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莉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00)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
陈明莉
(宁波大学 浙江 宁波 315000)
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始于20 世纪初。从废科举、兴学堂开始,知识界、教育界就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由“文道之争”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冲突,继而演变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本文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原则,就其历史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对它的解释进行梳理。
语文课程性质;解读
自古以来、“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深入人心,给“工具性”、“思想性”的说法以最有力的支持,而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不容置疑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新课程标准的这段话意思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决定的。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工具”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例如:犁、锄、锯、刨等;二是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 , 马克思主义成了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自然也就成为语文学科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②列宁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③斯大林认为:“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④受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影响。1950年,“国语”“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语文工具说”持续了半个世纪。当人们诟病“具说”的时候,却缺乏对“工具说”的必要认识 。
1961年2月1日,叶圣陶先生在《答滕万林》⑤中指出:“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故合言之。”1956 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文学是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⑥经过“文道统一”的大讨论,叶圣陶先生于1962年指出:“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⑦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⑧
历经10年文革,叶圣陶先生1978年又一次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⑨1986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年,教育部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解放后50年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遭受政治干扰的时候,语文教育专家一再强调“语文是工具,而强调语文工具理性则是为了抗衡语文政治化倾向。
纵观各位专家学者对语文工具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不仅指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工具性”强调的是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或言语活动)可以表达思想,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借助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
对于“人文性”的定义,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甚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人文在最初与文明密切相关,它表示秩序,人间世界的条理和规范,并进而延伸出美的意思。而“人”与“文”合在一处则是指某种真善美的状态。“人文”分开来说就是人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语文处在精神文化中语言和艺术领域,属于人文科学学科,因此“人文性”或者说“人文精神”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
人本主义哲学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倡导者认为教育要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受人本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钱加清教授说:“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或符号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无论谈及何种语言,我们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它蕴含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精神。”⑩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陈玉秋教授说:“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内涵——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从大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既体现在语文的教学内容中,也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上。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说,语文教育就是关于民族母语的教育,就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在语文世界里跳跃着文化的灵魂,充盈着文化的气息。从教学方式、方法来说,它要求语文教育者努力营造道德感化、情感熏陶、灵性启迪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②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③ 列宁著. 论民族自决权. 外国文书籍出版社, 1950.
④ 斯大林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版社,1950年版.
⑤ 叶圣陶著;叶至善编. 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 北京:开明出版社, 1989.07.
⑥ 曹文趣主编;王祖勋,冯中杰,刘云泉等编委,中学语文教学实用大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04
⑦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⑧ 黄淑琴,桑志军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9
⑨ 叶圣陶著;王木春选编,叶圣陶教育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7
⑩ 曹明海,钱加清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陈明莉(1988-),女,硕士,宁波大学,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G622
A
1672-5832(2016)11-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