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出版”时代的编辑能力培养

2016-11-28 02:21许全军
人间 2016年12期
关键词:编辑能力碎片化阅读大数据

许全军

(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广东 深圳 518000)



浅析“互联网+出版”时代的编辑能力培养

许全军

(深圳市海天出版社,广东 深圳518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互联网+”的由来以及它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互联网+出版”趋势不可逆转,传统出版业”危机”并存,必须迎难而上,投身于互联网浪潮。同时,编辑需用互联网思维指导自己的工作,并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工具确保出版的“内容为王”。

关键词:互联网+;编辑能力;大数据;碎片化阅读

一、“互联网+出版”的源起

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8次提到“互联网”,并且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一时间“互联网+”概念风靡全国各行各业。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我们不妨看看互联网专家的观点。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很像带来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错失互联网的使用,就像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拒绝使用电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关系,不是“减去”(替代),而是“+”(加)上。“互联网+”就像电能一样,把一种新的能力或DNA注入到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在新的环境中实现新生。

互联网与传统出版行业互相融合就形成了“互联网+出版”。对于“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曾直截了当地说:“学会使用网络来更好地协同工作的公司也许就是最终胜出的公司。”

二、“互联网+出版”的特征和本质

相比于其他行业,应该说出版行业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纸质书销量少了,电子书大量增加;用手机看书的多了,去图书馆少了;读者逛书店仅仅是为了体验,购书还是去网络书店……所有这些都提醒着我们只有促进传统出版的变革发展才是生存之道。“互联网+出版”经过了多年发展后,展现出了其鲜明特征:

(一)创新性——只有创新才能找到蓝海。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出版”的范畴大于“数字出版”概念。与互联网巨头相比,传统出版业囿于自身客观条件,创新能力不足,但其以互联网思维来指导流程改进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这也是一种“互联网+出版”。目前典型的创新是出版领域的众筹出版和发行领域的网络书店营销。

电子工业出版社对众筹出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2015年初,电子工业出版社准备出版《互联网+》一书,出版社在策划选题之时就在淘宝以众筹模式“首发”,不仅筹措了一笔资金,而且还获得了读者的不少合理化建议,同时这对于图书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销。而网络书店的营销已经引起出版社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不少出版社的网络销售额已经占据了总销售额的1/3强。童书品牌“蒲公英童书馆”更是从创立之初就以网络书店为主要销售平台,目前其80%的销售来自网络书店,在当当的销售码洋已经过亿,另20%的销量来自教委系统和个别地面店。“蒲公英童书馆”在选题策划、图书上架、重印等各个领域与当当网实现了信息共享、无缝对接,大大拉近了出版者与读者的距离。

(二)开放性——出版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

“互联网+”不仅仅是方法论,改变的不仅仅是出版行业的某一个环节,而且直接重塑了产业背后的生态链。互联网连接一切:图书+游戏,图书+影视剧,图书+活动……传统出版的图书已经成为了整个文化产品中的一环,而不是“信息孤岛”。传统的出版流程(策划-组稿-编校-印制-批发商-零售书店)中,无论哪个环节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并与之融合。如: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的文学创作网站以高稿酬签约了一大批网络作家,以玄幻文学为契机异军突起,取得了传统出版业难以想象的市场效果;网络书店京东成立了自出版部门;传统图书销售渠道商四川新华文轩也大力发展网络书店,成效显著。

(三)便捷性——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

“互联网+出版”时代,图书的载体从纸张转变成了网络,传播速度非常快,完全颠覆了传统出版业的图书上架时间概念。通过WEB+APP+ HTML5技术,读者可以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的进行碎片化阅读。从出版领域来看,一般作者出版图书的便捷性也与日俱增。早在2011年,美国的自助发行电子书数目有8.7万册,自助出版发行的纸质书籍数目达到了14.8万册,占当年美国纸质书出版总数43%。美国的自助出版业从2006年至2011年增长达到74%,而隶属于亚马逊的“创造空间“(CreateSpace)更是在5年内取得了1702%的成长。如今国内微博书、微信书也迎来了发展机遇,这些不依赖传统出版社也不依赖纸质出版的数字出版方式大大增加了社会文化交流的便利性。

(四)普惠性——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成本。

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冯宏声处长所言:出版与互联网一样,一直在为社会公众的生活活动、为外部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从信息到知识”的服务。纸质图书的物理属性表明它只是一种服务的载体,出版的本质是传播信息与知识。互联网使得作者与读者无限接近,一本书的利润分配体系从原来的作者方几个点、出版方几个点、零售商几个点转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者与读者的利益得到了强化,中间商的价值大大降低,但在“互联网+出版”时代,中间商也有新的机遇: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印制成本几乎为零,大大降低了总成本;印刷行业迎来按需印刷时代,低印数高附加值的业务越来越多;渠道商逐步走向网络化,降低了房租成本……这些变革直接导致个人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惠及大众。

虽然“互联网+出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性,但其本质没有变化——内容为王。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尤根·博斯曾经说过一段话“没有内容,所谓新技术将无用武之地。”传统出版业因为内容而受到读者的认可,如外研社的外语类图书,中华书局的古籍整理类图书。这种美誉度就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出版”始终离不开优秀的内容,各出版主体对于优秀原创内容的争夺更为白热化。文学创作网站从传统出版社争夺一线作家,而传统出版社则力求在畅销的网络文学纸质化出版方面分一杯羹,如“鬼吹灯”系列、“明朝那些事”系列都是成功的范例。

三、“互联网+出版”对于编辑的素质要求

出版业的“内容为王“必须以编辑的专业素养作为保障。在“互联网+出版”时代,传统的编辑六艺——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读校——与互联网融合以后,其对编辑的素质要求比以前更高。编辑必须在一个大格局之中考虑一本书的出版,即以互联网思维贯穿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宣传营销整个业务流程,熟练运用大数据、碎片化阅读、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

(一)编辑需具备善用大数据的能力。

1.编辑需善用行业大数据。

目前国内一些网络书店和第三方市场分析机构已经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以开卷为例,它不仅提供了年度、月度畅销书榜,同时还可以对各图书品类、各渠道进行分析,为出版机构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出版社可以根据第三方的数据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便规划图书产品线的未来发展;责任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可以参考同类选题的销售情况,在回答“选题报不报”“首印多少”的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

2.编辑需善用百度大数据。

百度是国内最常用的搜索引擎,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加以甄别判断并形成选题计划。百度有个单独的频道——百度搜索风云榜(http://top.baidu.com),它详细列出了娱乐、人物、小说等各栏目的关键词搜索排行榜,网络热点一目了然。在文学小说方面,它又细分为青春文学、玄幻、武侠、言情等等,每个榜基本代表了相关作品在网络上的热度,极具参考价值。同时百度搜索风云榜还有地域风向标和人群风向标,分别研究了各地和各人群(如男性、女性、各年龄阶段)的关注排行榜,这些数据对于一些细分领域的出版也有一定帮助。

3.编辑需善用出版社网站大数据。

大部分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提供图书推荐或者购书服务。其实有很多的互联网工具可以帮助出版社搜集自己的大数据,国内常用的有站长之家、CNZZ数据专家、百度统计等等。通过这些工具,出版社可以分析出:哪些地域的读者关注本出版社网站;读者最关注本社哪个版块的图书;读者通过何种渠道(如电脑、手机)何种操作系统访问本网站……如果是注册会员制的话,获得的读者资料将会更加详细。综合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出本社的读者群并进一步为他们做好服务。鉴于网络书店的版面竞争趋于白热化,出版社网站应注重自身的SEO建设。所谓SEO是指对网站进行内部及外部的调整优化,改进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自然排名,获得更多流量。这样更多的读者能够很方便地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找到本社出版的具体图书而不至于在网络书店中眼花缭乱。

4.编辑需善用出版社ERP大数据。

目前绝大出版社都建立了ERP系统,实现了社内数据的无纸化传输。关注相关图书的发行情况、渠道运营情况已经成为了编辑的基本工作,本文不再赘叙。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组建了不少出版发行集团,集团内部的数据涵盖了出版和图书销售两大领域,因此集团内部零售终端的数据对于编辑来说非常具有参考意义。

(二)编辑需具备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技术能力。

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今天的新技术转眼就会成为明日黄花。笔者2004年开始研究网络,所建的网站当时在经管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然而几年过去后,网站一下子没落了,原因就在于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传统PC网站一下子就成为了传统行业。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宠儿——APP独领风骚没几年,很快面临HTML5的挑战。从PC时代的网站(WEB)到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应用(APP),再到移动互联最新标准(HTML5),其实质无非是更方便消费者,同时也更细分了消费者。

以一本书的推广为例,在PC传统网站上可以存放全部内容供读者阅读,优点是:储存时间较长,内容非常完善;缺点是目标群不够聚焦,由浏览量转化为购买的转换率不高。在移动互联APP时代,一本书的内容可以放在阅读类APP,目标群更为集中。而到了HTML5时代,图书的碎片化阅读成为了主流,碎片化阅读借助于微信朋友圈传播,很容易在更细分的群体得以传播,图书内容与目标群的契合度非常高。因此一本书的推广,需要把传统网站、移动互联与HTML5结合起来。下面笔者重点谈谈HTML5时代最典型的现象:碎片化阅读和读者群体化。

1.利用碎片化阅读要注意扬长避短。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聂震宁曾经提到:“数字化的阅读出现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快餐化的浅阅读趋势,不利于深度的人文修养。”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传统出版存在的意义。从选题策划角度来说,编辑应该善于从繁杂的数字化碎片信息从总结出读者需求,并以充满人文底蕴的高质量读物来满足作者。如微信朋友圈中阅读量突破十万同时点赞数达到上万的信息,这说明很多读者关注的此类话题并且认可文中的观点。从宣传营销角度来说,善用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14年我责编了一套“尤今小语”系列图书,作者来华举办活动,我在微信朋友圈和相关QQ群转发了活动信息,结果吸引了不少尤今的粉丝。“尤今小语”系列中的《倾听呼吸的声音:回首岁月,种一株快乐的树》涉及子女教育,为了此书的宣传,我颇费了一点心思。首先我选取了本书中网络流传最广的一篇文章《原谅》,同时讲了一个真实的背景故事:此文网上流传甚广,尤今本人不知道此事。有一天她朋友说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并且发给她,这时她才发现那是她自己的文章。于是我在合作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是:被疯狂转载的尤今美文,子女长大了吗?父母必读。标题党加上网络营销常用的“讲故事”策略,效果很不错。

2.要有品牌意识,创立忠实的读者圈。

读者群体化其实指的是读者日益细分化,经由某一共同的兴趣、爱好组成一个圈子。比如,广西师大社的“理想国”系列图书,通过微信公众号、线下活动,作者、编者、读者已经日益成为一个良性互动的读书圈子。因此“理想国”每出一本新书就容易在圈子里形成了共同话题,大大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罗辑思维》是粉丝营销的成功典范,这个栏目的表现形式有微博、微信、视频、贴吧、图书,目前其微博粉丝有70多万。《罗辑思维》与出版方合作的图书在自己平台的销量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册。这是一个以互联网思维经营出版的成功案例。

四、结语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曾说过:“在世界进入数字化生活的大时代,出版人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能力。互联网思维不是对原有出版思维的颠覆与替代,它只有在深刻理解出版业本质属性的基础与前提下才能产生效益的最大化。”的确,“互联网+出版”时代,编辑须具备驾驭互联网的能力,用互联网思维指导各项工作。内容是“道”,互联网是“术”。“互联网+出版”的核心依旧是“内容为王”,而编辑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专业素养是实现“内容为王”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羊网 总理推出“互联网+”新概念意味着什么?[EB/OL][2015-3-5]http://news.ycwb.com/2015-03/05/content_9040357.htm.

[2]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3]潘凯雄.试说出版业的“互联网+”.[N].中国青年报.2015-07-03(11).

[3]陈剑.互联网+数字出版的出路与未来.[EB/OL].[2015-7-22].http://news.sina.com.cn/m/dq/2015-07-22/doc-ifxfccux2875064.shtml.

[4]李婧.互联网+出版:颠覆既有规则.[N].中国文化报.2015-05-30(1)

[5]IT时报网.自助出版业正在崛起,互联网成最好平台.[EB/OL].[2012-10-24].http://www.it-times.com.cn/wangzhidaohang/14277.jhtml.

[6]冯宏声.出版的未来:从“互联网+”到“内容+”.[J].出版人,2015(5):34

[7]新华网.出版业如何挖掘互联网粉丝价值.[EB/OL].[2014-10-6].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4-10/06/c_127067565.htm.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37-02

猜你喜欢
编辑能力碎片化阅读大数据
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力的提升探讨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探讨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谈大数据时代编辑能力的重构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论期刊品牌建设与编辑能力建设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碎片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