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洗涤红细胞最佳保存期限探讨

2016-11-26 01:56高朋真陈保民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血站生理盐水盐水

高朋真 陈保民

(安阳市中心血站 质控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MAP洗涤红细胞最佳保存期限探讨

高朋真 陈保民

(安阳市中心血站 质控科 河南 安阳 455000)

目的 探讨终悬液为MAP的洗涤红细胞的最佳保存期限。方法 将40袋2 U去白悬浮红细胞平均分为盐水组(对照组)和MAP组,分别将0.9%生理盐水和MAP作为终悬液。将盐水组放置于2~6 ℃冰箱保存24 h,待检测;将MAP组分别通过无菌接口机分装成6袋(每袋至少20 ml)作为0、7、14、21、28、35 d(储存期末)待测标本,检测并记录其在不同保存时期的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溶血率及无菌试验结果,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AP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组(对照组)上清蛋白质含量与MAP组-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组(对照组)上清蛋白质含量与MAP组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菌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8 d可作为终悬液为MAP的洗涤红细胞的有效保存期限,该保存期限不仅可以适当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而且还可以保证保存期间制剂的良好质量。

洗涤红细胞;红细胞保存液;溶血率

输血治疗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洗涤红细胞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在血浆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肝肾功能障碍等特殊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本站目前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终悬液为0.9%生理盐水,保存期为24 h,保存期限短不仅限制了洗涤红细胞的临床应用,而且增加了血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2]中规定:“洗涤红细胞制备如果在开放环境制备或最后以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保存期为24 h。如果是在闭合无菌环境中制备且最后以红细胞保存液混悬,洗涤红细胞保存期与洗涤前的红细胞悬液相同。”规程中明确表示可以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作为洗涤红细胞的终悬液以延长洗涤红细胞的保存期。本研究拟采用MAP作为终悬液,在闭合无菌环境中制备洗涤红细胞,以观察在不同保存时期各项质控数据的变化情况,为找到适合我站制备的MAP洗涤红细胞的最佳保存期提供数据支持,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大容量冷冻离心机(日本日立CR7型);血细胞计数仪(日本sysmexKX-21);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V-18D型);全自动细菌培养仪(美国BD公司BACTEC 9120型)。

1.2 试剂 KX-21稀释液(郑州兰森20150311);KX-21溶血剂(郑州兰森20141126);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北京瑞尔达151016);微量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德国德赛00002359);BD标准需氧瓶(美国BD公司5055834);BD含溶血素厌氧菌瓶(美国BD公司5055840)。

1.3 材料 一次性使用五联洗涤塑料采血袋(山东威高F-400型 1507131);一次性使用塑料转移袋(上海输血技术公司Tr50型 150615)。

1.4 方法

1.4.1 研究类型 终悬液为0.9%生理盐水的洗涤红细胞制备方法 随机抽取20袋符合国家质量要求的2 U去白悬浮红细胞,按《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要求制备洗涤红细胞,最终混悬液为生理盐水,2~6 ℃保存,保存期为24 h。

1.4.2 终悬液为MAP的洗涤红细胞制备方法 随机抽取20袋符合国家质量要求的2 U去白悬浮红细胞,按《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要求制备洗涤红细胞,最终混悬液为MAP,通过无菌接口机分装至容量为50 ml的无菌转移袋内,每大袋平均分装成6小袋(每小袋不少于20 ml),作为0、7、14、21、28、35 d(储存期末)的检测标本,2~6 ℃保存备用。

1.4.3 检测方法 血红蛋白测定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游离血红蛋白测定按照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试剂盒(北京瑞尔达)说明书进行操作,通过公式计算出溶血率,溶血率(%)=[(1-血细胞比容)×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总血红蛋白浓度×100%;上清蛋白含量测定按照微量总蛋白测定试剂盒(德国德赛)说明书进行操作;无菌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法测定需氧菌和含溶血素厌氧菌生长情况。

1.4.4 2 U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标准[3]见表1。

表1 洗涤红细胞质量标准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 根据MAP组不同保存时间分组依次与盐水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组(对照组)上清蛋白质含量与MAP组-0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组(对照组)上清蛋白质含量与MAP组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血红蛋白、溶血率及上清蛋白质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盐水组血红蛋白比较,aP均>0.05;与盐水组溶血率比较,bP均<0.05;与盐水组(对照组)上清蛋白比较,cP>0.05,dP均<0.05。

2.2 无菌试验结果 无菌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

合适的保存液对保证红细胞生存质量,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保存液作为红细胞外部保存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携氧能力、变形能力,防止红细胞溶血,提高贮存红细胞存活率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经检测,在24 h保存期内,以0.9%生理盐水为终悬液的洗涤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溶血率、上清蛋白含量、无菌试验均能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对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要求,但因生理盐水是一种等渗等张溶液,仅能维持红细胞形态的完整性,不能为红细胞代谢提供能量物质,因此保存期较短,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MAP目前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红细胞的保存,含有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磷酸二氢钠、氯化钠、腺嘌呤(ATP)、甘露醇等有效成分。枸橼酸/枸橼酸钠作为缓冲对起着调节pH值的作用;磷酸二氢钠可以为红细胞代谢提供磷酸盐,减缓2,3-DPG含量的下降速度,又能防止红细胞聚集;适量的NaCl是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TP作为红细胞的供能物质,在维持红细胞内2,3-DPG含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MAP保存液中加入甘露醇可有效提高保存液的稳定性,保证细胞膜完整,减缓红细胞溶解,为减缓红细胞衰老、防止红细胞损伤提供优质的保存环境[4]。

由表2可知,MAP组血红蛋白含量与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进行分小袋制备时样品混匀充分,分装均匀,因分装样品产生的差异可忽略不计;还说明血红蛋白含量稳定,随保存期的延长变化不大。各组溶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MAP组洗涤红细胞溶血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且保存21 d后溶血率明显增加,到贮存期末(35 d)达到(0.698±0.090)%,但仍能达到国家质控标准(<0.8%)。以上数据说明溶血率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而有明显的变化,但最终值仍处于质控标准范围内。这与刘川桥等[5]报道的贮存期末溶血率(0.110±0.035)%有较大差异。我站检测28 d溶血率为(0.488±0.086)%,与王惟等[6]报道的27 d溶血率(0.421±0.090)%较为接近。盐水组与MAP-0 d组上清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制备方法在清除血浆蛋白残留方面效果一致。盐水组(对照组)上清蛋白质含量与MAP组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保存21 d后随着溶血率增加,上清蛋白含量也随之同步增加,分析应是溶血率增加后影响分光光度计比色所致。

以上数据显示,在闭合无菌环境中制备且最后以MAP混悬,洗涤红细胞保存期可与洗涤前的红细胞悬液保存期相同。为保证临床供应同时保证制剂质量,结合本次试验数据,安阳市中心血站将28 d暂作为终悬液为MAP的洗涤红细胞的有效保存期限,该保存期限不仅可以适当延长洗涤红细胞的保存期,而且还可以保证保存期间制剂的良好质量。

[1] 朱同华.洗涤红细胞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4):379-38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医发〔2015〕95号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S].20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 18469-2012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4] 刘鹤,唐晓英,石瑞林.红细胞保存技术研究进展[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9):124-127.

[5] 刘川桥,刘米佳,薛炼.红细胞保存液混悬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6):1012-1014.

[6] 王惟,谭菲,柴婷婷.洗涤红细胞保存期延长效果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1):70-71.

R 457.1+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0.015

2016-05-23)

猜你喜欢
血站生理盐水盐水
Physiological Saline
生理盐水
盐水质量有多少
自制生理盐水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泉水与盐水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0.9g/dl生理盐水稀释解决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