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回忆的现象学分析

2016-11-26 07:10化海涛
长江丛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回忆感知现象学

化海涛



对回忆的现象学分析

化海涛

【摘 要】回忆是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回忆的研究和分析,一直是现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胡塞尔著作,界定了回忆及其特征,分析了回忆所属样态,并与想象做了简单对比,认为对回忆的现象学研究,对自然态度下的日常生活和哲学态度下的生活意义重大。

【关键词】回忆 感知 现象学

一、回忆的界定

心理学认为,回忆是人脑对经验过事物的识记、保持或再认,是进行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回忆:当我们回忆一个事物的时候,唤起了一个关于该事物的心灵意象,这个意象正在向我们呈现曾经看到过的同一事物。这就意味着,回忆就是唤起曾经看到过的对象在内心形成的意向,这里就把事物和内心的回忆区别开了,事物是在外在的,而回忆的意向是内在的。

现象学认为,这种心理主义的回忆理论是十分错误的,它把混淆了回忆和图像行为,也就是把混淆了直观行为和非直观行为。在非直观的图像行为中,我们观看一个描绘他物的对象,而在直观的回忆行为中,我们是直接“看到”这个对象或者直接使对象呈像。回忆的行为更像是知觉某物,而不是把某物图像化。

根据胡塞尔现象学意识结构层次和奠基顺序理论: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可以划分为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非客体化行为奠基于客体化行为,在客体化行为之中,判断客体化行为奠基于表象性客体化行为之中;在表象性行为中,所有非直观行为奠基于直观行为之中;由感知和想象组成的直观行为中,想象又奠基于感知之中,而作为最基础的意识行为的感知又区分为内在感知和超越性感知,而超越性感知又区分为原本意识和非原本意识。就是说,“感知”是第一性的行为,它与“想象”一同构成“直观”的行为类型,“直观”行为又与“符号”行为进一步构成“表象”的行为类型,然后,“表象”再与“判断”一同构成“客体化行为”的类型,与客体化行为对立的是“非客体化行为”类型,客体化行为和非客体化行为构成全部意识行为。[1]回忆行为属于客体化行为,它区别于想象行为和感知行为,属于直观行为,奠基于感知,以感知为基础。

因此,就可以这样解释回忆到的事物:作为记忆而被我们所储存起来的东西,并不是有关我们曾经知觉到的东西的意向。相反,我们储存的是以前的知觉本身。[2]也就是说,当我们唤起回忆的时候,并没唤起事物的意向,而是唤起以前对事物的知觉本身,因此,回忆活动并不是审视内在的图像,而是再次激活当时的知觉。

在回忆中,过去得到再生,这种再生伴随着更为彻底的缺席。现象学认为,事物的同一性是在在场和缺席的动态混合中不断地被呈现。记忆涉及一种更加彻底的缺席,但它仍然呈现同一个对象。它呈现同一个对象,但是带有新的意向对象层面:被回忆的对象,过去的对象。[3]感知的对象是当下的对象,而回忆是回忆过去被感知的对象,这个对象对此时此地来说,已经是缺席的。回忆的对象是彼时彼地,感知的对象是此时此地,回忆只不过是激活了过去处于彼时彼地的对象的知觉,让它呈现在此时此地。

二、回忆的特征

回忆中显现的材料是关于某物的回忆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某物而言,可以说是它的一种存在意义,而这种意义给出了某物与感知之间的关系,因此,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对于某物存在意义内容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解,然后确信自己的理解才算是正确的回忆。这种错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也不意味着是错误的。记忆把这一种新多样性引入进来,把同一性多具有的新的可能性引入进来,于是出现新的差错的可能性也就产生了。[4]

回忆的特征之一就是与此时此地的关联,它与“单纯想象”的区别也在这里,它也不能被理解成一个外部附着的东西。它显然与每个感知与一个现实的现在的关系相类似。[5]每个回忆都有一个无限的回忆与之关联,每个感知也都有一个无限的感知与之关联。而这些关联是无法切割的。回忆无法脱离时间流而存在,就像不存在脱离连续感知的回忆一样,没有回忆本身被给予。

因此,回忆是带有双重性的,也即是说,它在进行“复制”的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创造。每个个体对于过去发生的同一件事会有完全不同的版本描述,甚至同一个个体对过去的回忆进行了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性遗忘或修饰。

胡塞尔认为,每个“意识”都要么具有“感觉材料”的特征,要么具有某种想象材料的特征。每个意识、每个最宽泛意义上的“感觉”都是某种“可感知的东西”和“可表象的东西”,或者说,某种可以回忆的东西,以任何方式可经验的东西。但我们哪个是具有意识,而这个意识在想象材料中具有其对应项。[6]也就是说,我们不会把回忆和其他种种再现当作虚构,回忆的东西“以虚构的方式”浮现在我们面前,而回忆本身并不是虚构。

三、回忆的自我移置

从回忆对象到回忆主体的转向,回忆产生了对象的新维度,也产生了自我的新维度。当我们回忆过去什么事情的时候,此时此地的我和彼时彼地的我之间出现了差别。我的知觉和记忆,进入到此时此地的我,彼时彼地的我,以及在时间跨度中的我,我在感知着不同时空的我。通过“自我移置”,我被立体地呈现在了我自己的眼前。“正如过去的对象被再次显露出来,我的过去的自我作为过去那个经验的执行者再次被显露出来。某种差别通过记忆而被引入到回忆的自我和被回忆的自我之间。”[7]

在回忆的移置中,此时此地的自我能够回忆我自己处在别的某时某地的境遇,因此,这种移置的形式结构使得我不仅可以指涉过去,也能够通过记忆生活在过去。而这种移置的基础,是自我当时的知觉,记忆中保留的知觉。因此在生活中,我们会沉湎于过去的坏情无法自拔,也会怀念过去的好事流连忘返。“如果没有记忆和记忆所带来的移置,我们就不会作为自我并且作为人而得到充实发现,无论是好是坏。”[8]

四、回忆与想象

想象在结构上与回忆十分相似,但也存在着区别。想象和回忆分属不同的信念样态:想象是对于事物是不执态的,也就是对于事物存在与否没有设定确定,而回忆和确信一样确实执态的,因为我昨天见过某物,现在回忆某物时,我确信它是存在的,它是设定存在的。想象的对象不同于记忆的对象,它可能取自于自我的现实知觉或者记忆,而被投射到尚未发生的情节和活动之中。

另外,想象是一种对于信念的终止,它是向不执态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一种中立化,我们把自己移置到想象的世界,而现实的世界仍然是相信的,想象中的事物都有一种非现实感。当然,过于活跃的想象会扭曲回忆,使我认为发生了实际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不过,想象的对象在经过很多的显现仍然会保持同一性,这和记忆相同。我们可以拿走我们实际上知觉到的事物,然后把它们记入想象的情节之中,但是这些事物仍然保持同一;或者我们可以虚构出纯粹是想象的事物并将其置入想象的程式里,它们也始终保持同一。[9]

回忆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对象的意识,可以这么说,它是一种关于曾经被感知过的、在过去此时此地曾经被给予过的对象的意识。因此,回忆这个观念在现象学中十分重要,对于回忆的研究对自然态度下的日常生活和哲学态度下的生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朝东,周晓涛,沈斌.想象的现象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3.

[2][美]罗伯特·索拉科夫斯基,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2009(66).

[3][美]罗伯特·索拉科夫斯基,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2009(66).

[4][美]罗伯特·索拉科夫斯基,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2009(68).

[5][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倪梁康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9).

[6][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倪梁康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8).

[7][美]罗伯特·索拉科夫斯基,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9(69).

[8][美]罗伯特·索拉科夫斯基,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9(70).

[9][美]罗伯特·索拉科夫斯基,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9(7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化海涛(1990-),男,汉族,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宗教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对话。

猜你喜欢
回忆感知现象学
从中心到切线:现象学心理学的当代反响
现象学研究力作:《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研究
——兼论现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评介
历史现象学的现状与目标
揭露现实和预示无限——对电影营造空间的现象学解读
论迟子建抒情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搜集的实践片段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