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飞(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花样跳绳师资培养问题的思考
刘 飞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高水平的花样跳绳师资队伍是花样跳绳运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抓好师资培养工作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从花样跳绳师资培养现状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完善。
1.1 师资培养理念与目标不统一
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基本以协会、俱乐部形式进行。在师资培养方面没有非常明确的理念,仅限于进行该项运动教学与训练这一层面的认识,具体目标多是照搬全国跳绳推广中心的教练员等级培训大纲,并未根据地方实际进行调整与改编,而且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互相间的教学与比赛交流很少,从而导致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
1.2 师资培养模式单一,内容差异较大
目前京津冀三地的师资培养基本以短期培训的模式进行。培训模式单一,多以集中短训、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培训以灌输一般理论为主,授课内容较为陈旧,缺乏对花样跳绳实践一线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对花样跳绳教学实践深层次的把握不够,因而对参训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作用不明显。部分参训学员在培训期间觉得小有收获,但由于时间紧,内容安排欠科学等原因,造成其达不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进而导致实践应用性不强。另外,花样跳绳培训的规模不大,各个培训班均由地方跳绳组织单独完成,培训效果差距明显,整体水平不高,远远未达到师资培养系统性、科学性的基本要求。
1.3 师资培养地区发展不平衡,培训班讲师水平参差不齐,现有师资结构欠合理
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花样跳绳专任师资为3.5%,兼任师资为96.5%,兼任教师中92.8%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从师资分布地区来看,绝大多数集中在北京市区、天津市区、石家庄、张家口等人口密度大的区域,郊区农村地区相对很少。三地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地区花样跳绳师资培养的讲师主要为来自最早在国内开展此项运动的跳绳爱好者,部分讲师参加过全国跳绳推广中心组织的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班,有一定资质,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部分师资未参加过任何培训,仅仅是社会自由跳绳爱好者。而师资培养的对象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花样跳绳师资结构很不合理,整体师资水平不高,整体数量也远未达到适应三地花样跳绳发展态势的要求。总体而言,现有师资的数量与质量均远远落后于花样跳绳运动的发展需求,急需补充大量京津冀地区的花样跳绳教师队伍。
1.4 培养过程“重训不重养”,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与方案
在培养环节上,只注重对培训内容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受训教师如何开展基于学校和课外活动指导研修指导不够。完成培训回到实际教学情境中后,教师多不能对所学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讨、交流和反思,致使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和花样跳绳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各个培训班各自为政,只有短期培训计划与方案,基本没有完整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明确指出,应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此前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自此,京津冀一体化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从以上政策出台可以看出,当前各个运动项目,尤其是健身类运动项目得到了国家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三地在体育领域的合作项目日益增多,花样跳绳运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京津冀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角色,决定了该地区花样跳绳运动的一体化探索必将引领中国改革的潮流。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而从目前花样跳绳运动师资的状况来看并不乐观。尽管花样跳绳运动师资总量在逐年增加,但与花样跳绳运动发展质和量方面的需求相比均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花样跳绳师资培养任重道远,应将其放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筹划、周密部署,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上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
花样跳绳师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京津冀地区花样跳绳运动的大力发展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的计划与实施方案,这既是当前国家体育发展的明确要求,也是该项运动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3.1 明确培养理念与目标
培养理念是师资培养的灵魂和核心价值取向。围绕花样跳绳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师资自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的不足,需确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学员为本、系统全面、按需培养”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在培养师资过程中非常重要,不同的培养目标最终会形成不同的人才规格。花样跳绳资培养须以一体化的教育管理机制、组织机构为纲,统筹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整体优化三地各种资源与机构,注重实践,以全面提高花样跳绳师资水平为目标。
3.2 建立三地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开放灵活的师资培养体系
建立三地一体化协同创新体,以京津冀地区花样跳绳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区域性赛事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逐步引入三地具有体育师资培养资质的高校组织,探索以高校为核心,地方协会、俱乐部参与的花样跳绳师资培养机制,促进该项目师资培养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花样跳绳运动的推广与健康发展服务。
构建系统科学、开放灵活的师资培养体系,是花样跳绳师资培养改革的总体方向。建构新型师资培养体系,关键是要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各自为政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新格局。师资培养格局多元化,不仅指京津冀地区拥有体育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参与,也包括现有体育协会及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全面改造与提升。要根据各级各类花样跳绳培养和终身学习提高的要求,从更高层次上考虑、设计相关的学科与专业。特别是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体育类院校,应科学计划,统筹安排,设立花样跳绳专项课程教学计划与方案以及开设花样跳绳专业,从更高层次上系统地培养花样跳绳师资人才。
3.3 创新培养模式,促进花样跳绳师资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与科学化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培养模式一般可包括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状态、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计划模式、教学组织形式、非教学或跨教学培养形式等。
培养模式是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设计,一种对于培养过程的建构和培养过程的管理。京津冀三地的师资现状为:培养对象有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有在读大学生及社会自由职业者;从培养的层次上看,有研究生、本科生,还有高中生;从教学训练时间看,有新入行的教师,也有从事花样跳绳运动多年的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这些不同类型的培养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为了满足学员的需求,应依据“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针对培养的难点、重点和新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以及相应的培养模式。只有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才能有效促进花样跳绳师资培养的专业化、系统化与科学化,为花样跳绳运动的开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与训练人才。
3.4 强化培养管理,提高师资培养效果
以人为本、严格制度的管理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团队,是确保培养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研究设立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实现三地协同管理的保障。应该依据《教师标准》,制定《花样跳绳教师资格条例》,严格教师准入,逐步提高教师资格的学历起点;实行教师资格临时、长期、终身证书分类制度;建立教师培训等级证书制度;形成师资系统培养与短期培训和师资管理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促进教师自觉学习,建立和完善花样跳绳师资专业发展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5 加大师资培养宣传力度,扩大培养规模,提高三地协同培养师资的权威性与认知度
利用网络、宣传栏、期刊、杂志、媒体报道等多种媒介,宣传培养的相关内容和信息,可使培养文化理念内化于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心中,让大家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目的。应该通过培养活动为载体,组织各类生动鲜活、意义深远的活动,如联欢晚会、班级联谊活动,把培养精神、价值观念等寓于培养的各种有形载体中。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国家突破京津冀发展瓶颈、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这种背景下,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要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师资培养更应以此为契机,以三地高等体育院校为核心,地方协会及俱乐部积极参与,以赛事为牵引,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破三地之间、各个相关组织之间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一体化协同创新体,促进三地政府、高校与协会、高校与俱乐部、协会与俱乐部间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花样跳绳师资培养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与科学化。
[1] 王文敬.对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郝红红.当前我国体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9(7).
[3] 赵海.美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 (10).
[4] 王然科,张吾龙.中外跳绳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9).
G834.21 文献标识码:A
1674-151X(2016)02-020-03
2015-12-25
刘飞(1990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