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小刚
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改革研究——以整合甘肃红色资源为例
伏小刚
红色资源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对这一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甘肃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在利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甘肃高校应积极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梳理、整合研究,利用红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改革。
红色资源 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
在当今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大多倾向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老师灌输、轻学生参与”的问题,尤其是在有效利用现有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方面,还有待大力研究和推进。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和政府对整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视不够,没有树立利用特色教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05方案”颁布后,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加大了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在全国逐步掀起了一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浪潮。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现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之一。
甘肃省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基地数量多,分布集中,而且贯穿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有非常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甘肃省现存的革命遗址总数为720处,甘肃境内庆阳市革命遗址最多,兰州市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也相对丰富。陇南市、白银市的革命遗址多形成于红军长征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张掖市有红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革命遗址。这些革命圣地蕴涵着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道德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和资源。目前,甘肃省政府在遗址基础上,建起了大约70个纪念馆,展馆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布置,比较全面、客观地再现了一部部革命斗争史,集中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教育资源有:标志长征胜利和中国革命重心战略大转移的红军大会师地点——会宁;曾经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杰出贡献的兰州城关区八路军办事处;有确定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陇南市宕昌哈达铺会议纪念馆;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革命遗址;定西市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庆阳市华池县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庆阳市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战役遗址;庆阳市环县河连湾村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华池县林镇乡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旧址;靖远县红西路军虎豹口渡口战役遗址;临泽县红西路军倪家营战斗遗址; 肃南县“红窝山会议”遗址;红军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甘南州迭部县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静宁县界石铺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西路军悲怆历史的见证地——烈士陵园张掖市高台县高台烈士陵园;甘南州迭部县达拉乡高吉村俄界会议遗址;泾川县红二十五军四坡战役遗址;河西走廊红西路军革命遗址、景泰县红西路军索桥渡口战役遗址;安西县红西路军纪念碑(蘑菇台);州市烈士陵园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甘肃酒泉市玉门油田是国家“一五”计划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从这里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家喻户晓的“铁人”王进喜,正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第一批中国的石油工人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甘南·舟曲泥石流灾害纪念设施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2010年8月8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政府组织人员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抢险救灾,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生命救援行动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和模范人物,荡漾着一曲曲感人的英雄故事,形成了可歌可泣的舟曲抢险救灾精神。
诞生于甘肃的一大批革命歌曲在全国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比如,创作于陕甘宁边区的,曾经风靡全中国的《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歌曲,曾温暖过无数国人的心。还有以诗歌、漫画、歌曲、标语等形式在甘肃展现的长征文化,也成为了革命史上不朽的光辉篇章;还有以华池封芝琴为原型创作的“刘巧儿”更是家喻户晓的典型艺术形象。这些红色文化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甘肃的本地固有的秦腔、眉户、鼓子等也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因素,有较强的文化艺术创新色彩。
这些历史遗迹承载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财富,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甘肃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红色资源优势,对这些宝贵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拍成图片,影像资料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果政府将红色资源纳入大学生入党、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看实物、听讲解,将极大地促进红色革命教育资源入耳、入眼、入脑、入心,通过这样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大幅度提升。
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和地方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合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地丰富,但精神和思想层面与物质发展相比显得滞后,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甘肃省政府对蕴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还是不够重视,严重缺乏保护配套资金。另一方面我们的媒体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淡漠,严重缺乏相应的舆论支持环境。
地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甘肃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没有较好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典型表现为开发利用方面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而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少有高校组织进行校外实践活动,更别说参与实地参观考察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红色资源进行系统而有序的开发和整理更是无人问津,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笔者对甘肃高职院校全日制统招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几乎从来不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或革命博物馆,就连红军会师圣地——会宁,去过的同学都很少。在为数不多的自费参观过革命圣地和革命博物馆的学生表示,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战争遗址等活动中心灵受到触动或受到细微触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此类红色教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远远没有被充分发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主动利用各方面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尤其是宝贵的红色资源,开拓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的实践教学形式。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甘肃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方面意识薄弱,对甘肃省蕴藏的丰富的红色资源在认识上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观念,致使一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未能受到重视得以开发和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甘肃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教学资源的形成和利用。
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利用的基础,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也是对资源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高校可以对一系列的红色资源按照教育要求进行加工、整理,如以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特定形态展现出来,使教育工作者方便利用。
(1)依据教学大纲、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要结合地区文化、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身心特点,明确红色资源的开发方式。学校要根据自身专业定位、生源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资源资源开发项目,并投入相应人力、物力、财力,量身打造适合本校的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通过整理、整合现有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红军会师地——会宁,已经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资源。高校应该加大红色资源研究力度,调查、考察或搜集图文资料进一步补充完善,利用现代化手段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资源。
(3)资金投入一直是甘肃省政府的软肋,由于地处西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配套资金一直跟不上去,资金的短缺对甘肃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很大的限制。由于经费的短缺,对红色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致使很多极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红色资源没有开发。经费的短缺,也造成硬件设施设备的采购,导致不能对资源进行现代化手段的转化,进而影响红色资源的整合与呈现形式。另外,红色资源位于校外,实践教学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一系列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将无法开展和实施。
(4)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阵地。大学生已经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甘肃各高校对网络建设比较重视,大部分高校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也推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品课程网站,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内容常常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教学资源以静态的形式出现,内容很少涉及对红色资源介绍,没有实现教学现场互动。我们对甘肃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访问过本校或其他院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网的受访者对网站的评价很低,认为资源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几乎没有帮助的占35.3%。对网页设计不满意的占36.5%。由此可见,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对于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建议应该建立地方红色资源网络平台,将各种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利用身边的革命故事感染学生,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只有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通过传统课堂授课就能解决好的,需要高校、政府形成合力,与时俱进,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加工、整理,通过课堂教学的讲授、讨论,实践教学的参观、考察等环节,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使红色资源中能够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要素得到充分展现,并渗透至课程的内容中,是提升效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S].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马强.德育视角下的红色文化内涵与价值利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主体透视[J].皖西学院学报,2008(6).
[3]邹品佳,王生鹏.甘肃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策略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李毛.甘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李琳.论红色旅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李毛.充分挖掘和利用甘肃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J].甘肃科技,2010(8).
(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本文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伏小刚(1979-),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