内外相关资源网站,以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动态。

(2)根据学科特点设置适宜讨论话题。在英语和语文等课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在平台上上传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提出要讨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对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充分发挥电子书包课堂实时互动作用。课堂上,学生不必携带厚厚的书籍资料,都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而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可以提高学生资料查询的效率[1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使用课件视频点播服务,也可以在线观看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录像,如有疑难问题可以求助教师或学习伙伴,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虽然在电子书包平台上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访问大量学习资源的便利性,但是对部分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做好课堂计划,以增加与学生实时互动、监控、反思的效果。

(4)布置课后分层次作业。教师需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从而布置个性化的学习作业和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作业的提交和疑难问题的咨询。利用电子书包的分层次作业设计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也可以通过在线测试、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和学生互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

3.各学校师生及时交流反思

试点的7所学校教师要在使用电子书包时只有经常交流电子书包改进的策略,才能使电子书包的应用更加高效和可靠。

总之,由于条件和研究者精力的限制,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展,电子书包与具体学科整合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未来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1] 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1,11(22): 42-42.

[2] 张立春,焦建利. 教师对电子书包的态度及理解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 (5):46-52.

[3] 焦建利,周晓清. 基于Pad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BA4C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 2014,261(1):9-10.

[4] 邓文虹. 电子教材研发的思考与实践——以人教版电子教材的研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11,(12): 32-36.

[5] 孙立会,李 芒. 日本电子教科书研究的现状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3,(8):111-117.

[6] 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J].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7]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216(4):24-27.

[8] MIHYE K, KWAN-HEE Y, CHAN P,et al. Development of a Digital Textbook Standard Format Based on XML [C].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

[9] 张立春,焦建利. 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态度及理解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2):98-105.

[10] 柴阳丽.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2):72-77.

[11] 白若微, 周 榕,张文兰.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8): 51-52.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6-06-02;收修日期:2016-09-21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6A880038);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5〕-JKGHYB-0649);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JYB2015234);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WH018);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GZS194)

张立春(1987—),男,黑龙江海伦人,讲师,主要从事数字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G434

A

1003-0964(2016)06-0088-05

猜你喜欢
电子书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谈谈电子书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