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学科发展历程与相关问题厘定

2016-11-28 10:53黄耀东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学校体育学科

黄耀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420)

学校体育学学科发展历程与相关问题厘定

黄耀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体育部, 广东 广州 510420)

摘要: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学发展的历程,发现这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学校体育研究领域较为清晰,自身发展比较成熟,并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适应了学科分化的趋势;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确立了学科地位;一大批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通过梳理我国学校体育学研究成果,认为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的现象与规律。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学科;学校体育;学科发展

学校体育在我国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内容,其产生机理、运行规律、实践经验以及自身所蕴含的各方面关系和矛盾逐渐发展成为“规范化、专门化的知识体系[1]”。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和问题,揭示学校体育规律并指导学校体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其建立、成长、成熟和发展必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研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程,理论探讨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概念、学科地位,探寻学科建立与发展的规律性特点,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1学校体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1.1苏式体育理论影响学科的初创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建设新体育,把体育普及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中去[2]” 的任务。于是,在“以俄为师”、“全盘学苏”的热潮中,我国翻译《苏联体育教材》、《苏联学校体育教育》等著作,引介了前苏联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1955年,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来华讲学,系统介绍了体育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法、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法、业余体育组织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法,根据其讲学内容,1956年北京体育学院出版了凯里舍夫的《苏联体育教育理论》(讲稿);此后,苏联专家与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共同合作编写体育院系使用的体育理论讲义,其中学校体育内容占较大篇幅。

在“批美学苏”期间,学校体育在苏联学校体育理论的影响下,以增强学生体质思想为主导,以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基本任务,运用“三段式”(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课堂教学结构和凯洛夫教学原则开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当时的学校体育教学秩序[3],促进了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0世纪60年代初,在消化吸收苏联体育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于1961年出版自编的体育学院作为内部教材使用的本科讲义《体育理论》,辟设章节讲述教学和训练、教学训练的组织和计划、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等内容;在此期间,也有一些专家编著出版了《体育教学法》、《体育教育学》,这些教材和专著对于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学校体育学基础理论的根基。“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体育研究氛围遭到破坏,理论建设遭受重创,学校体育学科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2学科分化助力学校体育学的独立

1979年5月,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简称“扬州会议”)。“扬州会议”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事件,它果断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对学校体育造成的破败乱局,迅速打开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局面,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开放与变革的意识、探索与争鸣的环境和强大的发展动力[4],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思想,明确了学校体育研究的主题——增强学生体质,开启了学校体育研究的新征程。

1981年出版的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体育理论》分为体育概论、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与青少儿业余体校、体育锻炼与群众体育等四篇,其中,第二篇篇幅最大,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概论、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群众体育的知识体系足够成熟,《体育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无法涵括各个部分的内容,也不能满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吸取世界各国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把体育理论一门学科分为四门课程,即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和群众体育学,这不仅对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还催生了一门新的课程——“学校体育学”[5]。

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过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于1983年出版了第一本全国体育院系试用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作为教材的《学校体育学》,通常被认为是学校体育学科知识规范化、专门化、系统化的标志,第一本《学校体育学》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学校体育学科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初步建立起学校体育独立的知识体系,标志着学校体育学科开始进入自我发展的新阶段。

1.3人才培养促进学校体育学科成熟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1991年6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校体育学被列为11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根据其要求,出版了系列《学校体育学》教材,如金钦昌、李祥等主编出版了多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这一批新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专著问世,丰富了学校体育学学科内容,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校体育理论的目的是通过将体育研究者自身的理想展现给实践者,启迪与唤醒体育实践者,加深和更新人们对体育及其价值的理解[6]。在20世纪80年代末,体育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事实,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体育教学现象,心理学、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美学等多学科都不同程度地被应用到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来[7],努力探索与丰富学校体育理论和实践,如“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快乐体育”、“全面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学校体育理论得以产生,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学科向实践层面的发展,极大地丰富着学校体育学科的理论内容。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 2004 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该方案把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至此,《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各级体育教师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完全确立,它通过高校教学平台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展现学校体育基础理论,并用来指导学校体育的实践。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主要得益于:(1)学校体育研究领域较为清晰,自身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各方面关系和矛盾显露得比较清楚,并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2)适应了学科分化的趋势,适时从体育理论学科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体育基础理论;(3)在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确立了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学科地位;(4)一大批学校体育工作者眈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以其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奠定学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基石。

2学校体育学相关概念的厘定

2.1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

划分研究领域,明确研究对象,有利于形成专门化的学科知识体系。被认为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奠基之作的第一本《学校体育学》(1983年版),虽然初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学校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但该书并没有明确阐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国内学者对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指定存在不同表述,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8]。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及个性和谐发展的规律性联系”[9]。也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以学校体育实践为研究对象的”[10]。也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学校领域内的体育教学活动”[11]。从国内学者的不同表述中,仍可以明确学校体育学是以学校体育为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指向学校体育这一事物的现象与本质。

学校体育学的研究领域是固定的,但其“地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必须根据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从学校体育价值及其实现的角度加以认识和确定”[12],其研究对象的各元素(课程、教学、管理等)在不同时空具有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联系与矛盾,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因此,在描述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时有必要注重过程性这一特点。同时,作为一门学科,在界定研究对象时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能把研究对象仅指向个别方向,而是要观照学校体育的整体,指向其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与现象。因此,可以明确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的复杂现象与内部运行的规律。

2.2学校体育学的概念界定

作为学科成立的重要标志,不可缺少对本学科最基本术语的界定。然而,国内学者鲜有对学校体育学概念的讨论,先前出版的几本《学校体育学》教材中也能见到学校体育学概念的界定。如《学校体育学》(199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提出:“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科学,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3]。《学校体育学》(1998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提出:“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4]。以上两个概念在界定学校体育学的属概念时存在明显不同,即学校体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学科?唯科学主义者认为,凡是学科必首先是科学,不是科学的知识是没有权利成为一门学科的[15]。而学科一词在本源意义上仅指知识的分类体系,其使用范围较为严谨。将学校体育学界定为一门学科,能把学校体育与知识生产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凸显学校体育学研究领域的专门性和研究对象的针对性。诸如教材《学校体育学》(1999 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将学校体育学界定为“以研究学校体育及其规律为对象的一门学科”[16],这种偏向学科的说法也是有其道理的。

其实,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并非起源于学术研究,而是直接来源于具有规律性的学校体育实践活动。学校体育的运行规律反映学校体育的内在的固有属性,规定着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育体,即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培育体质强壮的人,这一质的规定性也是学校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最明显的标志。然而,围绕着学校体育的育体育人根本任务,学校体育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功能、地位、价值、特性,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辨证关系乃至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丰富了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内容,推动着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发展。因此,在明确学校体育学质的规定性基础上,结合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学的界定,可以将学校体育学的概念界定为研究学校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2.3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地位

2.3.1学校体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

国内学者坦言“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一门新兴学科”[17]。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地位不可能跳出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的范畴而达到完全独立,它仅仅是介乎教育科学与体育科学之间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原因在于:第一,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它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共同组成教育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在教育整体中都具有独特的任务规定性以及自身特殊的矛盾性和运行规律,这说明学校体育学与教育其他学科一样,在教育科学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在体育科学学科范畴内,学校体育学从属于体育科学,它与体育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学校体育学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学校体育领域。第二,学校体育学针对本身所指向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特有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包括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价值功能、本质特征、目标任务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矛盾关系;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内在规律;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及其职业素养等等。第三,社会对学校体育学学科知识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学校体育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硕果累累,并且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认可。学校体育传入我国的百余年间,早在20世纪初的一批有识者如袁敦礼、方万邦、马约翰、吴蕴瑞等就已阐释了它的理论价值及其学科地位。直到1983年我国第一本及其后众多版本《学校体育学》的问世,逐步形成了学校体育学独立的知识体系;以及直到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划列学校体育学为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从学科制度规定了学校体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然而,衡量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独立地位,其关键还在于看它是否形成独特的、高度认可的概念体系,即该学科的学科语言是否形成。而当前学校体育学科中几个层面的概念及关系表述不清或含糊其词,缺乏科学性、衔接性、连续性与逻辑性[18],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可度高的学科语言,这很大程度制约着学校体育学科的独立与成熟。从当前的态势分析,只能承认学校体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从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看,这门学科终究会走向独立、成熟。

2.3.2学校体育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密切

学校体育学是存在于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领域的相对独立学科。在教育科学领域,学校体育学与德育、智育相关学科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各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育人为导向,它们存在学科功能上的合作;在体育科学领域,学校体育学通过自身的发展成熟影响体育有关学科的发展,继而带来多个知识类型相互交叉、融合并最终促进学校体育学学科知识的再生产;同时它也与其他体育学科保持密切的关系,从体育其他学科如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汲取营养,丰富本学科的理论体系。

学校体育领域相关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衍生出庞大的学校体育学科群。在以学校体育学为主导成立的学科群中,因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明确指向学校范围内的体育运行规律与现象,而当仁不让地成为上位学科。而学校体育最基本的内容还是教学,围绕教学而生发出以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两个基本问题为任务的两门学科——体育课程论和体育教学论。体育课程论作为研究体育课程的相关原理、方法的学科,体育教学论作为研究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的学科,两者在研究的任务与范围上虽然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有着一定的交叉重叠,但却是学校体育学的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范围、特点和独立性。因此,体育教学论与体育课程论是学校体育学之下的两门平行学科[19],它们从属于学校体育学,但作为学校体育学学科内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却有力地推动着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

3结论

3.1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并没有自己的学校体育理论,而是借鉴苏联体育理论模式;随着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的发展,学校体育理论逐渐成熟,以至于从体育理论学科中分化出来而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2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运行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研究任务是揭示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研究目的是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3.3学校体育学是存在于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领域的相对独立学科,但这一门学科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的时间不长,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亟待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体育学为龙头的学校体育学科群。

参考文献:

[1] 万力维.学科:原指、延指、隐指[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6-19

[2] 发刊词[J].新体育,1950(7)

[3]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2-16

[4] 梁立启,邓星华.“扬州会议”及其对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4,21(5):1-5

[5] 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三十年历程[J].中国学校体育,2009,8:12-17

[6] 方新普,黄文仁.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互作用的再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46-148

[7] 于秀.对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2):4-10

[8] 潘志琛.论学校体育学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0,5:89-90,85

[9] 潘绍伟.关于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1994,6:40-41

[10]过家兴.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

[11]郭晓春,罗平.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构建中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2):83-88

[12]潘绍伟.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9-10

[13]吴锦毅,李祥.学校体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

[1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3

[15]李栋,杨道宇.论教育学何以巩固自己的学科地位——为中国教育学“突围”另辟蹊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4):7-10

[16]《学校体育学》教材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

[17]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18]邵伟德.论学校体育学科中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1-64,71

[19]王沂,纪烈维,李尚滨.学校体育学科的“结点辨析”——论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课程论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8,1:25-27

Overview of Subject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UANG Yao-do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China)

Abstract: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new subject that the object of research is the phenomenon and ru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By reviewing the subject histor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e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ubject is mainly due to some of these factors, that is, the research field becomes more and more clea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s the regularity of subject stratification; the subject status has support from education policies; a large number of workers make great efforts to subject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subjec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 physic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黄耀东(1973-),男,广东湛江人,讲师,本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3-0121-04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学校体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