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赛珍珠《水浒传》的翻译策略及其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

2016-11-26 13:03邓桐林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赛珍珠译本水浒传

邓桐林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浅析赛珍珠《水浒传》的翻译策略及其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

邓桐林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我国及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水浒传》不仅仅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活字典,而且,它还向人们展示了那个特殊时代所具有的人性的全部特征。《水浒传》已被译为多种语言,影响力与日俱增。在众多译本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赛译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赛珍珠;水浒传;翻译;启示

1 赛译本翻译策略及成因

1.1 直译的翻译策略

从翻译风格上看,赛译本的总体翻译策略是直译,这也是其翻译最突出的特点。既然她希望保留中国古代语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文习惯,那么直译就是最好的选择了。毕竟“一部文学作品,不管长短,都有作者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和创作生涯做背景,此外还有作者本民族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历史环境做背景。

赛译本的直译风格,最明显的体现在对于短句、俗语的翻译之上。如第31回:“武行者心中要吃,那里听他分说,一片声喝道:‘放屁!放屁!’”。(施耐庵,2006)赛珍珠把原文之中骂人的话“放屁”直接翻译为“pass the wind”。钱歌川先生在《翻译的基本知识》中指责赛本的这一翻译是“岂有此理”,“原文中说的‘放屁’,只是‘胡说’的意思,而英文竟按字面死译,而且用上命令语气,不看原文,也知道是译错了。因为放屁是自然的现象,不能由入操纵的。一个人自己尚且不能指挥自己放屁,怎可接受别人的命令来放屁呢?”(马红军,2003)此后对于赛译本的批评基本都拿这个翻译做例子,可以说是遭到了口诛笔伐。中文中称谓语较复杂,比如原文中“我”,“洒家”,“俺”,“小弟”和“小人”这些称谓都指称“我”,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使用了。但是赛珍珠都尽量将其直译出来,例如“小人”赛就翻译为“This humble one”。

1.2 时代背景对其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伊萨克斯(Harold Isaacs)的研究,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在19世纪之前还是比较“尊重”的。“而19世纪西方在经历了资本主义科技的巨大进步时,这时的中国没有成为他们兴趣的焦点”(高鸿,2005)随着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对中国的印象很快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蔑视时代”自此开始。再加上中国本身也充满了内忧外患、甚至自我否定的情绪。“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拳乱”、内战以及抵御外侮等运动如火如茶地交织在一起。

赛珍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以中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并于1927-1932年期间在龙墨萝先生的协助下完成《水浒传》的英译工作。面对“蔑视时代”的种种压力,能以中国题材的小说和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改变中国人在西方世界中被扭曲、丑化的形象,这在当时对赛珍珠而言是需要很大勇气和信心的。不仅要冒着遭到英语世界主流意识形态与翻译学界拒斥的风险,而且现实中她也确实受到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误解和批评。在这种东西方否定与自我否定的时代背景之下,赛珍珠却对中国文学的内在价值和译介前景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她的这种信心和努力均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对赛译本的反思

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的时候采取的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尽管对原文有一定的保留,但对施耐庵原著的主题思想的表达却有所欠缺。这也是为什么当赛珍珠版的《水浒传》刚出版时,遭到了人们的恶评。“尽管在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语言符号就是文化的核心,不能通过完全直译来植入语言思维,更不能直接取代源语,否则语言意义将会被丢失,这样的翻译也会让跨文化国际交流受到损害。”(钟明国,2009)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有着很多汉语特有的表述,不仅是在说话方式上,还有习语、成语、诗句甚至人名上,大多采取的是直译方式。比如“及时雨”宋江被译为“Opportune Rain”,“黑旋风”李逵被译为“Black Whirlwind”。因此这是赛珍珠译本对原著无处不在的俗语翻译最为大胆和直接的地方,但也是最受争议的地方。不可否认,想要比较合适地翻译《水浒传》中大量宋元时期的习语、俚语、典故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是一个民族文化沉淀积累的结果。

3 赛译本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

3.1 确定读者目标人群

曾虚白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我们译书的人应该认清我们工作之主因是为着不懂外国文的读者,并不是叫懂得外国文的先生们看的”。(马红军,2006)读者对于译作的评价是很重要的,毕竟不管为了什么目的,读者是否喜欢这本译作对于译者的工作意义重大。赛珍珠的译本是在国外影响最大的《水浒传》英译本。据有关统计,如今在美国所能见到的《水浒传》英译本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赛译,该译本甚至己经成了美国各大院校中国文学课的指定教科书。尽管在西方得到欢迎,但是赛译本在中国却受到了很多质疑。英美读者与中国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及评价差异巨大。针对上述现象,有论者认为“对于译文效果究竟如何,真正的裁判者应该是以译入语为母语的读者”。(马红军,2006)正是以不懂中文、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西方读者为目标人群,赛珍珠才选择了自己的遣词造句和行文风格。学者在翻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时,也应该想清楚自己是为了让谁去“读”的问题。只有确定了目标人群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工作。

3.2 翻译促进文化传播

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就抱着一种融合东西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观念,这在今天依然有其先进意义,并值得我们学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历史潮流的今天,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文化不应该“一体化”。文化从来都是多元的,各个人类群体的生存环境不同,语言不同,传统和习惯不同,文化也就各不相同。必须有不同文化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人类才有发展前途。我们一定要保持文化生态的丰富性,绝不可以让文化也变成单一化、一体化。

翻译是跨文化语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沟通各种文明、传播人类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虹桥。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是翻译的关键,通过翻译不仅能了解别的民族及其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选择与文化沟通的过程。优秀的文艺作品本身是东西方文化乃至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一个交叉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作为中外文学艺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是审美信息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是可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4 结语

赛珍珠凭借中国题材的小说和翻译,成为“自13世纪马可波罗以来在描写中国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西方人”。她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在文学传播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然而很长一段时期里她的《水浒传》英译却几乎不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就是被当作翻译技巧的反面例证大加鞭挞。《水浒传》的翻译,其目标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她小说创作所传达出的精神相仿,均在于追求平等,正义和交流,笔者认为这是赛珍珠思想的内核部分。

在人类之间的冲突日益成为文化冲突的今天,对赛译本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深入不仅是现实的必要性,而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她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中西方共融的文化态度,使她成为这个时代跨文化交流中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1] Buck, Pearl S.Trans.All Men Are Brothers(Shui Hu Chuan).Rhode Island:MOYER BELL, 1993.

[2]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 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5] 施耐庵.《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长沙:岳麓书社,2006

[6] 叶旭军.赛珍珠中西文化和合思想探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7] 张今,张宁.文学翻译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 钟明国.赛珍珠《水浒传》译本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邓桐林(1991-),男,湖南省永州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与翻译研究。

H315

A

1672-5832(2016)02-0012-02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论了赛珍珠在翻译《水浒传》时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直译,以及影响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第二部分简单地研究了对赛译本的反思。最后一部分总结了赛译本对中国典籍翻译带来的两点启示,即译本针对的读者目标人群和翻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猜你喜欢
赛珍珠译本水浒传
赛珍珠纪念馆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邓小平文选》日译本的回顾与思考——著名翻译家吉田富夫先生访谈录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德译本《牡丹亭》赴欧演出考论——以1936年奥地利“六幕”演出为中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半斤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