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爱顺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
从修辞角度看《红高粱》的叙事意象
金爱顺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
《红高粱》是当代作家莫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除了特殊的叙事手法外,其叙事意象“红高粱”也十分突出。从修辞学的角度分析,“红高粱”作为最典型的叙事意象为这部作品增添了特别的修辞效果。不仅作为独特的喻体出现,还有象征意义,同时兼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红高粱;叙事意象;修辞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利用意象可以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被物化,以此加深审美的愉悦。莫言是中国当前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突破写作常规,《红高粱》就是十分典型的一部。而其中的叙事意象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之一。莫言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常常追求陌生化,不论是在叙事策略还是语言形式上,都给人一种陌生又新奇的感觉。从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对《红高粱》中的叙事意象做简单的分析探讨,《红高粱》中最典型的叙事意象就是红高粱,它在文中无数次的出现,既体现了它的特殊性,同时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了别样的修辞效果。
《红高粱》中,主要围绕了两条故事线展开叙述:一条是以余占鳌为领导的东北高密乡人民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经过,一条是余占鳌与“奶奶”之间突破伦理枷锁的爱情。读者的关注点也在于故事的情节和发展,而其中悄无声息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就是高密乡成片成片的红高粱,它既是高密乡的生存依靠,也是高密乡人民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它们或是渲染气氛,或是象征人物心理,或是用作独特的喻体出现,为文章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作为独特喻体出现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的特殊性,即只在这部作品的语境下我们才能见到这样的喻体,让读者随时随地都能身处其中,感受红高粱的强大魅力。如下面的几句话:
(1)我爷爷辈的好汉们,都有高密东北乡人高粱般鲜明的性格,非我们这些孱弱的后辈能比。
(2)两滴高粱米粒般晶莹微红的细小泪珠跳出奶奶的睫毛,流过面颊,流到嘴角。
(3)奶奶的后槽牙缝里,夹着一粒高粱米粒大的铁砂子。
以上几句均以红高粱为喻体,多采用引喻的修辞手法。这也是只能在这部作品中才能得到充分理解的独特的喻体。例1中,“红高粱般鲜明的性格”,将爷爷辈的好汉们的性格比喻成红高粱,红高粱永远都是十分挺拔,向着太阳,给人以昂首挺胸的感觉,这也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好汉们不屈不饶,勇敢无畏的品质,通过对祖辈生命力旺盛的赞扬,反衬出我辈的懦弱和退化;例2中,“两滴高粱米粒般晶莹微红的细小泪珠”中,将“泪珠”比喻成“高粱米”,是取了高粱米为喻体形容眼泪的大小;例3中,用高粱米来形容铁砂的大小。从表达上看,这些修辞方式十分符合这部作品的语境,整个故事主要围绕着高粱地展开,因此红高粱作为特定的喻体在这里使用具有其述句子时,会被这种特殊的比喻方式深深吸引,从接受上看,读者更能深入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主人公对这高粱地特有的情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是在特定语境下特定修辞方式,如果在其他语境下使用则不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红高粱作为东北高密乡文化的标志,自然也流露着高密乡的人们的精神和气质。作为养育了几代人的高粱地,这里有丰收,有期待,同时也充满危险和恐惧,作者赋予“红高粱”人的状态和神情,在传情达意上更加含蓄委婉,但同时也更加传神生动。
2.1 积极的象征
文中,每到一个情景,都会有关于红高粱的句子,它们表面上是对红高粱的拟人描写,实则是想通过红高粱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心情和当时的状态。这种间接地表达,既符合中国人含蓄委婉地民族思维,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又十分形象生动地将人物当时当地的神情表现得恰当贴切。
(4)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5) 风利飕有力,高粱前推后拥,一波一波地动,路一侧的高粱把头伸到路当中,向着我奶奶弯腰致敬。
(6)道路两侧的沟渠里,蓄留着澄澈如气的高粱酒浆。路两边依旧是坦坦荡荡大智若愚的红高粱集体,现实中的红高粱与奶奶幻觉中的红高粱融成一体,难辨真假。
例4至例6均用拟人的手法将红高粱写得活灵活现,“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其实指的是“奶奶”这样的高密乡的人们生活丰富多彩,整个高密县的人们敢爱敢恨的性格。“路一侧的高粱把头伸到路当中,向着我奶奶弯腰致敬。”“弯腰致敬”是人才有的动作,用在高粱身上,也是间接地表达了“我”对“奶奶”不拘小节,勇敢无畏和自信的赞美,实际上是“我”向“奶奶”致敬。“坦坦荡荡大智若愚的红高粱集体”,“坦坦荡荡”形容人心地正直,心胸开阔;“大智若愚”是用来形容人聪明智慧却不张扬,这里修饰红高粱集体,实际是在指当时“奶奶”坦荡的心情,她仿佛找到了为她开启人生之路的人,所以觉得红高粱正如此人一般,为她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2.2 消极的象征
除了上述积极的象征,红高粱也有消极的体现,同样也是体现人物在当时当地惶恐紧张等负面的情绪。此时的红高粱已经不单单是高密乡人的象征,尤其是在“奶奶”临死之际,它俨然变成了日本侵略者可恶的嘴脸,这也是作者对这片高粱地又爱又恨的具体表现。
(7)去年初夏的高粱在堤外忧悒沉重地发着呆。……压断揉烂的高粱流出的青苗味道,被夜雾浸淫,在清晨更加浓烈。遍野的高粱都在痛哭。
(8)父亲感到奶奶的身体越来越沉重,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绊着他,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锯着他,他倒在地上,身上压着沉重的奶奶。
例7中,“高粱在堤外忧悒沉重地发着呆,遍野的高粱都在痛哭。”将高粱拟人化,表面在说高粱“发着呆”、“痛哭”,实则是“父亲”一行人在高粱地里发着呆,侵略者破坏了他们安逸的生活,毁坏了这片高粱地,压倒的高粱在“哭”,其实是反映了人们面对满目疮痍的家乡而十分伤心难过。
例8是“奶奶”临死时的情景,此时的高粱则完全变了另一副模样。“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绊着他,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锯着他”,将高粱叶子拟人化,“毫不留情”既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无情,也反映了“父亲”当时看到“奶奶”中枪后的束手无策、惊慌和恐惧。通过将高粱叶子拟人化从侧面更能展现当时情景,更能使读者体会当时的氛围。“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这一大段“奶奶”临死前眼中的高粱的形象十分奇特且变化多端。高粱地本是孕育着东北高密乡的功臣,如亲人一般;但是此时,却成了埋葬“奶奶”的地方,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日本侵略者邪恶残酷的性质,无情地杀害了“奶奶”,如恶魔一般。从描写高粱的语句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认为“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地方。”这种矛盾的心理从对高粱的描写中展现得一览无余。
文学创作中,常常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来烘托出叙事环境的气氛,《红高粱》中,有多处对红高粱地细致形象得描写,利用了红高粱这一叙事意象,并结合了一些修辞手段,含蓄地展现了当时的环境的人的心理和氛围。营造了独一无二的叙事环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融入文本中。
(9)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10)河南河北寂静无声,宽阔的公路死气沉沉地躺在高粱丛中。河上的大石桥那么漂亮。无边的高粱迎着更高更亮的太阳,脸庞鲜红,不胜娇羞。
(11)道路两边,板块般的高粱坚固凝滞,连成一体,拥拥挤挤,彼此打量,灰绿色的高粱穗子睡眼未开,这一穗与那一穗根本无法区别,高粱永无尽头,仿佛潺潺流动的河流。道路有时十分狭窄,沾满蚜虫分泌物的高粱叶子擦得轿子两侧沙沙地响。
例9和10描写的是余占鳌一行人在高粱地里埋伏日本兵时的场景,“遍地高粱肃然默立”,将高粱拟人化,也突出了战前人们内心的紧张、忐忑,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严阵以待。“无边的高粱迎着更高更亮的太阳,脸庞鲜红,不胜娇羞。”由于长时间的等待敌人还未出现,人们的精神也开始涣散,太阳已经完全升起了,高粱的颜色也愈来愈鲜红,“父亲”渐渐被周围的景色吸引,注意力变得不集中。这也反映出他们等待时间之长,由开始的紧张警惕到后来的意识松懈。
例11“灰绿色的高粱穗子睡眼未开”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高粱穗子还未成熟,也暗示了“奶奶”出嫁的时间; “高粱永无尽头,仿佛潺潺流动的河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高粱地比喻成河流,表现了高粱地的面积之大,走了很久也没走到尽头,也能烘托出“奶奶”坐在轿子里闷热寂寞难耐的心情,也有对前方未知生活的忐忑不安。
从上述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意象在整部作品中起到很多关键性的作用。从修辞的角度看《红高梁》中的叙事意象“红高粱”,我们可以看出,文中多处将红高粱加入人的情感或情绪,使其代替人物表达内心感受,也让很多难以直接表露的情感以这样的方式更形象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可以使读者增加阅读兴趣,还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是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 莫言《红高粱家族》[Z]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2] 张显翠,杨明骥 叙述在矛盾中升华——《红高粱》叙事艺术探析[J]名作欣赏 2013年29期
[3] 于宝娟 浅析莫言《红高粱》的比喻修辞艺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月 第40卷 第5期
金爱顺(1992—),女,朝鲜族,河北唐山人,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中国语言文学,2014级,研究方向:汉语修辞。
1207.411
A
1672-5832(2016)11-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