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治国,王 林(.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00084;2.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2)
我国中长跑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试点学校的特色创新
——对郑州市金水一中的实地调查
殷治国1,2,王 林1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贵州省体育运动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体育系统的体校培养方式不太受青少年家长的青睐,因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存在竞技训练成材率不高、文化教育水平效益低以及毕业生出路不畅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与传统体校培养模式形成对比的是普通中学的训练学习模式,因普通中学具有相对较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定位,青少年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亦能接受全面、规范的文化教育,这样更适合青少年日后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如何挖掘普通中学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潜力是十分必要的。
自2004 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开始评估认定奥林匹克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工作,包括综合基地与单项基地,通过搞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与评估,能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精品人才培养工程,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更好更有效地发展,是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继续迈进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国中长跑项目的奥林匹克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共有22所,其中普通中学试点学校仅有2所,河南郑州市金水一中即为其中之一。故实地调查将普通中学为高水平基地的金水一中作为研究的典型个案,挖掘其优势潜力,借鉴其成功经验,对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建设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体育总局建设中长跑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建立和评定基地,加大投入与管理,促进体教结合,以更有效地实现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有序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好中长跑高水平人才基地,必须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1.1 运动训练工作的科学化管理
各基地要根据竞技体育训练阶段性特征的本身实际需要,在科学化管理方面做到:(1)应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从研究中长跑项目的本质特征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指标,并建立起结合运动训练的反馈与评价体系。(2)注重科学的训练过程,加强训练、教学与恢复的全面整合,加强训练硬性与软性条件的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训练监控体系,提高青少年科学化训练水平。
1.2 文化教育工作的人性化管理
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改变以前单纯注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转化成全面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竞技能力训练、心理健康与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既是运动员,又是全面发展的学生,学习与训练缺一不可。解决好学训矛盾,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基地必须完成好训练与学习的双重目标,注重人文关怀与共生教育。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管理新常态。
1.3 形成常态化机制的过程管理
各基地的建设发展,要形成常态化的过程管理。改变以前相对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思维,对基地评估目标进行科学全面地认知,根据基地实际充实管理的规范化内涵,处理好评估目标与实际情况间的矛盾,进一步完善学习、训练以及生活的管理常态化管理机制,以结合教学与生活管理,促进运动训练的常规管理。以教练或教师为管理第一责任人,其他部门或人员配合管理,形成管理合力。
1.4 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化效益
基地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与地区更有效地培养更多中长跑项目的体育后备人才。各项训练、教学、管理工作均应与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相结合,提高输送率与成材率,调动教练、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融合各种资源,做好竞技人才输送工作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各类相关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的效益最大化。
金水一中虽然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中,学校规模不大,但在训练硬性条件不太好的现实条件下,以打造特色中长跑高水平人才基地为宗旨,该校通过理念革新、机制创新,深化教体结合,破解发展难题,在“教体结合”模式下在培养青少年优秀田径后备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2013年第12届全运会上获10000m银牌和5000m第5,马拉松获得个人第5以及团体第5。近3年来,共获得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金牌10枚,省全运会金牌13枚。向全国、省专业队、部队和大学输送高水平运动员44名,向省示范性高中输送体育特长生53人,共有25人进入高校深造,其中,12名队员入选国家奥运后备人才优秀苗子。该校于2011年被授予“河南省田径(中长跑)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013、2014年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田径基地”;2013年被授予“国家中长跑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2.1 人才培养理念的特色
金水一中近几年不断学习国内开展“体教结合”“教体结合”效果良好学校的经验,从宏观层面上转变观念,设计学校办学理念,打造金水一中“教体结合”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顶层目标,实现金水一中“教体结合”的特色化。基于“兼容并包,厚德重生,教体结合,跨越发展”的办学理念,金水一中将“教体结合”基地定位表述为:以满足国家、省市区体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构建普通中学办优秀田径后备人才基地的协同式创新平台,培育全面发展的田径后备人才。
2.2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综合化的过程管理机制
为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的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该校确定了学校3~5年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中长跑优秀基地,彰显金水一中“教体结合”的办学特色。因此,该校先后出台了《金水一中田径训练基地管理办法》《教体结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教练员管理制度》《学生运动员管理制度》以及各功能室管理使用等12项相关制度。在管理目标中明确提出不断完善中长跑比赛项目队伍建设,保证队伍参赛并完成相应的比赛任务。
2.3 组建选材领导小组,建立一体化的选材机制
科学选材是突出特色的前提条件,为此该校邀请有关领导、高校专家、专业教练和体育教师等人员组建选材领导小组,把体育教师推荐与教练员遴选、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有机结合起来。根据田径运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素质、专项素质的要求,制订完善田径运动的《田径运动少儿选材参考标准》,形成了教育、体育一体化的选材机制,极大拓展了选材面和选材成功率。在选材形式上创新,以教练自主选拔与组织集中相结合、常规选材与各级运动会选材相结合、体育教师与教练选拔相结合、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选拔相结合。拓宽选材渠道,不断完善队伍梯队建设。
2.4 不断完善团队化的创新型训练模式
在充分发挥生源、教学、管理和财物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体育系统在人才、训练、竞赛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引进专职田径教练员的力度,在着力发展中长跑的基础上,补充竞走和投掷项目;选拔该校体育业务骨干,定期聘请专家为技术顾问,如聘请的国家队田径专家组成员杜怀策、中长跑训练专家李培利等人指导并共同打造优势互补、义务共尽、成果共享的金水一中“教体结合”特色化的训练指导团队,真正实现了培养中长跑高水平后备人才的综合效益。
目前该校与郑州市体育局牵手,引进孙伟等3名专职田径教练。为了提高教练业务能力,经常聘请业内知名专家进行指导。该校明确基地训练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训练任务,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有氧耐力,重点改进跑的技术。重点任务是提高基本素质和有氧耐力。素质包括力量素质,主要发展腰腹肌、上肢力量和各种跳,增加踝关节力量。
2.5 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创新型学习模式
按照该校合作课堂模式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运动员群体的共性特征,以“三抓”强化课堂管理,以“三读”创设学习环境,以“三写”克服学习惰性,发现学习、训练中的不足,及时寻求指导和帮助,以“二清”来保证运动员学生基本做到当堂和当天完成学习任务。
评价机制创新。根据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情况采用“3+4+3”综合评价法。所谓“3+4+3”综合评价法就是学期评价从德、体、智3个方面分别按30%、40%、30%的权重对运动员进行综合评价。另外,实行特色化的“三集中”融合管理模式即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教练员(辅助训练的体育教师)和学生运动员均吃住在学校,运动员每天正常上文化课,常年坚持系统的课余训练,每天训练总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5h。同时,利用住校优势,晚上运动员再集中学习文化课1.5~2h,既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和运动量,又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文化课。
2.6 深化教体结合,凝炼学校文化
为了破解“教体结合”和“学训结合”的矛盾,金水一中创新思路,采取 “三个走进”,形成教练与文化课教师、学校领导间相互关注、理解、沟通,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指导与帮助运动员战胜一切困难。
2.6.1 领导走进运动员的生活
学校领导经常走进运动员的生活,及时帮助运动员解决实际困难,给运动员极大的鼓励和激励,同时对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2.6.2 教练员走进教室
教练员从运动场走进教室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状态,才能真正培养运动员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为运动员的终身发展负责。
2.6.3 教师走进运动员训练场地
教师目睹学生运动员在训练场上吃苦流汗、顽强拼搏,才能了解运动员群体的特殊性,真正体味运动员的辛苦和不易,及时发现运动员的个性和闪光点,才能逐渐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作为中长跑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金水一中,其3个“走进”经历了从冲突到走近,再到走进,真正做到了“教体结合”的深度结合、交叉融合,使之走出学训矛盾的困境,并在深化教体结合过程中,凝炼了颇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依托的,培育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开发与实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教结合,将是今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发展方向。作为国家中长跑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普通中学,金水一中能充分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条件,发扬创新精神,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坚持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坚持体教结合,解决好学训矛盾,成功地贯彻实施运动训练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与文化教育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形成了常态化机制的过程管理,实现了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大化效益。总之,金水一中的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国家中长跑高水平训练基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1] 刘绪荣.烟台市中学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2] 张健,江海林,熊焰,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41-44.
[3] 张亮,郭振,李越,等.我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46-48.
[4] 郝小刚,周映春.基础不牢 体制不健全:制约体教结合瓶颈及其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9-11.
G808.17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2-138-03
2016-01-13
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研攻关课题(编号:10A074-2013A074)。
殷治国(1980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学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