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
以创新求是精神 全面深化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综合改革
——兼论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
刘 青
面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新形势,围绕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阐述。文章联系成都体育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认为,专门(专业)体育院校必须协调好“体育特色鲜明”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体育”这一“根本”专业特色;进一步强化术科(含艺术类)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体育术科人才培育质量的再提升,解决行业话语权问题;进一步主动对接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并紧紧依托具体竞技运动项目平台,解决“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落地问题;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特色,形成优势,实现学科、术科融合发展。
专门体育院校;办学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指示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1]这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中国的高等体育院校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创办的初衷主要是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2]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国家的统筹规划,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在发展中和初衷(目标、定位)有一定的“偏离”。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院校,在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教育综合改革、体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在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行业)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重要挑战。为此,笔者结合近两年成都体育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在全面分析新常态下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走向及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围绕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及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经历了历史性的管理体制调整的变革和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而且高等体育教育的大众化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比较突出,制约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
在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作了系统阐释。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概括地说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3]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4]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不能偏离此逻辑,换言之,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必须在“新常态”下谋划“走向”,具体而言:
一是从发展环境看,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规模扩张和人事政策的改变,人才市场的供给关系已经由学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用人单位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在对接国家重大重要需求、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上有所作为,且要主动作为;二是从发展定位看,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加,高等体育教育(尤其是专门体育院校)的角色定位正在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办学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自觉地与国家体育、教育事业和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三是从发展方式看,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正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把发展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体育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和能力,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5]四是从发展动力看,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步从要素驱动转向改革驱动,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和释放发展活力。这就要求高等体育院校必须紧跟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在深化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理顺内部关系、争取外部支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面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等体育教育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当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需要形成四个共识:第一,注重内涵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扩规模、增学科、上专业、院改校。只有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作为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才能进入内涵发展的良性轨道;第二,注重特色发展,而不是一味盲目攀高或搞大而全。应当立足体育院校自身发展实际,立足自身区域、行业找准需求对象,不断强化自身办学特色,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质,以赢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第三,注重体制创新,而不是拘囿于原有利益格局和固定模式。只有敢于和善于推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成都体育学院近年来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足球系,并积极尝试依托市场打造足球学院,以及打破传统体育系、运动系专业建制,探索按项目(群)设置系级人才培养单位等改革举措,正是考虑到市场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机制上的探索;第四,注重需求导向,而不是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办学。高等体育院校只有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有效契合,才能得到政府、社会和行业的更多支持和扶持,促进学校的长久发展。
因此,把握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走向,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教育综合改革、适应体育改革,积极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经济转型升级、为健康中国建设和老百姓福祉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支撑。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专门体育院校为主体,其它各类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以及省市优秀运动队(或部分高职体育院校)为补充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我认为,在国家经济新常态和教育综合改革、体育改革大背景下,各专门体育院校应当进一步明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自己的学校与其他兄弟体育院校、各类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以及省市优秀运动队(或部分高职体育院校)的区别,走特色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各条战线百废待兴,创办专门体育院校主要源自于国家战略需要、教育发展需要和体育发展需要,其主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为国家的体育运动服务,特别是要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到主管部门对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要求,再到专业体育院校的办学实践,都突出体现了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于竞技体育的特点。[2]此时期,专门体育院校的办学方向比较具有“唯一性”——“以体为主”。后来,受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冲击,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任务转由“三级训练体制”来完成,进而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明确了专门体育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等体育师资和其他体育专门人才。到了2000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专门体育院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体育事业发展对体育类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北京承办2008奥运会任务的确定,高等体育教育结构、任务均随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专门体育院校(特别是5所从国家体育总局下放地方“部省共建”院校)的办学方向及发展定位开始朝着追求多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不失为在当时形势下一种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选择。但是,这种追求多学科、综合化,盲目扩张专业和规模的作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办学特色(特别是“体育”特色)的弱化。为此,在国家教育引导政策和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以及各类评估的推动下,专门体育院校作为行业特色院校,如何进一步提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体育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在引领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就成为摆在了各级管理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高等体育院校经过几十年的转型、扩模、学科布局,大都已由单一的行业院校转变为“多学科”共存的院校,如何处理“体育学科”和其他新建学科的关系,非体育类的学科如何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此外,我们还不能忽略各其他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的体育院(系)也得到迅猛发展,纷纷开办体育专业,设置体育博士(硕士)学科点,就业市场对体育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政府体育部门所属优秀运动队的退役运动员和高职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充斥,专门体育院校如何获得区域优势和行业领先呢?
当前,对于我们这种行业特色鲜明的专门体育院校来说,既要进一步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又要进一步突显自己的学科优势,还要进一步体现自己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就是别人没有,你是唯一;优势就是别人有你比别人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培养,专业技能十分重要,尤其是术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彰显人才质量、就业好坏的重要标识。我的认知是:
(1)运动竞技能力突出,训练水平高,应该成为专门体育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2)体育科研水平高,应该成为专门体育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和省市优秀运动队(或高职体育院校)的显著特征。
(3)培养博士高层次体育人才,辐射与引领其他各类体育方面专门人才,应该成为专门体育院校区别于其他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体育院(系)和省市优秀运动队(或高职体育院校)的唯一特征。
根据这一思路和认识,专门体育院校应处理好“体育特色鲜明”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牢牢把握“体育”这一“根本”,坚持或者重启“体育为本”。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不难发现,专门体育院校培养各类人才(无论学科还是术科),它的发展根基仍然在于体育行业,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于体育行业。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尤其术科学生的专项竞技水平),突出行业优势,提升行业话语权。
加快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劳动力市场对知识型员工的新需求,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参与全球化、主导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实际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改革总目标。[6]我校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共建的专门体育院校,毋需置疑的是培养大量服务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领域以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从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学校立足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人才,活跃在体育、教育、卫生、新闻、文化、旅游、健康产业等多个领域,为体育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教育综合改革以及体育改革实践,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应当积极回应和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彰显鲜明的体育特色,弘扬运动医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优势,围绕体育、依托体育,形成发展合力。[7]
3.1 进一步协调好“体育鲜明特色”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关系,解决“以体为本”问题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与调整,目前我校共设有11个院系、18个本科专业,分布在7大学科门类(教育、医学、理学、经济、管理、文学、艺术)。归纳起来由四大板块构成:
一是以我校的传统优势项目所组成的运动技术学科(简称“术科”),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是术科奠定了今天成都体育学院的地位。我们当要秉承、发扬和光大成体体育特色,在体育领域打造舍我其谁、非我莫属的领先实力和王者风范。所以学校要把术科继续做好、做强、做优。
二是以中医骨伤学和运动医学为代表的人体科学(简称“医科”),是成体的底气和砥柱,也是我校术科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成体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色所在。所以,在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校决定规划用10年甚至更长时间把运动医学作为世界一流学科进行建设和打造。
三是以体育史、体育新闻、体育产业等为代表的具有体育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简称“文科”)。我的认知是,要建设一所有品质的大学、有灵魂的大学,做一所受人敬重的大学,要培养有文化的体育人,文科一定要强(搞好),人文社会学科是成体的底色和底蕴。
四是以新兴引入的舞蹈类专业与以往我校术科项目中的体育舞蹈、操类项目(艺术体操、啦啦操、健美操)结合所组成的艺术学科(简称“艺科”)。
以上基本构成了“以体为本、多学科发展”布局。那么,如何处理好这四个板块之间的关系?怎样去构建具有“体育鲜明特色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回顾我校办学历程,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校确立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高等体育学府的建设目标,符合当时的学科、专业布局与建设需要。上面四大板块中除了运动技术学科和人体学科以外,其他学科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陆续建设的,非体育类专业学科占大多数,应该说是适应了当时的历史需要与发展要求。随着这些学科专业实力的逐步增强和当前教育、体育改革的需要,学校把建设“具有鲜明体育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作为未来的发展定位与奋斗目标,这里就必须处理好“以体为本”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关系。我甚至拿航母作比喻形容这对关系,航母是一个“群”,它必须有护卫舰、巡洋舰、舰载机等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协同作战体系。体育学科要发展空间,也必须依托其他学科专业的支撑,与其他学科专业相容发展、相互渗透;同时,其他学科及专业又围绕体育学科的舞台得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当以体育为平台和依托去积极寻找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寻找自己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我校打造“大体育”学科,构成以体育学科为母舰,以其他多学科为护卫航、巡洋航、舰载机等的协同作战体系,构建“大体育学科专业群” ,这里凸显的仍然是“体育学科是土壤、是基础、是根基”的问题![7]
3.2 进一步强化术科(含艺术类)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体育术科人才培育质量的再提升,解决行业话语权问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第一职责和中心工作。我校2015年以来,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一线两翼”战略,即以突显专业专项能力提升为主线,以扎实推进科研水平的再提高和扎实推进代表队的训练水平提高为两翼。按照问题导向:当前术科系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学生专项技能下降和技术不突出的问题,以及我们整个术科师资人才队伍在行业的话语权缺失问题。根据这一战略调整和改革要求,术科系人才培养需要抓住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强化各项目代表队训练。可喜的是,近一年来, 学校上下对突显专项技术、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一专多能”达成了普遍共识,开始不断在学生竞技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频频参加全国、省、市和体育院校的比赛并取得好成绩,不仅提升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对专项教学以及整个术科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二是提升专项(修)课质量。通过启动新一轮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等几个术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落实如何强化专选(修)课技术、技能达标及质量要求等。另外,实施这一战略还必须有科学的学生管理、教师职称评价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为此,学校专门针对代表队制订了《优秀运动员奖学金管理办法》(占全校比例的3%-5%),以及《“三好生”评选办法》(按照代表队备案人数的10%评选);而专选(修)课——增大了项目专选(修)课教学时数,课时费增加0.2系数,实行专选(修)任课教师全员管理制度,并加强考核与达标等举措。学校新修订实施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和办法》对术科教师带队训练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行业领域担任裁判、技术代表,以及大型体育艺术团体活动担任主创等,评审权重进一步加大,更加强化术科教师对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视。
3.3 进一步主动对接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并紧紧依托具体竞技运动项目平台,解决“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办学特色的落地问题
近十年来,我校非体育类的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医学人体学科专业发展迅速,已经由最早的仅一个医学类中医骨伤科专业发展到今天的跨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等多个门类的11个本科专业和新闻传播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以及中医学、新闻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多学科”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那么,在专门体育院校这些人文类、医学类专业、学科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如何才能寻找到自己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才能凸显自己专业的体育特色、彰显行业优势?
我校的文科系、医学系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在积极寻找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色,主动对接社会对体育多元化的需求。比如,新闻系——重视主动服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搭建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另外,设立争创“博士点授权”和“全国一流”的专业发展目标,新增主持与播音专业,并积极申请戏剧与影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等;外语系——瞄准赛事翻译这一特殊平台,积极为学生寻找不同于普通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医学系——以国家级卓越(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为切入点,加强教学体系建设,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目前在“双一流建设”指引下,整合各种资源,依托郑氏中医运动医学积极打造世界一流的运动医学,以继续提升专业影响力;经管系——面对国际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当前体育产业与管理中高端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致力于培养体育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既懂体育又懂经营与管理的“体育+经济”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今后发展中,针对我校人文类、医学/人体学科专业(板块)发展实际,其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体为本,以项目为支撑”这一根本,即:必须紧紧依托具体竞技项目,解决“体医渗透、体文结合”落地问题!比如,我校的医学系中医骨伤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起码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掌握普通骨伤医学知识与技能、精通郑氏骨伤手法、会武术。而就《中医骨伤学》课程而言,也不能是简单的运动损伤治疗与防治,必须落实到足球、篮球、游泳等具体项目的运动损伤与防治上,“体医渗透”才能落地;再比如,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我们现在习惯于以赛事产业作为龙头研究体育的大产业,可殊不知项目不同,差异迥然。体育产业的教学与研究必须落实到篮球产业(NBA)、足球产业(世界杯)、网球产业(大满贯)……要主动同体育项目主管部门、体育赛事组织、体育企业等密切合作,搭建起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体育产业才会有生命力可言;再比如,新闻系的播音主持专业、外语系的体育赛事翻译专业等的人才培养,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竞技项目上,从“体育解说员”到“足球比赛解说员”、从“体育赛事翻译员”到“网球项目翻译员”,才能使“体、文结合”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有国际市场、瞄准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因为这些竞技项目的生命力决定了你的学科、专业的生命力!你的发展必须依托他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多所体育院校或者其它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的体育院(系)都差不多开设有社会体育专业(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但“市场占有率”始终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运动项目上!我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亦已创办近20年,从最初的培养“体育健身指导员”到“体育旅游工作者”,再到现在的“休闲体育教师”,几经波折仍然处在探索中!近年来国家新开设的休闲体育专业,要谨防办成社会体育专业第二——人人社会、人人休闲!无论竞技的体育、教育的体育、社会的体育、休闲的体育,它的根本仍然是运动项目本身!
3.4 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特色,形成优势,实现学科、术科融合发展
一是坚持特色发展与优势发展。根据我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必须坚持把继承和弘扬“郑氏中医骨伤”理论与技法贯穿于我校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比如,我校的武术专业,其人才培养与其他兄弟院校有何不同?我认为应该是四部分知识结构:传统武术技法(中国特色)、峨眉武术技法(区域特色)、郑氏武术技法(校本特色)与郑氏中医骨伤疗法(校本特色)。其它体育术科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里面,除了通识课、基础课、专项(修)课、选修课外,就应该有一门我校的特色课程——郑氏中医骨伤。而我校现在的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里同样不应缺少“武术”这门课程。这是我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是推进融合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大融合”时代,融合发展是当代的主旋律。怎么融合?按照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首先须实现学科与术科的融合。比如,术科专业知识体系——就应当完成从单一的技术知识罗列,到多学科知识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支撑的转身,融入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而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则实现从单一的学科基础理论加体育通识知识,到以学科基础理论为基础加竞技运动项目实践平台的学科结构体系的转身。比如,《体育产业学》课程,根据当前的发展需求,其教学大纲恐怕应当增添“部分竞技运动项目(篮球、足球、网球等)产业发展实践”的教学内容;《体育市场营销》课程,除了教授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以外,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篮球班——NBA营销;足球班——世界杯营销;网球班——大满贯营销;《体育赛事翻译》课程,则应当把让学生熟练掌握1-2个具体运动项目比赛、训练的翻译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大学生职业规划》,对于体育专业尤其篮球班学生,就不能不讲NBA球星科比的精彩人生。
总之,在当前发展环境和人才培养要求下,就我校而言,作为专门的体育院校要实现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创新发展,必须很好地解决好“以体为本的问题”,解决好“行业话语权”问题,解决好“体医渗透,体文结合”落地问题, 以及解决好“学、术科融合发展”问题,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办学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凸显和发扬光大。
在高等体育院校发展进程中,专门体育院校不同于综合型(或师范类)院校,它的行业性特征明显,或者说它的社会适应面较窄,因而其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既有一般条件要求,也要考虑行业特色因素。我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应时之需,因时之变,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趋势。我们正在通过以推进“运动医学”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带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这些变革不仅要在办学水平上按照世界一流标准进行建设,更要有一种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关注人类的视角和情怀,一种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担当和气魄。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国内各专门体育院校真正伴随中国走向世界,能够不断培养出更多竞技精英之时,更多服务国内国际竞技体育事务,带动国民健身健康水平提升,引领世界体育科教水平的顶尖人才之日,就是我国“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真正建成之时。
[1] 习近平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6.
[2] 池建.关于中国专业体育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兼论体育院校的改革发展[C].2015年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3] 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09.
[4] 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2015-03-02.
[5] 杜玉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R].2015.
[6] 国务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6.
[7] 刘青,舒为平,陶中平,等.成都体育学院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3):1-6.
(编辑 刘雪松)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form in Higher Instit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an Innovative Way——On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alent-training Objectives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LIU Qing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engdu Sport Institute,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special (professional) sports institutes must: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feature”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while firmly taking “sport” as their fundamental feature in talent training; further upgrad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specialized abilities and enhance students’ quality of education to win their discourse right in sports industry; meet the society’s demands for diversified sports services and closely rely on specific athletic platform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meability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arts”; further innovate their talent-training mode to turn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ir advantage and promot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ecialSportsInstitutes;EducationalCharacteristics;MultidisciplinaryCoordinatedDevelopment;ComprehensiveReformofHigherEducation;TalentTraining
G80-05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4-0001-06
刘青,四川宜宾人,满族,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2016-04-28
2016-05-20
G80-053
A
1001-9154(2016)04-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