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莹?魏钦
摘 要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大扩招、大建设,进入全面质量大提高的新常态下,必须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优化意识,选择优化路径,实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工作的优化。通过教师发展意识的催化、教师发展视野的拓展、教师发展途径的开辟、教师发展条件的创造、教师发展诉求的认同、教师发展成果的考量与激励、教师发展适宜社会生态的营造,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教师发展;优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59-04
当今社会,人才资源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事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经历了大扩招、大建设,进入全面质量大提高的背景下,必须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树立优化意识,选择优化路径,实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工作的优化,即通过教师发展意识的催化、教师发展视野的拓展、教师发展途径的开辟、教师发展条件的创造、教师发展诉求的认同、教师发展成果的考量与激励、教师发展适宜社会生态的营造,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增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教师发展意识的催化
教师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实践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发展的实践引领和动力源泉。一旦形成和具备了发展意识,教师就会自觉而能动地激发发展愿望,设定发展目标、构建发展计划,驱动发展行动,而当发展意愿与发展实践结合在一起,就能促进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便是教师发展轨迹及走向的逻辑展开与必然回归,是教师发展哲学问题的逻辑应答。因此,教师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
教师发展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是由教师所处的社会生态和实践生态所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教师发展意识的催化与培育,必须从相关的社会生态和实践生态展开。一是以社会生态激发教师的发展进取意识。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产生着重要影响,鞭策着教师发展意识的形成与强化。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日益厚实,对教师不断发展意识的形成也是正能量地推动。此外,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竞争意识在各领域各范畴日益强化,优胜劣汰的理念渗透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产生着相应的压力,驱使教师树立与强化发展意识,以免被社会、被历史所淘汰。二是以实践生态导向教师发展意识的生成与强化。实践生态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教育引导实践和政策导向实践。教育引导实践即学校围绕教师发展主题开展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激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发展意识。政策导向实践是通过学校相关政策的导向功能和奖优罚劣激励机制作用,使每个教师增强成就感、荣誉感、压力感甚至危机感,形成和强化发展意识。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社会生态和实践生态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师发展意识的生成与强化,并以强化的发展意识驱动发展实践。
二、教师发展视野的拓展
教师观察历史发展演进的视野。高职院校要善于引导教师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发展路径、发展生态、发展规律、发展指向及未来发展形态,使教师了解过去,把握当下,放眼未来。通过拓展高职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的视野维度,增强教师的历史使命感,有助于教师将自身职业规划融入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事业中去,将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国家发展有机地融会融通。
拓展广阔的全球视野。高职院校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国际视野、世界意识,而不是坐井观天、封闭保守,自以为是、自我满足。当今世界进入了新全球化时代,产业的轴心、结构构成、内在张力、控制方式和思维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1]。同时,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到来,对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新范式,高等职业教育必将随之发生颠覆性变革和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注重教师纵、横向维度视野的同步拓展。
三、教师发展途径的开辟
教师培养是指学校为每个教师的发展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考量,设定发展的计划、明确发展的方向、制订发展的目标、提出发展的要求,并将教师的相关发展计划付诸实施,通过培养计划实施,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的发展。教师培训是指学校利用校内外的继续教育平台,对教师集中相当时间进行指导、辅导、训练、操练的继续教育形式,不断充电、扩展新知识和新理论、把握新技术和新技能,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渠道。
教师教育教学实践锻炼是指学校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实践出真知”原则,善于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与不足,不断探究、把握与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增长才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有机结合。
学术与技能交流学习是指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术及技术技能交流会。一是有助于教师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发展、把握学术前沿、提高学术水平。二是有助于教师把握技术技能发展的新要求、新进展、新水平,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认识和操作水平。
科研能力培育提升是指学校在注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要关注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育与提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不仅要求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诉求也日益增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与特征,高职院校同样如此。教育教学与科研是相长性关系,高校的科学研究包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而教育教学研究在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师发展条件的创造
良好的发展条件是实现发展目的之重要保障。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教师发展意识的驱动和自身的努力,这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还需要外在良好发展条件的创造,这是教师发展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在引导教师树立发展意识,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为教师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显得十分重要。学校为教师发展创造和提供的有利条件通常体现在政策、制度、工作与学习条件诸方面。
政策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如学校制订的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进修学习、培训提高等相关政策,激发和引导教师发展的意愿,提升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的积极性。通常政策的导向功能在学校内部是直接而强大的,因为相关政策对积极进取者具有激励性,而对惰庸者会产生压迫感。
制度通常具有稳定的保障功能。制度建设是根本的建设,任何工作一旦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就意味着这项工作就有了基本保障。教师发展工作同样如此,如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提高等一旦制度化就成为刚性要求,就从应当做转化为必须做,这对教师发展行为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和规定。同时,制度的建立对学校也是一种刚性规定与约束,如关乎教师发展的进修培训等活动经制度化后,经费、时间等保障就成为规范。
工作和学习条件具有重要的支持功能。教师工作和学习条件的优劣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发展成效。这种影响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教师工作学习的人文生态环境较差、人际矛盾显现、人际关系紧张,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发展心态、发展意愿和发展动力,妨碍教师的发展实践。二是物质层面的影响。教师工作学习的物质条件较差,势必会给教师的发展实践带来困难和障碍,从而影响教师的发展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创造和提供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工作与学习条件,调解人际矛盾、融通人际关系,不断改善教师发展的工作与学习的物质条件,为教师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五、教师发展诉求的认同
教师发展诉求的认同是教师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在教师发展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人翁精神、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维护和保障教师权益的重要体现。
认同教师发展的诉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涵盖四个环节:一是善于倾听环节。这要求学校相关领导要耐心听取教师的发展诉求,弄清教师的发展意愿、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的心理动因和价值指向,从而为认同教师的发展诉求奠定基础。二是协同分析、科学定位环节。在倾听环节基础上,对教师的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梳理并归纳出科学合理、符合教师个体发展特点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三是提供有利条件,保障和实现合理诉求环节。这一环节是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基础上,学校各部门根据学校政策要求和制度规定,积极提供相关有利条件,实施教师发展规划和方案、促进教师科学发展的具体过程。四是鼓励进一步完善发展诉求的环节。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原有发展目标的实现,教师的一些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诉求会应运而生。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进一步的发展诉求,随着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断调整调高发展目标,激励教师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六、教师发展成果的考量与激励
教师发展意识的强化需要有效的激励,有效的激励依托于发展成果,而发展成果的认定取决于科学考量。因此,教师发展成果的考量与激励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师发展成果的考量要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原则。坚持考量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考量教师的发展成果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评判、认真核实、准确界定,使发展成果的考量结果与事实相一致。坚持考量全面性原则是指考量教师发展成果时要运用整体观、系统观思维,对教师发展成果进行综合性考量。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的考量既要从教学态度,又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评判;又如对教师整体发展的考量既要从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考量,又要从师德范畴即师德为先、教书育人方面进行考量。“德才兼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规定,习近平要求“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
教师发展成果的激励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类。物质性激励是指以物化的形式对教师发展成果进行褒奖,如一些高职院校设置的科研成果奖励规定大多是以奖金的形式奖励教师、激励教师。精神性激励是指以非物化的形式对教师发展成果进行褒奖,如对先进教师、先进集体及各类教学竞赛等获奖,一般都以奖状、获奖证书等非物化形式进行奖励。精神性奖励形式不仅满足于教师的尊敬需要,而且与自我实现的心理指向相关,故属较高端的需要层次。因此,精神激励这一非物化奖励效果往往会高于物化奖励。但值得一提的是,物质层面激励与精神层面激励既可单独实施,也可协同实施,通常情况下,协同实施的效果理应会更好,可满足教师多层次的心理需要。
七、教师发展适宜社会生态的营造
社会生态是相对于自然生态的社会学概念,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影响社会事件形成、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要素[3]。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适宜社会生态对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与保障、激发与推动作用,对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努力营造教师发展的校园适宜社会生态。教师发展适宜社会生态主要涉及制度要素、文化要素和群体心理要素。
制度要素涉及学校制度与政策层面,代表着学校的主导理念与主流意志。对校园社会生态中制度要素适宜性的评判,主要依据学校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是否有利于教师发展这一事实,即是否形成了教师发展的导向,是否能提供教师发展的空间、平台与渠道,是否能提供相关的发展资金及物质保障,是否形成了奖勤罚懒的激励惩戒机制,是否能为教师发展解决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适宜的制度要素必然对教师发展是正能量、正维护、正推动。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营建和完善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要素。
文化要素指向影响教师发展的校园文化现象,包括学校的人才观,教师群体的进取意识及彰显正能量的文化环境。学校如果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郁氛围,将教师真正视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真心关注教师发展工作,并在学校教师中营造百舸争流、力争上游的态势及争先创优、积极进取的正能量文化环境,将有力地强化教师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培育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师发展和学校事业的发展。
群体心理要素指向校园教职员工的群体心理状态,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团队合作的融洽度、上下级之间的协同度,以及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度、满意度和个体幸福指数。一旦群体心理处于和谐融通状态,人际关系的紧张度就会降低,教职工对学校的认同度、满意度就会提升,幸福感就会增强,教师发展的校园心理氛围就会得到改善,从而促使教师在融洽的校园心理氛围中更好地调适心态、端正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夏东民.现代化原点结构:冲突与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的习近平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EB/OL].[2013-09-09].http://www.gov.cn.
[3]崔景贵,夏东民.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