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冬梅(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瑜伽专修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优化
范冬梅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摘 要:论文经过前期对实践能力的理论认识与基本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确立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细化了目标、拓宽了路径,为完善瑜伽专修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较为系统、实用、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关键词:瑜伽专修课程 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
本论文为响应我国高校大力开展课程实训工作,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依托于前期历时1年半所作的沈阳体育学院教学委托课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基础之上,从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实施过程、以及研究成果来进行总体评价,完成了预期各个阶段的任务目标,确立了科学合理的优化思路与改进措施,建立了瑜伽专修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细化了目标、拓宽了路径,为形成较为系统、实用、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1.1 培养目标
瑜伽作为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于2005年开设,承担着为社会提供瑜伽专业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瑜伽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具备瑜伽教学、训练、裁判、设计、策划的基本能力,以及对瑜伽的组织开展、推广普及和咨询指导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需要紧密的与社会发展融合,对培养的各环节的实践能力提出了突出的要求。要求培养过程中始终将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广泛接触社会、贴近社会、始终与社会发展保持联动,以满足社会对瑜伽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现状分析
目前,从瑜伽专修班学生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呈现着就业率较高,但从事本专业(即瑜伽教练)的人数只占就业率的三分之一。突出体现在“学生在实践教学能力上的不足导致难以胜任瑜伽教练,竞争力低下。”反映在学生专项技术较好,专项技能较差;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好,专业素养不足;实践教学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剖析了阻碍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我们首先需从课程本身找根源。总结其上原因即:①核心问题--- 课程目标不明确,尤其是具体实践教学目标不细化;②教学途径不充足,尤其是在社会实践部分缺乏情境式教学环境;③教学模式不清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目前瑜伽专修课程体系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最薄弱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因此,在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有未来发展潜能的高素质的瑜伽专业人才,是亟待解决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2.1 瑜伽专项实践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和水平划分
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沿着从一般到个别、由普遍到特殊的研究路线,递进式查阅并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为本论文对瑜伽专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点和逻辑框架。
2.1.1 实践
“实践”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rxasi,其基本意义是指“行动”、“行为”及其后果,它是同logos (理性、理念)相对立的,指向外部的活动。在中国古代就有“行”这个字,引申为行走、行动、实行、实践等意义。本论文基于培养和提高个体实践能力的研究目的,就实践概念提出基本认识和观点: 将“实践”定义为实施实践观念的过程,即实际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客观物质活动。
2.1.2 能力
能力是人们在研究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时碰到的关键问题,在《汉语大辞典》中对能力是这样解释的,能力即“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力量”。一般说来,能力一般意义上说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本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将能力分为两类,一是认识能力,一是实践能力。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所展现出的能力为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展现出的能力为实践能力。从研究的需要出发,本论文着重考察个体的实践能力问题。
2.1.3 实践能力
通常而言,所谓“实践能力”即“完成实践活动的能力”。 基于上述对实践和能力的认识,本文将实践能力定义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所具备的那些起稳定调控作用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这一定义包含以下要点,其一,实践能力的承载者是作为个体的人;其二,实践能力体现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其实践能力是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
实践能力与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上位概念,能力包含实践能力及其它能力。实践能力各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学生个体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一般实践能力是专项实践能力的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是一般实践能力的延伸,应用实践能力直接作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以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为必要条件。
2.2 细化培养目标,拓宽培养路径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每个教学环节的紧密协作才能有效达成。目前,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五个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实训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即: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检验和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保障;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针对目前瑜伽专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我们应对每个实践教学目标和路径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整与改进,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开发了以下的教学路径:① 课外活动:联合我院工会开展了校内教职工瑜伽课,以瑜伽会馆的教学形式进行实际授课;结合我院瑜伽体位赛事的组织、双人瑜伽表演的编排、评分标准的制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结合我院院运会、元旦晚会等形式的大型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编排等实践教学能力。②社会实践:开发了华府丹郡社区、恒大名都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以瑜伽会馆的教学形式进行实际授课,教学对象是社区会员。
改进了以下的实践目标与学习内容:① 实训课:自主学习为主。内容:a单个技术的讲解与示范练习;b 开展瑜伽书籍的阅读讨论。目标:从初步掌握到熟练掌握技能的过程,提高瑜伽文化素养。② 毕业论文:研究性教学为主。内容:撰写有关瑜伽的文献综述,学会对瑜伽理论知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目标: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瑜伽专业素养。
(1)沈阳体育学院瑜伽专修课程的实践能力培养处于薄弱环节,其培养模式还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显现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不细化,教学途径不充足。
(2) 通过对瑜伽专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与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细化目标,拓宽途径,丰富实践设计环节,强化学生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完善其课程体系,形成较为系统、实用、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3)通过研究,建立了实践能力的理论根基。构建了瑜伽专项实践能力的组成要素,制定了瑜伽专修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划分,建立了瑜伽专修课程实践能力目标与实施路径的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届博士论文
[2] 辞海(教育、心理分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 徐嘉.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辽宁师范大2012届硕士论文
[4] 潘从善.体育类应用型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形成途径探讨[J].四川:成都体育大2012届硕士论文
[5] 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4(9).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c)-0068-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